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没时间了快上车 > 第五章 新皇

没时间了快上车 第五章 新皇

作者:我爱叉姬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3-04-20 16:14:34 来源:笔趣阁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后晋安重荣的这句话,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好的写照。套用后来历史课本上的说辞,就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对野心家来说,这反而是好时候,所谓“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在这个没枪的年代,那真是有兵就是草头王。什么门阀什么出身,都比不上手下的兵卒来的有威力。

这也正是赵昆没有急着前往汴梁的主要原因。

以无面者如今的实力,杀一个没登基的皇子根本不叫事儿。如今他没有任务在身,而假如真有什么命运的反噬历史惯性什么的,他也有办法扛过去。当然,能不自己沾手就不沾手也是必要的。就像修道者最忌讳沾染无干因果一般,总是身负各种任务在身的无面者们,一般也是多一事儿不如少一事儿,通常能避开的后果/反噬都会避开。不仅仅是能力问题,也是态度问题。

问题是之后。他当皇帝的主要目的,还是利用一个帝国的资源来修复、补充庇护所的空间。所以,对于这个帝国的控制力就变得很重要,甚至考虑到效率问题,要求还非常高。当然,任何情况下,皇帝对于帝国的控制力都是越强越好。但是只要没有低到一个临界点,皇帝位子的稳固和生活舒心的程度都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问题。因而单纯是要过把皇帝瘾的话,直接去汴梁替换掉郭荣就行,可要是打算依靠帝国的力量做点什么,就必须有充足的准备。

目前来说,这准备主要来自于时空裂隙另外一头的灵魂和即将到来的物资……

————————————

广顺四年正旦,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的郭威强撑着亲自在南郊主持祭祀仪式,宣布改元显德,以当年为显德元年,大赦天下。

而在改元的同时,自知命不久矣的郭威下旨,为作为唯一皇子的开封尹、晋王郭荣加官进爵,宣制其开府仪同三司,加检校太尉、兼侍中,行开封尹、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

在接下来的数天之内,趁着自己还清醒,郭威召回了镇宁军节度使郑仁诲,升为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升枢密承旨魏仁浦为枢密副使。

同时,将原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升为镇宁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落军职。又外放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曹英为成德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落军职。以这两名亲信大将代替皇帝掌控镇宁军、成德军。镇宁军是河南重要藩镇,而成德军是河北三大藩镇之一,由于实力和地理位置问题,在帝位交替之时,必须由皇帝亲信重臣担任才能放心。

而这两位空出来的军职,则他认为忠诚可靠的禁军将领担任。由龙捷军左厢都指挥使、睦州防御使樊爱能任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洋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由虎捷军左厢都指挥使、果州防御使何徽为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利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

除此之外,其余朝臣藩镇也是升赏不一,几个再远一些的重要藩镇也全部实行移镇。

调定外朝之后,郭威心下稍安。但是随着自己病情的家中,他不得不召殿前司都指挥使李重进入大内,以后事相托,并且命其当面以君臣礼参拜在宫中侍疾的郭荣,用皇帝和舅舅的双重身份强行替郭荣定下君臣大义。李重进之后,郭威又安排禁军的其余将领入宫,在生前就定下君臣名分。

这一系列动作下来,外朝藩镇已经暂时无力动乱。再考虑到之前安排给郭荣的正室夫人乃是河北符家的长女,等到郭荣继位之后,只需对禁军加恩,便能控制住这支军队。而有了禁军的支持,外朝即使出些小乱子,也不会对他的皇位造成影响。

就这样,重病之中的郭威仿佛回光返照般发挥了自己的余热,一系列安排下来,郭荣的继位之路再无障碍。

于是,郭威驾崩五日以后,柴荣便顺利地于灵柩前登基。

只是,郭威虽说一代雄主,将大周朝内部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帖帖,他却没有办法控制敌人的动向。

而新皇帝继位,大赦天下,然后封赏群臣及禁军之后没多久,建都太原的北汉主刘崇闻讯,十分高兴,他认为周有丧事,天子新立,无力征战,正是兴兵灭周的好时机。他遣使与契丹通好,自称“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合攻后周。

显德元年二月,契丹派大将杨衮带领骑兵万余及步兵五六万人,号称十万,到达晋阳,北汉主以张元徽为先锋,领兵三万,联合进逼泽、潞二州,后周泽潞节度使李筠穆令以两千步骑抵御联军,在太平驿被打败。联军乘胜包围,除留少量部队围困潞州外,大部队长驱南下泽州,企图一举灭亡后周。

于是,刚刚混上皇帝宝座的赵昆,就要面对第一个问题,北汉和辽国的联合攻击他的帝国。

不得不说,对方的这个时机选的确实很好。郭威的安排虽然妥帖,没有给周朝内部的有心人留下机会,但是对于新皇帝而言,这时候说能够让军队上下一心,将士用命,奋不顾身就是个笑话了。柴荣缺乏战阵经历,对禁军有恩却没有足够的威信,只有皇帝的权威。而这个权威在五代的时候并不靠谱。

对于赵昆而言,他并非柴荣本人,对于这个时代的军事和政治知识与那位皇子差的远着呢。

这两个月以来,在登基前,他除了忙前忙后还要尽可能维持柴荣的习惯,防止被人看出问题。登基后他虽然可以放松不少——当皇子时候和当皇帝时候习惯和性格有变化其实是很常见的——可是相应要处理的事物也多。因此,虽然他不是第一次当皇帝,依旧处在一个适应期。偏偏他又不打算玩垂拱而治,把大权下放。

