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甲午之军工霸世 > 第三百七十二章 老祖宗的智慧

甲午之军工霸世 第三百七十二章 老祖宗的智慧

作者:那年那兔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20:32 来源:笔趣阁

由于奇袭米苏拉的战功,李晖火线提拔赵虎为第一山地师的师长,让那个实际上只是挂名的生化兵师长只当政委(之前是师长兼政委),其实无论资历、能力还是战功,赵虎都够这个资格,李晖对其人品与性格也很欣赏,只是他之前为了竖个典型督促军官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而一直压着不让赵虎晋升,好不容易达标后又因为是和平时期立不了新功而不好升得太快,直到现在才有了充足的理由。

赵虎升职后迅速进入了角色,他立即就发电命令第一山地师的另外两个旅尽快南下与其会师,虽然有地形之利,战斗力也远胜美军,但第一旅毕竟只有万把人,去掉伤病员后更是只剩不到8000,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发虚的。

不过就连赵虎也没有想到的是,那两个旅竟然来得那么快,因为寒流过去之后气温回升快得让他乍舌,以此推算,二旅抵达弗拉特黑德湖边的时候就算湖冰还未完全化去,也肯定没法安全走人了,而弗拉特黑德湖北面人烟稀少(米苏拉这个谷地中最大的“城市”也只有万余常住人口,其他地方可想而知。),又哪儿有那么容易找到足够的船只?二旅三旅究竟是怎么办的?居然来得这么快?

一问之后,赵虎才明白二旅过湖乘的是木筏而非船只。刚到湖边的时候冰还没化无法行船,三旅长又见附近都是原始森林,好木料取之不尽,便生出了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制作木筏来代替船只的想法,虽然还未进行过细致的调查(这也不能怪情报工作不力,因为战前制定的计划中并不是直接过湖的路线。),但一路行来人迹罕见,已经足以让其对找船丧失信心。

这下赵虎就更奇怪了,木筏他也不是没乘过,面积很难做得太大不说,就算原始森林里面树木又高又粗、木筏能够做大,浮力也不可能大到哪儿去,那究竟是怎么载得动那么多人畜武器和补给的呢?难道他们在几天之内就制作出了十几万个大型木筏?那怎么可能?

“不用那么大,不用那么大。”,三旅长闻言哈哈大笑,然后多少有些得意地道出了其中的原委,“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咱们必须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才能富国强兵,但中国有几千年历史,老祖宗们积淀下来的智慧同样是珍贵的财富,身为后世子孙,自然也要善加利用啦!”

原来,三旅长想到了军校将古代战例时说过的韩信攻魏一战,当时韩信让人在木筏下面绑满口朝下、底朝下的瓦翁,极大地增加了木筏的浮力,使得很小的木筏就能搭载很多士兵,从而大大减少了制作木筏的工作量,进而节约了大量时间,配合假模假样造船的疑兵之计,成功地打了魏王豹一个措手不及,迅速扑灭了这次反叛。(注1)

当时两个山地旅虽然没带瓦翁,但是两个旅2万多人,携带的水桶等各种容器却着实不少,这些也都是可以一用的。正是靠了这些浮力超大的特制木筏,两个山地旅才能这么快就抵达米苏拉,而且他们还将一部分木筏留下给后续的友军取用,因此不仅仅是这两个山地旅更快地赶到,后面的天罚纵队和第二山地师也都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赵虎听完他们的叙述后对三旅长的古为今用大加称赞,亲自给国内发电为其请功,远在国内的李晖得知后也感慨不已,“中国上下五千年,各种智谋层出不穷,虽然不像科学技术那样容易推广普及,但也是很有价值的,对于高级干部尤其如此,这样吧,给所有七品以上干部都发一部修订版的《智囊》好了......”

赵虎第一旅的奇袭米苏拉给深知军事的西奥多·罗斯福以沉重一击,但美国民众和媒体更加关注的则还是西线和中线的战局。

由于攻坚战的交换比实在太亏,第八集团军已经暂停了攻势,倒是他们的当面之敌——中国国防军第五山地师在第一旅奇袭米苏拉成功后主动回撤了30公里,因为东边拿下米苏拉之后,斯波坎的价值已经大大下降了,不如收缩阵线以减轻后勤补给的压力,等到铁路修复后再大举进攻也不迟。只是这样一来,就给了美国媒体粉饰败绩的机会,在美国政府和大财团们的默许和支持下,它们纷纷高调鼓吹“成功收复大片失地”、“打破中**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之类的谎言,暂时减轻了罗斯福政府背上如山之重的巨大压力。

不过,西奥多·罗斯福可以为了现实的需要而说谎,但却绝不会将自己也给欺骗了,他很清楚,在残酷的全面战争中,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不重要,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是关键,而如果只看双方的人员损失,美国输得就太惨了,自这个国家建立以来,从来都没有输得这样惨过......

注1:忍不住吐槽一下,其实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很早就对浮力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只是没能总结出精确的公式罢了,话说“铁有办法浮起来”这个认知也绝不是等到近代才从西方传入的,瓷沉于水、碗却可以浮在水上,按这个道理,想到铁也有办法浮在水上自也不难,何况古代又不是没有铁制器皿,真以为古人那么愚蠢啊?不排除有一些缺乏生活实践的人会想当然,但肯定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能够想到的,这跟铁球同时落地的问题毕竟不一样。

之所以这件事没有见诸于古代科技著作,是因为古代的中国士人都认为这根本只是常识,自然不会想到有载入书籍的必要,更不会想到后世某些垃圾居然会编造段子来贬低中国人的智慧。

另外所谓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不信会有铁船那也完全是个段子,当时中国早就有铁甲舰了,而且还能自造......(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