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甲午之军工霸世 > 第四百七十八章 三路大军(上)

甲午之军工霸世 第四百七十八章 三路大军(上)

作者:那年那兔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20:32 来源:笔趣阁

由于在华期间学到了很多本来要到执政后才能掌握的知识,现在的导师远比史上俄国革命胜利之后都要更加地成熟和谨慎,即便红军已经在内战中证明了自己的强大实力,导师也没有忽视1909年革命的胜利太过轻易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虽然现在沙皇、贵族、官僚、地主和买办都遭到了残酷的镇压,但布尔什维克在国内、特别是广大农村的根基还十分薄弱,这一点从很多农民不肯将粮食出售给苏维埃政府就可以看出来。

史上,由于执政经验匮乏,内战又迟迟没有结束,导师对于这一难题,采取了极端的“余粮收集制”来加以解决,结果一方面造成了大面积的饥荒饿死不少人、并且导致苏联前十五年里诞生的国民普遍因为营养不良而身材矮小,一方面又激起了自耕农的强烈敌视,很多原本持中立态度的都跑到了白军那边,导致内战变得更加残酷和漫长,总的死亡人数几近千万,几乎达到了当时俄国人口的8%,堪称是人类史上最为残酷的内战之一,这无疑严重损伤了俄国的元气,而且因此埋下的仇恨种子甚至一直持续到了好几十年后都没能化解。

但在这个时空,内战很快就结束了,红军又无比强大,导师的压力远比史上小得多,在华期间又学到了不少经济手段,因此并没有采取那种简单粗暴的办法,处理起来更有耐心,手腕也高明了许多。

导师参考了中国的统购统销政策,以固定价格从支持苏维埃的农民那里购买粮食,不够的部分则依靠向中国进口来暂时维持。事实上,苏俄进口的粮食总量比缺口更多,这些粮食的作用也并不仅仅是满足城市居民和军队口粮的需要,而更大的意义是跟要营造出一种政府手里粮食充足的假象,逼迫那些“富农”屈服。

作为一个半工业国,俄国农民并不像昔年中国自耕农那样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根本离不开工业品。可是苏俄成立后,所有的工业品都被掌握在苏维埃手里,而不接受统购统销的话,就算有钱也买不到,这日子可就难过了。

本来“富农”们靠着之前的积累,还是有信心跟苏维埃政权耗下去的,但是眼看着粮价因为苏维埃政府大量抛售打压、即使在青黄不接的季节也毫无起色,越来越多的“富农”丧失信心选择了屈服,这些“富农”普遍在农民当中很有威望,他们老实了,那些跟风的中农自然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加入了统购统销的体系,布尔什维克对农村的控制也就日渐稳固了。

除了中国的粮食之外,同样来自中国的几百万遣返农民也同样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这些农民都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耕地,俄国欧洲部分开发程度又比较高,除了已经被定为军用马场的南俄草原外,其他那些还没利用的可耕地大都是森林、沼泽之类仅靠一家之力难以开发的恶劣地形,而那些无主的已开发“熟地”都掌握在苏维埃政府手里,他们除了接受政府的安排加入集体农庄,根本没有别的出路。

然后随着集体农庄越来越多,苏俄政府手里控制的粮食出产也越来越多,即使不再从中国进口粮食,也足以耗赢剩下那些顽固分子了。不过,布尔什维克可从来都不是一个宽容的党派,到了最后才加入集体农庄的家庭自然免不了被打上一个“坏分子”的标签,好事没份、坏事优先摊到头上,而且三代以内的前途都会大受妨碍,怎一个惨字了得......

实现了和平之后,俄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开始迅速复苏,到1909年8月的时候,钢材月产量已经恢复到了沙俄时期峰值的80%(内战迅速结束,造成的破坏远比史上小得多,也是恢复这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军工产量更是大大超过了史最高水平,其中子弹的月产量甚至突破了5亿发大关、跃居世界第一(注1)。

有了这么多的子弹,那些新征的红军士兵训练进度大大加快,导师乐观地估计,如果战争拖到来年再爆发的话,红军就算不能席卷欧陆,也绝对能够顶住反苏联盟的进攻,甚至还有很大的机会再解放一些地区。

但是西方列强的当权者们也不是傻子,不可能给苏俄这么长的时间慢慢准备,尤其大家都知道俄国冬天的可怕,如果开战晚了的话,只怕没打几天就会受困于寒流而举步维艰,到时候给苏俄一个冬天的喘息时间,战争拖到第二年的话,那可就难打了,须知欧洲史上还没哪个国家打持久战赢过俄国呢。

因此,9月还没有到,波兰军队和他们的政府只是初步完成了整合,反苏联盟就急不可耐地大举出兵了......

在北线,接近40万德军、两个集团军的庞大部队从东普鲁士出发、依托联盟方压倒性的海军优势、沿着海岸线迅速推进,目标直指即使不再是俄国首都、却仍然是最大都市和工业中心的圣彼得堡,好吧,现在已经改名叫做彼得格勒了......

话说,由于圣彼得堡这个名称的后缀是来自德语,现在两国交战已经成为了敌国,苏维埃政府又本就打算清除罗曼诺夫王朝的残留影响(自彼得三世开始,代沙皇都有德国血统,而且因为代皇后都是德国贵族的缘故,比重越来越大,文化上也更接近德国人而**型的俄国人,这一点在沙俄时期的地名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因此很快就将其改为了“彼得格勒”这个正宗的俄国名称......

注1:不要觉得不可能,史上俄国内战期间光是红军就打掉了150亿发子弹,超过沙俄一战期间总产量的10倍,可见哪怕只是半工业国,卯足全力主要生产子弹的话,那产量也是很吓人的,之所以一战二战的参战国子弹产量没那么吓人,只是因为战争模式不同,需要量更多的是重武器而非轻武器。(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