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东厂督公 > 第七百七十七章 东进朝鲜

东厂督公 第七百七十七章 东进朝鲜

作者:碑塔城主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5-03-31 02:46:56 来源:笔趣阁

攻下沈阳城之后,已是隆冬,明军自然要在城中过冬。

期间,明军严格执行剃辫政策,导致大量旗民反抗。

与历史上鞑子做的一样,对于反抗者明军毫不手软,杀无赦。

仅在沈阳城内,就有五千多不愿意剃辫的旗民被杀。

血腥总能换来服从,也能换来一些变节者。

明军任命了一帮鞑子当监查,这些鞑子干活相当卖力气,不但很快把全沈阳城内的鞑子脑后根刨得干干净净,还主动请缨去周边县城、牛录、村庄执行政策,倒是让明军没想到。

说白了,哪个民族都不缺乏变节者,绝对的强权之下,只有服从。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过一天,大明在辽东的统治就巩固一分。

只要等来年开春,明军就会在这里正式置卫所、衙门,并且大量汉人会在免费圈地的诱惑下搬来这里,相信过不了多久,这里和中原就没什么差别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明军的军事行动可以结束了。

别忘了,阿敏还有一支战力相当可以的大军在朝鲜呢。

那里原本有一万精锐两万厮卒,后来据说多尔衮的三千骑兵也去了,而且还有上万旗民也偷偷越境而过,显然鞑子是想把那当成根据地,跟大明再行对抗一番。

话说阿敏自从带了一万精兵和两万厮卒入朝以后,可把李氏王朝祸害地够呛。

目前他的大军已经连陷义州、定州等地,俨然成了这些地盘的领主。

和天启七年阿敏带兵入朝不同,那会儿他们只是劫掠并威吓朝鲜,但现在阿敏就是想做朝鲜一地之王,所以到那后就决计不走了。

当然,沈阳失陷后,现在他更不会撤出朝鲜了,他还打算拿这里做根据地,继续对抗明廷,甚至打算复国呢。

阿敏这么多人在朝鲜,可不得要钱要粮?这些钱粮,自然毫无疑问地会摊到普通朝鲜民众身上。

阿敏的德性历史上早有记载,为人贪婪又凶狠,历史上他在中原就干过屠城的事情,还受过皇太极处罚。

在朝鲜,他自然是更加放开了手脚,在他的占领地苛捐杂税还不够,动不动就抢,抢钱抢粮抢女人,好不快活。

可朝鲜的兵,说实话真的不堪一击,根本无力打退阿敏。

这不,李氏王朝已经连续五次上书明廷,以附属国的身份请求大明派军剿灭阿敏,就像当初这个强大的老大哥派兵帮他们教训倭国一样。

不过之前大明自保尚且不暇,哪有余力帮他们?

不得不说,那会儿的朝鲜对大明这个老大哥,是很忠诚的。

历史上,皇太极在称帝前,曾让朝鲜“劝进”,也就是承认他宗主皇帝的身份。此时明国虽已式微,而“大清”无比强悍,但朝鲜依然断然拒绝。

当时一百多名朝鲜太学生联名上书:臣堕地之初,只闻有大明天子耳…我国素以礼义闻天下,称小中华,而列圣相承,事大一心...今乃服事胡虏,偷安仅存,纵延晷刻,其于祖宗何,其于天下何,其于后世何!

