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返1977 > 第一百四十二章 器械

重返1977 第一百四十二章 器械

作者:镶黄旗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2:44:11 来源:笔趣阁

冬去春来,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年过去,进入了七十年代。

在这三年里,全国依然陆续发生了不少的大事。

除了像“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活动)、“农业学大寨”、支援“三线”建设、“批修整风”(党内称“批陈整风”,由伟大领袖自己亲手结束了自己秘书的政治生命)、“九一三”事件(林某叛逃苏联坠机)和批判“读书无用论”之类的政治活动以外,也有像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成昆铁路通车、“金缕玉衣”和马王堆西汉女尸的依次出土、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类的时事变革。

其实,这里有许多事本可以视为我国社会整体即将改变方向的积极信号。但可惜的是,普通的老百姓却并没有注意到某些领域中所发生的特殊变化,甚至于由这种变化开始产生的积极意义,大多数人的注意力还依然只是关注于政治活动。

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各种层出不穷的“运动”已持续了相当长的年头,何时终止遥遥无期,再加上广大民众的最初参与热情均已经褪去,于是许多人在精神上都到了疲惫的临界点,感到无比的厌倦。特别是那石破天惊的“九一三”事件,几乎使每一个国人的心灵受到了巨大伤害。这些也就形成了一种共振效应,造成了社会上“看破红尘”的氛围越来越重。

像“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开始成为这个时期的民间流行语,后来此语还载入了党代会报告,成为官方用语。而怀疑和谴责的空气不仅频频见诸报章,且弥漫于民间。于是所有人都一起沉寂下来了,并且有一批先知先觉者开始无声地思考近年来的对错。

如果说,当时这种社会状态要用一个贴切的词儿来形容的话,大致可以用一个“准运动时期”来概括。

与国人的精神层面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相类似,尽管玉爷师徒在表面上依然故我,可通过这三年的相处,他们每个人也都在不知不觉之中,从本质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作为玉爷而言,主要是体现在心理上。大约他是真老了,晚年又长期落拓寂寞,所以就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和两个孩子相处的日子里竟然找到了不少乐趣。

于是刚开始收徒时,他那些抹不开情面的“被动”和“抵触”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全是如何尽快把一身功夫倾囊相授,打算好好地挟磨一番两个孩子。坚决不能让这俩徒弟以后替自己“还跤债”(行话,指跤场战败丢师父的人)的好胜心气儿。

而作为两个孩子而言,改变则更多是体现在身体素质和跤术上的进益增长。

毫无疑问,陈力泉为人最实在,在玉爷的悉心教导下,该怎么练他就怎么练,所以他的获益最多,进步也最快。

至于洪衍武,虽然磨洋工的毛病未能根除,不过有玉爷这个严师紧盯着,尽管他再偷懒终归是有个限度。因此总的来说,他虽然比不上陈力泉打得底子扎实,可也同样顺利完成了柔身、抻筋和“排打功”的训练,进入到下一个新的学习阶段。

这里所谓的新阶段,还并不是说玉爷要教两个孩子招式了。而是由于两个孩子的身体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素质,在训练中不至于再轻易受伤,事实上是进入了另一种较为高级的基本功练习阶段,也可以说这是入门前的最后一道关口。那么自然,他们的早晚功课又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

比如,玉爷就先教会了两个孩子“拿大顶”、“铁板桥”和“空翻筋斗”的动作

别看这三个动作似乎是杂耍一般,好像没什么必要,但其实这是练得平衡力。想也知道对一个跤手来说,平衡能力意味着什么。所以这三个动作反倒是极其必要的基本功之一。

另外,玉爷又教他们抽、踢、盘、跪、过,这摔跤必练的五种腿功。和涮腰、磨腰、扇腰、前后弯腰的四种练法。

像这几种训练方法锻炼的自然还是腰腿能力,也是跤行里初学者的必修课。玉爷就曾以武谚的形式对他们特意叮嘱过,“要记住,摔跤不练腰,一辈子瞎胡闹,摔跤不练腿,一辈子也白给!”

而除了这些,玉爷还教他们练上了拉硬弓、拧棒子、抖大杆和踢柏木桩,这些传统的善扑营器械练习方法。

首先说拉硬弓。

弓有硬弓、弩弓、箭弓、弹弓、子母弓等,每种弓的拉力不同,分几个劲,老称九斤十二两(约十斤)为一个劲,八个劲以上为硬弓,十个劲为一石。玉爷家传的铁胎弓就是十个劲的一石弓,玉家自进善扑营起,十三代人几乎人人都用过。而现在,则要轮到这两个“小垫窝”来用了。

或许有人觉得这玩意与摔跤无关。可善扑营之所以讲究练这个,其实除了因为旗人有惯习射箭的传统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属于传统力量训练中最基础的一项,只有练过这个才能继续练刀(大刀)和石(石锁)。

