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我的妹妹是偶像 > 一零四三章 了不起的程晓羽(3)

我的妹妹是偶像 一零四三章 了不起的程晓羽(3)

作者:赵青杉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04-20 16:06:53 来源:笔趣阁

程晓羽知道斯塔文.贝尔是一种隐晦的规劝,弗朗西斯科.福特.科恩和斯塔文.贝尔关系密切,所以无所谓被揭开丑事,并且弗朗西斯科.福特.科恩比斯塔文.贝尔更热衷于电影技术,是更加先锋的“技术狂人”。

程晓羽自然找机会看过他的imax电影《玩命特快》,里面使用现在最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效果相当不错,但是程晓羽觉得他忽略了一点,技术是为故事服务的,故事不好,技术玩的在熘也白搭,尤其是他还是第一个吃imax这个大螃蟹的。

并且弗朗西斯科还是过于谨慎了,三d电影和imax需要迅速普及就要用摧枯拉朽的气势,小家子气的电影是很难一下扭转观众的观影习惯的。

可不管弗朗西斯科成功或者不成功,这种具有实验精神的人还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于是程晓羽语气诚恳的说道:“科恩导演的片子我看过,技术方面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其实现在三d电影制作方面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只是观影市场还没有成熟,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三d和imax一定会大放异彩。”

这句话程晓羽说的很平和,但也没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说法,只能说明他对三d和imax电影还是有着清醒认识的,并不是哗众取宠的想要弄三d和imax。

“对!没有足够的三d和imax荧幕,也没有群众基础,这是有点不好解决的问题,并且数字影院的普及度都还不够,数字拍摄、数字放映的推广都势在必行,现在大多数导演认为胶片才能代表电影艺术,我觉得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电影业已经站在了一个新时代的门口,我们必须顺应潮流。”说完弗朗西斯科.福特.科恩又看了看坐在他对面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对面这位就是胶片电影的忠实拥护者。

这时雪茄室的所有人都集中注意力开始关注这里的谈话,数字与胶片之争是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无论是制片方、发行方、院线还是演员,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巨大的影响。

程晓羽并没有因为关注的人多而藏着掖着,他十分坚定的说道:“数字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从电视业就能看出来,11年美国电视业就完成了胶片向数字的转换,现在美国院线的数字荧幕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我想明年这一进程会加快......”

没有人敢像程晓羽这样肯定胶片电影的未来,斯塔文.贝尔都不能,毕竟现在胶片电影还是主流,数字电影从拍摄效果上来说远不如胶片电影,程晓羽这样说就是把自己至于众矢之的。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按捺不住心里不爽,面带着些许嘲讽说道:“因为你的小情人要入主amc了吗?”本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就不太喜欢程晓羽,因为他的电影就是纯粹商业电影,毫无对艺术的追求,对人类的剖析,他不喜欢像商人一样的导演。

但程晓羽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样的艺术导演并无恶感,他们也是第一次见面,对方语气不好他也能够理解,自己钟爱的东西即将消失在史的尘埃之中,难以接受并试图反驳这完全是人之常情。

所以程晓羽只是非常诚恳切毫不避讳的说道:“这也是原因之一,大家都清楚这是大势所趋,转换成数字荧幕每年我们由此省下的拷贝制作及运输成本费足有十多亿美元之巨....”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听到程晓羽的话,一口喝干了杯中的鸡尾酒,然后不满的说道:“又来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商人,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数字摄影机拍摄出来的画面根本没有‘菲林感’,清晰度到能将就,但是色彩还原度上和饱和度上,数字摄影机仍旧与胶片摄影机之间差距很大,数字技术几乎不可能达到胶片对色彩的敏锐度,你们这些商人为了追求利润,就可以无休止的毁灭电影艺术吗?”

斯塔文.贝尔其实也是偏向胶片电影的,但他清楚的明白商业和科技会驱使他们向数字电影转化,他叹了口气说道:“我想说我最爱的‘从想象到画面的跨越’是一长条的光化学品,它可以用手捧起来,扭曲,折叠;可以用肉眼细察,也可以投放于某个表面供别人观赏;它散发着香味,并不完美。如今,人们已开始给它的寿命倒计时。但我会一直忠于这种‘模拟’的(非数字的)艺术形式,直到最后一个实验室关门,我的《肖申克的救赎》也会用胶片摄影机.....”