可见大明在朝鲜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

只是历史上,朝鲜李氏王朝等到死也没等到明军来帮忙,最终只能被迫在丙子虏乱后承认鞑子的宗主国地位,每年进贡大量物资,自己只能啃啃棒子。

他们怀念跟大明这个“老大哥”时的美好日子,那会儿不但上贡少,而且使者每次去大明还能得到大批赏赐,有时甚至比上贡的东西还多。

更要紧的是,倭寇来袭时,老大哥二话不说就出来帮忙,那是何等的靠谱。

所以历史上即便中原都被鞑子占了,朝鲜还用的是明朝的礼制和年号。

好在这个时空,情况完全两样了。

大明,重新强大起来了。

东亚,乃至亚洲的霸主,依然是大明。

李氏王朝对近几年中原形势的变化也极为关注,知道这几年明国出了个叫“秦书淮”的不世之才,此人文武双全冠绝于世,短短数年便让大明再次强盛。

不少朝鲜士大夫说,这就是天朝有天佑的证据。

大明强盛,李氏王朝对抗鞑子的决心自然更强。自从阿敏入侵以后,朝鲜国王李从没打算议和,再三言明即便朝鲜拼至最后一人也绝不臣服胡虏。

当然,他也没去拼根本打不过还拼什么?当然是等老大哥收拾完辽东再来帮自己了。

这不,明军刚刚占领沈阳两个月,崇祯七年二月,朝鲜李氏王朝就派使者千辛万苦地越过阿敏大军的封锁,来到了沈阳。

使者带来了朝鲜国王李的厚礼,什么高丽参啦鹿茸啦黄金之类的,先是表达了一番对明军收复辽东的祝贺,再严正申明朝鲜将一如既往地奉大明为天朝上国,李氏王朝将永记大明数次出兵帮忙击退倭寇的再造之恩云云。

这些话对孟威这些人来说,不过是陈词滥调而已。这些附属番邦嘛,来了我朝大抵都要说这些的。

不过秦书淮听得倒是津津有味。

哎哟嘿,棒子这会儿可以啊,这么谦虚吗?

知不知道你们后代都已经把宇宙都划到你大朝鲜范围了?

使者见秦书淮摸着下巴,笑意盈盈,听得有滋有味,就不由多拍了些马屁。

而且马上把马屁的焦点从大明转移到了秦书淮身上。

“臣听闻安国公大人文韬武略冠绝天下,乃当世不二之雄才,无双之国士。国公于上国危难时挺身而出,西征魔教、中平贼乱、北伐鞑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谓戡乱以武,力挽狂澜!而国公之大才又何止武功耶?文治天下,国公亦乃当世第一,如今大明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此功唯赖吾大明皇帝陛下之德,及国公安邦之策也!国公之横空出世,真乃此乱世百姓之幸,亦是我朝鲜万民之幸也!”

这一把马屁杀伤力就大了,听得秦书淮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连孟威、孟虎、赖三儿等人都把头扭到了一边,差点就当场笑出来了。

马屁归马屁,也不用这么赤果果吧?

秦书淮挺不下去了,摆了摆手,说道,“尔等此次来沈阳,想必还有其他事由吧?”

一说起这个,那位朝鲜使臣马上就嚎啕大哭起来。

这情绪转变之快让秦书淮看得都叹为观止。

“启禀国公爷,我朝侍奉天朝已久,矢志不渝,奈何那鞑子……”

总之大概意思是,鞑子不是人,太狠了,他们又打不过,所以想请秦书淮出兵去打阿敏。

按理说这事儿他们先得去找崇祯,然后由崇祯发给内阁审议,内阁再找兵部,一层层议下来。

不过李现在是真急了,他怕大明出兵晚了,自己的国都马上就会被阿敏攻破,到时候他又得躲山里去了。

所以他一面派使臣去紫禁城,一面同时又来找秦书淮。

倒不是要越过崇祯,而是想先跟秦书淮打点好关系,到时候崇祯的圣旨下来秦书淮才能马上发兵不是?

要不然呢?这位国公爷要是拖上几个月,那圣旨也不好使啊李氏可对眼下的中原情况门儿清的!

话说对付阿敏,就算朝鲜使臣不来秦书淮也已经在准备了。

不仅仅是要斩草除根消除隐患,还是主线任务使然。

不是要万邦来朝么?朝鲜要是被阿敏占去了,还怎么来朝?

早在一个多月前他就把计划进攻朝鲜阿敏部的事情上奏崇祯了,崇祯的谕旨也已下达,就四个字:斩草除根。

朝鲜使臣这会儿运气来了。

秦书淮问他,“那谁,你恨鞑子么?”

