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甲午之军工霸世 > 第四百九十七章 杀人不见血

甲午之军工霸世 第四百九十七章 杀人不见血

作者:那年那兔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20:32 来源:笔趣阁

事实上,现在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飞速飙涨到了69岁,不但排名世界第一,而且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差距还相当大,即使是号称文明世界的西方列强,平均预期寿命也才刚刚超过50岁,那些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就更不用说了。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虽然中国的抗生素也有出口,但因为数量有限,在西方市场上价格高昂,占人口大部分的穷人根本用不起,平均预期寿命自然也就被拉下来了。

话说李晖也的确有够无耻,一直只让绝对没有泄密可能的生化兵技师进行相关研究,然后只建一家仅用生化兵的药厂来进行生产,不足的部分则用系统直接生产,反正抗生素的生产成本已经随着技术进步降低到了以前的不知道多少分之一,就算满足全国人口需要,其实也花不了多少贵金属(忍不住吐槽一下,其实现在很多常用药的出厂价只有零售价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如果能够直接从生产商那里拿药的话,价格低到难以想象。),因此绝对没有泄密的可能,西方就算想尽了办法,也很难成功窃密,只能自己研究。

而李晖化学家的形象又极大地误导了西方国家,让其认为抗生素都是化学合成出来的,于是无数的人财物力都被投资到了虽然不是没有前途、但肯定远比微生物路线更难出大成果的化学合成药路线上,到现在也就研究出了不到十种能够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效果远不能与青霉素等抗生素相比不说,还被李晖将计就计、整得欲仙欲死......

由于抗菌效果显着的化学合成药就那么几大类,李晖早就将其开发了出来,一旦发现有西方医药公司研制成功,他立刻就会抢在其投入市场之前将这种药品的技术对外公开(中国不保护西方的专利,西方自然也不可能保护中国的专利,所以就只能这么干了。),然后新药期的利润就全都别指望了,之前投入的海量资金完全白费,就算是世界级的医药龙头企业,这样的打击也足以令其痛不欲生。而李晖可不是一次两次这么干,他是每一次都这么干!几乎是硬生生地将新药研发变成了稳赔不赚的代名词......

话说这个时候西方还是有眼光犀利的大政治家的,比如老张伯伦和老罗斯福,他们都试图通过让国企来进行新药研发,出成果后再转让给私人资本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关键性领域的投资日益减少的尴尬局面。对此李晖还真没好的办法,毕竟只要政府支持的力度足够,国企是可以不管利润的,赔本也能坚持下去,但是他们的这一招最终也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因为国企的效率本来就低,何况还是资本主义的国企,身处唯利是图的环境中,一切都向钱看,那效率之低,简直让人不忍目睹,再加上两国的反对派都藉此指责执政党浪费纳税人的钱,想方设法地拖后腿,自然就更难出后果了......

跟中国一直没有翻脸的老张伯伦、甚至还有德国人都曾经从中国直接引进技术,李晖倒也并没有坚拒,而且开价严格来说也不算高得离谱(但也绝对不低,因为李晖将二次转让的可能收益也算进去了。),但是英德两国却都完全无法接受,事情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原来,李晖要求的支付方式比较苛刻,非但不接受分期付款,而且只要金银,并且不单卖(以免过早暴露抗生素不是化学合成的真相)、而是所有药物一起打包出售,这算下来可就夸张了,要知道,现在世界上黄金的购买力跟19世纪末相比已经增加了四五倍之多,而白银价格更是暴涨了几十倍!

就算是黄金储量占了西方一大半的英国政府,也无力负担这么大的一笔开支(其实也不是绝对掏不出,但那样做的话,英国政府的黄金储备会大幅减少,然后导致英镑汇率重挫和资本疯狂出逃,进而给英国经济造成远超那些黄金的惨重损失。),尤其之前从中国引进合成氨技术就已经花掉了大把的黄金,实在没那么多金银再砸到医药领域了。而且医药虽然也很重要,但就短期来说,战略意义毕竟没法与合成氨相比,英国政府会作出这样的取舍,也是可以理解的。

英国人都买不起,德国人就更买不起了,至于长期与中国为敌的美国,那更是有钱也买不到,何况他们还没那么钱......

结果,李晖就靠着这一阴招,让西方的制药科技水平长期落后于中国,这直接导致大量的西方穷人过早辞世。据对外情报部门估算,如果中国的那些新药都在第一时间与西方共享,现在西方的人口至少要多出一亿。也就是说,李晖的这一阴招等于是变相地消灭了一亿西方人口,这比两次世界大战加起来消灭的西方人口都要多得多,简直就是杀人不见血啊!

再考虑到两次“准世界大战”中减少的人口加起来也绝不是小数目,西方这十几年里的人口怎么可能有多快的增长?

就在西方人口增长缓慢的同时,1911年中国的人口总量已经突破了7亿大关,超过了欧洲与美洲(不算落基山脉以西地区)的总和,占比超过了全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即使在中国五千年的史上也是空前未有的。而更难得的是,由于中国现在的国土无比广袤,粮食产量多到根本吃不完,因此这样多的人口并没有像史上的一次次人口高峰那样导致国家被拖垮引发动荡,而更多地是以“生产者”的定位产生了各种积极的影响。尤其是这几年里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发展迅速,推动着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基础上,人口数量的增长,自然更具积极意义。(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