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旧书大亨 > 第四百二十六章.三件宝贝

旧书大亨 第四百二十六章.三件宝贝

作者:镔铁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12:08:06 来源:笔趣阁

林逸和海棠下榻酒店之后,就与新世纪拍卖行的台北分部公司取得了联系,从他们手中获取了这次拍卖珍宝的部分资料。

按照资料显示,这次拍卖的珍宝有一百五十多件玉器金石,三百多件书画古籍。可能当年从大陆逃离台湾,那些笨重的古玩比较难带,因此就把一些分量较轻,携带方便的书画古籍带多了些过来。这可不是开玩笑,要知道当初国民党政府甚至想要把笨重的“司母茂大方鼎”搬运到台湾,就是因为太重而作罢。

林逸毕竟在书画古籍方面的鉴定能力要比金石鉴定能力深一些,因此很快就大致鉴定出了这些书画古籍藏品的大致价位,再根据历年来拍卖会上给出的价码,制订了竞拍时的浮动策略。

这些书画古籍中,即将上拍的三十件藏品中,林逸最看好的是一幅清代晚期的抄写手卷,手卷作者是清末代状元刘春霖。

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出版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兰亭序》等小楷字贴多部;大字法贴亦有出版。而这次拍卖的就是他亲自手书的小楷手卷《大慈大悲观音经》。

要说这手卷除了字迹俊美之外,也无甚特殊之处,可真正懂行的人就不这么看了。为什么?因为幅手卷乃是刘春霖为慈禧老佛爷亲自书写的,并且是他在被钦点为状元后,沐浴更衣,守斋念佛七日后才一气呵成书写完毕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稍微知道一点历史的人就都知道,刘春霖的这个状元,当年可是慈禧老佛爷钦点的。

话说光绪三十年,恰好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当时称为“万寿节”,普天同庆。科举考试自然也不例外,朝廷特例加试“恩科”。因适逢甲辰年,所以这一科便叫做甲辰科。这次恩科参加殿试共有二百七十三名贡生。经过大比,最后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此外,参加殿前考试的贡生还有谭延闿、汤化龙、蒲殿俊、沈钧儒等人。来自直隶肃宁的刘春霖以会试第十七名的身份状元及第,而谭延闿、朱汝珍等人是因姓名、籍贯与状元无缘。消息传出后,朝野轰动。各种关于这位末代状元产生的传闻,给这次科举考试抹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色彩。

原来,在会试中考中第一名是湖南茶陵人谭延闿,在殿试时,由于他本人的谭姓与参加戊戌变法的谭嗣同相同,担心慈禧太后怪罪,主考官们在给慈禧太后的10张考卷中,没有把他列进去,而是将朱汝珍列为头名。就这样,谭延闿因为姓氏不仅与状元无缘,而且连榜眼、探花也擦肩而过。

当时,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文词畅顺华丽,内心颇喜。但一看落款,心头阴云顿起。夺魁的举子是广东清远人朱汝珍,这让慈禧太后不禁想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以及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在慈禧太后看来广东是频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个“珍”字,“朱”与“诛”同音。联想起珍妃支持光绪皇帝改良变法,“朱汝珍”这三个字一下子便触动了慈禧太后那根敏感的神经。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换上了原是殿试第五名的刘春霖。

这刘春霖擅长小楷,在当时书法界颇有名气,恰好慈禧又性喜疏淡清新字体,所以当翻开直隶肃宁刘春霖的试卷之后,自是大为欣赏。同时,这一年又逢大旱,朝野上下急盼一场春雨。而“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加之其籍贯为直隶肃宁,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慈禧在刘春霖的殿试卷名字上,点上了一点朱红,名列榜首,状元及第,一时名扬天下。而经过主考官的保奏,为照顾社会舆论,朱汝珍的名字虽然没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刘春霖之后被点为榜眼了。

事后,作为鱼跃龙门的新科状元,刘春霖为了表达对慈禧老佛爷的钦点之恩,就奉诏为她老人家七十大寿书写了这卷《大慈大悲观音经》。

慈禧笃信佛教,因此在得到这卷收书后喜欢不已,不仅在上面刊上了自己的私人印章“慈禧皇太后之宝”朱文大印,还亲自用笔在手卷后面,补画了一幅观音大士的画像,而那观音大士的模样竟然是按照她本人画的。可以说,这件手卷因为有了慈禧这位大名人的书画手迹,而价值倍增。

林逸研究过以前的拍卖报告,慈禧太后的书画作品以前经常被藏家所忽略,可能源于慈禧本身不招人喜欢,祸国殃民,再加上人们向来对她的书画水平有偏见,因此她的书画作品拍卖价格都不算太高。