而拉硬弓的好处也无可替代,它不仅可以用来练习支撑力和拉拽力,体会力量喷发之窍要。同时还可以练习仆步、弓步、卧步、盘腿、悬梁叉等各种步法。甚至在旧时,为了促成习练者的素质。旗人在真正拉弓练习之前,往往还要先经过摆出骑马蹲裆式,双拳悬举听弓箭师傅从一到十,用满语词“数弓码”的训练。

这样做其实与现代军队习练正步几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既可以让习练者养成一板一眼的“武架子”,也可以使他们体会到八旗军营军训的严苛与肃穆。所以当年清室皇帝在痛恨旗人纨绔习气加以训斥之时,往往会有“连举止动作都不似旗人”的评语。这和“弓箭师傅数弓码——一五一十”这句歇后语的由来一样,皆指的是同一件事。

其次说抖大杆,这其实是由蒙古族的套马杆演变而来,属于善扑营蒙古扑户的独有训练方式。

大杆长三米,质地有柔韧性,共有横、压、抖、拉、握、拔、盖、崴、横、别、拽、踢、翻十三种练法,称为“十三杆”。可以以此来提高横力、握力、抖力、拉拽等专项力量。由于玉爷是蒙古人,对这种练习方式最为熟悉不过,那么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传给了两个孩子。

再要说的第三项基本功是拧棒子。

这个词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是一种总称。因为其中细分起来有砣罗棒、小棒子、大棒子和藤棒子之别,在练法和侧重上有很大的不同。

砣罗棒中间有钻孔,内穿一条细绳垂重物。重量可因人而异,一般三至五公斤。练习时可分单双手,主要针对指力和臂力,一手或两手将砣由下至上反复拧卷,以肩臂指腕酸胀为止。

小棒子主练握力和臂力,常练可不胀把,此外还可练搔手的爆发力。大棒子则是练横力的极好功法,主练上肢力量和活力。跤行有句俗语“大棒子横,小棒子拧”,说的就是这一点。

同时由于两种棒子都只要求材质是硬木,粗细长短可因人而异,玉爷便给两个孩子各自选了不同长短的枣木擀面杖以为代用。

至于藤棒又叫“霸王鞭”。近似于大棒子,由十几个藤子棍组成,长短粗细和大棒子相同。它和大棒子的不同之处,是其本质上是模仿人的骨骼错位之感。练习时必要双手死把握紧,使藤棍拧转才好。

总之,练习拧棒子的实用性很强,不仅能够增加双手防御力和攻击力,也能使之具有稳定捉拿之功效。像当年清嘉庆帝在宫禁之内遭遇汉军镶黄旗成德突然刺杀,哪怕在所有侍卫都难以阻拦的情形下,舍命相救的蒙古亲王靠了日常不懈的拧棒子之功,仍然得以将成德成功擒住。

不过,由于成德身上有一门功夫远胜蒙古亲王,所以也导致这位嘉庆皇帝的姐夫身负重伤,终身残废。而这一门功夫,正是下面要说的踢柏木桩。

踢柏木桩的练法是将碗口粗细的木桩深埋于地,地面留一尺五寸至二尺。练习时须用力猛踢,分平踢、上踢、下踢、正踢、反踢、横踢、侧踢等多种踢法,这是练腿功、练绊子最切要的办法。

而特别要说明的是,踢柏木桩与拧棒子这两项是特别重要。不仅要求初学是勤学苦练,哪怕正式学跤之后也仍要天天练习。并且不论今后达到如何高度,踢和拧也总得练。

因为这两种器械练法实际上基本代表了是跤术最要紧的两项基础,不练出极高的水平,直接练掼跤是学不好的。也就是说,只有练通它们,才可以正式传跤。否则纵然学会招术,实战时仍将暴露弱点。

总而言之,由于玉爷教的好,徒弟们也练得勤。在这三年里,两个孩子不但身子骨一天天健壮起来,个头儿一日比一日高,就连精神气质也与之前大不一样了,用老京城的话讲,就是越来越有样儿了。

特别是当偶尔遭遇意外,两个孩子于下意识的反应中,靠着初成的敏捷身手,帮助家里大人接着个飞出去的盘子,要砸在地上的碗的时候,更是获得了父母亲人们的一致赞许。

到了这会儿,洪、陈两家大人看在眼里都是喜在心里。洪禄承是由衷感谢玉爷的教导有方,而陈德元则是欣喜儿子学到了真东西。他们每个人都以为今后的日子不会再有什么烦心的事儿了,只要孩子们好,日子要能这样平静的过下去就好了,他们并无其他的奢求了。

只是“命运”这个词代表的就是出其不意,而人们之所以对其心存敬畏,也是因为当它出现时,更多的概率都是代表着厄运而来的。

就在1972年的暑假中,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里,陈家就突然遭受了一场“命运”的突然打击,他们的顶梁柱陈德元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