————————————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后晋安重荣的这句话,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好的写照。套用后来历史课本上的说辞,就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对野心家来说,这反而是好时候,所谓“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在这个没枪的年代,那真是有兵就是草头王。什么门阀什么出身,都比不上手下的兵卒来的有威力。

这也正是赵昆没有急着前往汴梁的主要原因。

以无面者如今的实力,杀一个没登基的皇子根本不叫事儿。如今他没有任务在身,而假如真有什么命运的反噬历史惯性什么的,他也有办法扛过去。当然,能不自己沾手就不沾手也是必要的。就像修道者最忌讳沾染无干因果一般,总是身负各种任务在身的无面者们,一般也是多一事儿不如少一事儿,通常能避开的后果/反噬都会避开。不仅仅是能力问题,也是态度问题。

问题是之后。他当皇帝的主要目的,还是利用一个帝国的资源来修复、补充庇护所的空间。所以,对于这个帝国的控制力就变得很重要,甚至考虑到效率问题,要求还非常高。当然,任何情况下,皇帝对于帝国的控制力都是越强越好。但是只要没有低到一个临界点,皇帝位子的稳固和生活舒心的程度都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问题。因而单纯是要过把皇帝瘾的话,直接去汴梁替换掉郭荣就行,可要是打算依靠帝国的力量做点什么,就必须有充足的准备。

目前来说,这准备主要来自于时空裂隙另外一头的灵魂和即将到来的物资……

————————————

广顺四年正旦,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的郭威强撑着亲自在南郊主持祭祀仪式,宣布改元显德,以当年为显德元年,大赦天下。

而在改元的同时,自知命不久矣的郭威下旨,为作为唯一皇子的开封尹、晋王郭荣加官进爵,宣制其开府仪同三司,加检校太尉、兼侍中,行开封尹、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

在接下来的数天之内,趁着自己还清醒,郭威召回了镇宁军节度使郑仁诲,升为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升枢密承旨魏仁浦为枢密副使。

同时,将原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升为镇宁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落军职。又外放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曹英为成德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落军职。以这两名亲信大将代替皇帝掌控镇宁军、成德军。镇宁军是河南重要藩镇,而成德军是河北三大藩镇之一,由于实力和地理位置问题,在帝位交替之时,必须由皇帝亲信重臣担任才能放心。

而这两位空出来的军职,则他认为忠诚可靠的禁军将领担任。由龙捷军左厢都指挥使、睦州防御使樊爱能任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洋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由虎捷军左厢都指挥使、果州防御使何徽为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利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

除此之外,其余朝臣藩镇也是升赏不一,几个再远一些的重要藩镇也全部实行移镇。

调定外朝之后,郭威心下稍安。但是随着自己病情的家中,他不得不召殿前司都指挥使李重进入大内,以后事相托,并且命其当面以君臣礼参拜在宫中侍疾的郭荣,用皇帝和舅舅的双重身份强行替郭荣定下君臣大义。李重进之后,郭威又安排禁军的其余将领入宫,在生前就定下君臣名分。

这一系列动作下来,外朝藩镇已经暂时无力动乱。再考虑到之前安排给郭荣的正室夫人乃是河北符家的长女,等到郭荣继位之后,只需对禁军加恩,便能控制住这支军队。而有了禁军的支持,外朝即使出些小乱子,也不会对他的皇位造成影响。

就这样,重病之中的郭威仿佛回光返照般发挥了自己的余热,一系列安排下来,郭荣的继位之路再无障碍。

于是,郭威驾崩五日以后,柴荣便顺利地于灵柩前登基。

只是,郭威虽说一代雄主,将大周朝内部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帖帖,他却没有办法控制敌人的动向。

而新皇帝继位,大赦天下,然后封赏群臣及禁军之后没多久,建都太原的北汉主刘崇闻讯,十分高兴,他认为周有丧事,天子新立,无力征战,正是兴兵灭周的好时机。他遣使与契丹通好,自称“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合攻后周。

显德元年二月,契丹派大将杨衮带领骑兵万余及步兵五六万人,号称十万,到达晋阳,北汉主以张元徽为先锋,领兵三万,联合进逼泽、潞二州,后周泽潞节度使李筠穆令以两千步骑抵御联军,在太平驿被打败。联军乘胜包围,除留少量部队围困潞州外,大部队长驱南下泽州,企图一举灭亡后周。

于是,刚刚混上皇帝宝座的赵昆,就要面对第一个问题,北汉和辽国的联合攻击他的帝国。

不得不说,对方的这个时机选的确实很好。郭威的安排虽然妥帖,没有给周朝内部的有心人留下机会,但是对于新皇帝而言,这时候说能够让军队上下一心,将士用命,奋不顾身就是个笑话了。柴荣缺乏战阵经历,对禁军有恩却没有足够的威信,只有皇帝的权威。而这个权威在五代的时候并不靠谱。

对于赵昆而言,他并非柴荣本人,对于这个时代的军事和政治知识与那位皇子差的远着呢。

这两个月以来,在登基前,他除了忙前忙后还要尽可能维持柴荣的习惯,防止被人看出问题。登基后他虽然可以放松不少——当皇子时候和当皇帝时候习惯和性格有变化其实是很常见的——可是相应要处理的事物也多。因此,虽然他不是第一次当皇帝,依旧处在一个适应期。偏偏他又不打算玩垂拱而治,把大权下放。(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