但是喜欢读书的林逸却记得清楚,《清宫遗闻》记载有光绪中叶以后,慈禧忽怡情翰墨,学绘花卉,又学作擘窠大字。慈禧绘画书法基础并不太好,只是天资聪颖,经过一段时间练习摸索,进步很大,尤其是缪嘉蕙等著名画家入宫指导后,书画水平日进。师从名画家缪嘉蕙,在慈禧的书画生涯中,无疑是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不过也给后人一个猜测:会不会慈禧的书画作品都是缪嘉蕙捉刀的呢?事实上,现在有人也是认为慈禧不学无术,在书画艺术上很难达到那么高的水平,包括有些拍卖公司,也偏向认为慈禧的大部分书画作品都不是她亲手完成的。因此开出了很低的拍卖价格。比如说,在2004年她隶书《寿》轴,拍出16.5万元;楷书《延欢纳豫》横幅,拍出2.75万元。

但在林逸看来,慈禧花那么多精力投入书画中,难道仅仅是附庸风雅、欺世盗名?又或是有些人说的为了送给大臣忙不过来叫人捉刀?以他来看,这些说法并不太可信。林逸情愿认为慈禧身体力行创作了那些作品。接触过创作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敝帚自珍的感受,就是无论自己写得多差画得多差都会好好珍惜自己的作品,但也不会去拿别人的作品盖上自己的印玺。

慈禧作为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她并不需要去讨悦任何人,写一下字绘一下画大多都是自我娱乐。何苦为了一个虚名费那么大劲呢?所以在林逸看来,实际上很多标明慈禧太后的作品,十有**都是她的真实水平。

因此,林逸很是看好这幅手卷的拍卖潜力,看现在的拍卖标价,才2万左右,在林逸眼里,就算是200万也是值得的。因为如今国内有很多新兴的富人阶级,对于书画品质的要求不高,相反,开始对名人手迹特别感兴趣,尤其那些在中国历史上权威显赫的,更是备受追捧。无疑,清朝状元,和大清慈禧太后这两个名人构成的手卷,足以吸引那些有钱人的目光。说白一些,他们要的不是艺术品位,而是名人的人气。

……

除了这卷《大慈大悲观音经》手卷外,林逸还着重盯上了两样藏品,一件是清初刻本《文木山房诗说》;另一件是明代徐渭的书画作品《墨葡萄》。

先说那部《文木山房诗说》,作者是一位经常被忽略的文学牛人,他就是吴敬梓。说起吴敬梓,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他那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却不知道老吴还是个学术高手,尤其在诗词方面颇有建树。

自近代以来,学界都以为《文木山房诗说》早已遗佚,深为遗憾。直到1999年6月,有人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了《文木山房诗说》抄本,继而文坛大振。

可是眼前这部却是比抄本更加珍贵的清代刻本,那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部著作并没有真的遗失,只是没被人发现而已。最关键的是,吴敬梓太出名的是《儒林外史》,使得这件拍品的定价也不很高,才3万左右,可以说,也是个捡漏的潜力股。

再说那个徐渭书画作品《墨葡萄》,作为明朝的“梵高”,徐渭一辈子也是疯疯癫癫,直至穷困潦倒,死前只有一条狗相伴,床上连一张席子都没有。

徐渭窝囊地活了一辈子,也穷了一辈子,死后他的书画作品才真正地大放光芒,后来追随者不计其数。也正因为如此,徐渭的书画作品一直拍价不低,可是这幅《墨葡萄》,却只定了10万元的拍卖价,林逸查了多方资料才发现,原来徐渭的《墨葡萄》不仅仅有这么一幅,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馆藏,和浙****藏两件。

怎么会这样?到底哪件是真,哪件是假?因为徐渭的名气实在太大,历代以来赝品数量也是多之又多,估计连这位拍主也拿不准自己这件到底是真货,还是假货,所以就暂且定了10万元的起拍价,准备观望。

但在林逸看来,这幅作品无论是从立意,还是笔法,都很符合徐渭的风格,真的程度要稍高一些,因此也是个可以捡漏的潜力股。

……

对于林逸给出来的鉴定和建议,海棠是全部接受的,一方面是出于对林逸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是林逸的鉴定能力在哪儿搁着。

不过海棠在收到林逸的鉴定结果后,还是和公司其他鉴定师给出的意见对比了一下。

最终,林逸的鉴定建议还是最完善,并且最符合这次公司的竞拍需要。

可是就在海棠准备招呼公司的人,按照林逸给出的鉴定结果,继续跟进的时候,却突然收到消息,拍卖方竟然把其中十几件藏品撤拍了,而里面恰恰就包括有林逸标明可以重点“捡漏”的三样藏品。

怎么会这样?

就算海棠再怎么精明也想不明白出了什么问题。最后还是疏通关系,找到了知情人,这才知道,原来藏主遇到高人指点,说那些拍品没必要公开拍卖,完全可以在一个小圈子内进行疯狂竞价。

这样做不仅可以省去一大笔手续费,还可以观察那些竞拍者是有实力的,进而建立联系,达成以后的合作意向。

当海棠明白这个情况后,不禁傻了眼,既然人家没通知自己,岂不是说还没开始,新世纪公司已经被排除在了竞争之列?!(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