斯塔文.贝尔也知道数字化是趋势,但是他觉得这个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他不希望程晓羽太过冒险,在他看来程晓羽是有才华的,但他也太过激进,一部大片都没有拍过,就砸下四亿要上三d和imax。

奥利弗.斯通吐出了一个烟圈说道:“我拍摄电影有个大致的标准,就是所有镜头都要先实景拍摄一遍,即使是cg动画的镜头也是如此,好让这些镜头看起来不是太数字化,还有那么一点真实的印记在其中。这是我的一种美学观念:事物总是不完美的,充满了确定的不确定性.....那些厚重的、浓郁的、鲜艳的这些在数字电影中完全无法扑捉到,虽然数字电影很节省成本,让电影拍摄变得更简单,让表现更容易......但就目前来说,程,你一个还推动不了电影数字化的进程,我想在过几年等数字摄影机的技术提升了,或许数字电影时代才会全面来临。”

这时四周好莱坞的精英们也纷纷附和着发言,四位大导演都在当下支持胶片电影,这就可以说决定了美国电影市场还是以胶片为主流,而程晓羽则成了一个逆流者。

但程晓羽知道真正要了胶片摄影机的命的正是三d和imax的大行其道,双机拍摄带来的几乎无法解决的设备问题(例如体积巨大,不容易同步等),单是胶片成本都要增加一倍,因此与之兼容的数字摄影机则成为了不二的选择。

程晓羽并不是这些好莱坞传统电影人,对胶片电影怀着深刻的感情,相反他很喜欢三d电影浸入式的体验,他也清楚当下的三d和imax的观影大门需要一把钥匙才能为观众打开,这就是一部让大家无法拒绝的电影。

这里没有人比他更清楚3d的恐怖威力,斯塔文.贝尔不清楚、奥利弗.斯通不清楚、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不清楚,就连拍摄《玩命特快》的弗朗西斯科.福特.科恩不清楚。

在程晓羽的记忆中,詹姆斯.卡梅隆在采访中说过:“《阿凡达》的票房情况远远超过了我们能够想象的预期水平。我们一开始仅仅希望获得10%左右的利润率,那样的话,全球票房远远不到10亿美金。”

远远不到10亿?最后的票房结果是多少?一发不可收拾地收到了全球28亿美金。一般来说,一部高制作成本电影的利润率在30%左右,而打定了“亏本”想法的《阿凡达》所带来的利润,却远远超过了30%,超过了人们对于一部电影能够带来利润的最高预期。

28亿!是因为电影本身太优秀吗?

是因为3d摄影机、动作捕捉、表情捕捉、虚拟拍摄、im等技术吗?

都不是,是因为卡梅隆拿着一把很快的刀,在最准确时机狠狠的强行打开了这个市场。

而程晓羽手中的这把刀可以说比《阿凡达》更加锐利!没有人可以抵抗《泰坦尼克号》这艘注定沉没的大船的威力。

程晓羽站了起来笑了一下,无比自信的说道:“那么诸位前辈!三d和imax的大门就由我这个后辈为大家打开!”

程晓羽的霸气侧漏,引来了四下哗然.....

在这些好莱坞精英看来程晓羽这简直就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众人没有哄堂大笑就是非常给程晓羽这个主人面子了。

但是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很精彩,嘲弄、惋惜、可笑、窃喜、遗憾.......

斯塔文.贝尔想说点什么,却还是摇了摇头,他知道他阻止不了这个自信十足的年轻人,自己倘若这么年轻的时候能达到平均票房三亿,恐怕会觉得全世界都的听他意见。

程晓羽也不打算继续呆下去,看了下表说道:“我还有为尊贵的客人需要接待,俄罗斯寡头康斯坦丁.阿列卡佩罗夫先生和他的女儿马上就要到了,诸位慢慢聊,外面还有精彩的节目可以欣赏.....”

说完之后程晓羽就朝门口走去,这时凯瑟琳.布兰切特犹豫了一下,还是追了上去。

四周响起了一阵愉快的笑声,仿佛刚才的争执不存在一样。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