使臣咬着牙回答,恨!恨极了思密达!

秦书淮呵呵一笑,“那好,半个月后我大军入朝剿灭鞑子,到时你就随军出发吧。本公,让你亲眼看到那阿敏是怎么死的!”

朝鲜使臣又惊又喜,差点没蹦起来!

半个月!上国的大军半个月后就会出发了!

而且,我还能亲眼看到上国大军如何剿灭该死的鞑子,杀了那阿敏魔王!

这么一来,自己岂不是必然留名于朝鲜的青史之中?

崇祯七年三月,北伐军分出约三万精兵,由李定国为主帅、张啸为副帅,在数十名朝鲜人的引导下,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围剿阿敏部。

四月,由于从关内出来的七万卫军已经到位,秦书淮率剩余的北伐大军,胜利班师回朝。

于此同时,大军还押送了代善、多铎、莽古尔泰等众多后金大臣以及数百爱新觉罗族人回京,等待崇祯处置。

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胜仗,这场胜仗的意义极为深远,他标志着延续了数十年的辽东建州之祸从此彻底平定。

不仅如此,随着辽东的平定,北部的草原从此也安宁了。草原上大多数部族已经迫不及待地派遣使者,来表达向大明的称臣之心。

还有西域,大把的小国派来各种使臣,来称臣纳贡,并且邀请大明去驻军。

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再无外患了。

现在崇祯唯一心烦的就是,一下子这么多地盘称臣,还都十分殷勤地邀请大明去本地置卫所以提供“保护”,让他都不知道怎么调兵合适了。

大明最能打的部队,可不都在秦书淮手里么?

次能打的部队,都在京师附近呢。

再次呢?

啧啧啧,那些卫军也就是吓唬人的,崇祯都嫌他们出去丢人。

本来还想接下来好好让秦书淮整训全国兵备,现在看来是来不及了。

有地儿占,那得马上占住了啊!比如辽东,你能拖吗?

好在如今大明威势正盛,就算是些卫军过去,蒙古人、西域人、女真人都不敢造次。

想想也真是幸福的烦恼呢。

崇祯这些日子睡得时间可更少了,不过睡眠的质量可是大大提高了。

每天起来都是精神百倍,脸上时不时就挂起笑容。

不过随着北伐大军的回归,崇祯平常问王德化最多的还是秦书淮到哪了。

秦书淮的大军回来的比预计晚了很多天。

原因呢?

是因为“遭遇”了上百万百姓的“阻击”。

大军从到达锦州以后,几乎每到一地,都会面临人山人海的百姓前来迎接。

百姓犒劳王师,而且你也不是着急去打仗,那总得表示表示吧?

喝入城酒,这自是少不了的。

入城酒有讲究啊,首先那得城中最长的长者来敬你,敬你必须干了。

然后,是城中乡绅代表来敬,人家一片好意你好意思不喝?

最终,黑压压的一片老百姓围着你,给你敲锣打鼓,表演各种当地民俗绝活儿,你能不看吗?

他秦书淮不想看不要紧,还得问问底下士兵答不答应?

豁出命去打了这么一场大胜仗,谁不想乐呵乐呵?

更何况,他们配得上这样的待遇。

沿途的百姓,是真心实意、掏心掏肺地想感谢官军、感谢这个神一般的国公爷。

要知道五年前,他们还生活在对苛捐杂税和鞑子、蒙古人时不时入侵的双重恐惧中。

但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如今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但凡勤快点都能过上好日子,连最后的心病鞑子,都已经被官军解决了。

去大街上随便找个孩童问问,如今这是什么年月啊?

他未必能告诉你是崇祯几年,但他一定会说,这是好年月。

谁都相信,盛世来临了。

吃苦耐劳的华夏人,对生活的要求向来不高。

吃好点,穿好点,少些天灾**,那就是盛世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