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东厂督公 > 第七百十二章 新政落地

东厂督公 第七百十二章 新政落地

作者:碑塔城主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2-09-26 12:27:51 来源:笔趣阁

一时间,全国的政治氛围为之一紧。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官员们不知道皇上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尽管他们都不愿意被削权,但有东林党和这一百多名刚被评了“浮躁”的官员的前车之鉴,他们都选择了沉默。

但沉默不等于不反抗,他们的反抗方式是拖延。

要是有可能,他们希望慢吞吞地移交个一年半载的,然后静观时局变化。

毕竟,这种事亘古未有,兴许皇上回头转变了想法也说不定呢?

再或者,朝中大员会不会有所动作?

秦书淮和崇祯自然料到了这个局面。

官员用拖字诀没关系,有的是着急要抢他们的权的人。

那就是这两个月来培训出来的五百名提刑官。这些提刑官一半是从提刑按察使司挑来的,业务熟练,风评尚可,另一半则是直接从功名在身但尚未为官的书生中选出来的,秦书淮希望用他们的“书生意气”来为司法公正开个好头。

每一省设提刑按察使一名,副使两名。

提刑按察使由原先的正三品提升为从一品的大员,与督抚同级,并不再受督抚、布政使管辖,而是由刑部直接管辖。

下面的每个州、府、县都设提刑按察州使、府使、县使以及佥事,具体管一地诉讼、刑事,也不受当地官员管辖。

而且,为了让各地提刑按察使有底气和当地官府叫板,秦书淮还在各地设立提刑衙门,提刑衙门的规模和行政衙门的规模一样大,比如县级提刑衙门,就和县衙一个规模,连形式上都不低县衙一等。

这第一批五百名提刑官下放到地方后,很快就逼着各地父母官交出审判权。交权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要他们自己发告示,今后邻里纠纷、司狱诉讼、各种官司全部要去提刑衙门打。

与此同时,提刑使门则拿着朝廷的特批款,到处找房子,争取把办公地落实下来这件事不需要当地其他官员帮忙,以保证他们从建立之初就具备独立性。

总之,今后无论县令、知府乃至督抚,敢擅自审判者,一律革职严办,而且审判结果无效。

可想而知,这种为他们自己争取权力的事,这些提刑使能不积极吗?

除了提刑按察使,新政还下令总督从正一品降级为从一品,并且只统领辖地兵马,相当于分军区司令,而不得参政。

而巡抚则和总督同为从一品,两者评级。巡抚只负责一地的行政,不得插手军事、审判事。

此外,巡抚衙门和总督衙门不得设于一处,总督麾下兵马的钱粮全部由朝廷拨给,而不可本地解决。巡抚收到税赋后,一律上交朝廷,而不再送往总督府,总督府无权动用当地税赋,否则以谋逆论。

……

天下官员观望一阵后,依然没能等到反抗的出头鸟。

原因很简单,军方全部支持朝廷。

一方面是秦书淮的威慑使然,另一方面则是本次新政军方的利益不但没有波及,反而有了提升。比如他们再也不用受多体系指挥了,再比如他们的待遇特提高了。

这样一来,朝廷的铁腕就有了基础。

新政,在举国的震惊、迷茫、彷徨中有条不紊地推进。

终于,一批又一批官员开始理解并接受了新政。

因为他们没得选。

尤其是一批新上来的基层官员都十分卖力,一遍又一遍地向农民、商户、乡绅们解释新政的用意。

他们为什么卖力?

因为他们的政绩和新政的落实密切挂钩。

比如,今年各地主政官员的考核,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无地佃农、流民得到耕地的数量和比例。

这个指标,按照秦书淮的说法,叫“一票否决制”。

简单说,就是这项工作不达标的,别的工作干得再好也得滚蛋。

这些基层官员寒窗苦读十余载甚至数十载才混到一个官位,自然不愿意再轻易失去。

于是他们立马各展其能,挖空心思地去说服本地的大地主们卖田。

这殷勤的程度,简直比后世的“中介”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某某大户家有良田千顷。那好极了,县令先派里正去打前哨,大大地宣扬一番“政策”,接着是县主簿拎着礼品去“探望”,好一阵嘘寒问暖,最后县令老爷亲自出动,舔着老脸亲自登门去也。

弄得你不卖地都不好意思!

华夏民族强大的执行力在这一刻体现地淋漓尽致虽然执行得有些扭曲了。

扭曲到了什么程度?

陕南某富户想开个商行,按新政律当去县衙办理“执照”,结果县令阴阳怪气地磨蹭了好些天都没给办。细一打听才知道,县令知道他家里有三千亩地,放话出来他要是不卖了多出来的二千五百亩良田,就绝不给他办“执照”。

淮南有个县令,以修淮河为名征发民夫。往年这种事,大户人家只要出钱就能免此徭役,不过今年钱不好使了。县令也是贼坏,专门征发大户人家的儿子,说什么一视同仁。这些大户人家的公子哪干得了这种活?纷纷前去求情。结果县令明里暗里地表示,只要他们把多余五百亩的地都卖出来,就可以免他们徭役。

总之,要说这些基层官聪明,那真是聪明到没边。

自新政实施以来,秦书淮可没少知道这种事。不过,他就是睁只眼闭只眼,顶多不痛不痒地申饬下,却每次都雷声大雨点小。

他太清楚了,比起这点细枝末节,让无地农民有地才是正事,才是王道!只要这些官员不强占富者土地、不伤人不搞出人命,他才懒得管!

他只要快速落实新政!

渐渐地,全国的地主豪强们终于知道,朝廷这次不是说说而已的。在一亩地要交一两税的现实面前,在无数基层官员的软磨硬泡下,不少大地主开始接受新政,把地以市价,按20年分期卖给了官家,然后由官家再将地卖给了登记在册需要田的农民。

在这期间,大明海关总署也建立起来了,首任海关总理大臣就是原浙江巡抚、曾私下组织宁波府口岸走私的李馥。

新政在一步步推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但钱的问题,又暴露出来了。

推行新政,就要在各地建立各种机构,比如海关、税务司、提刑衙门等等,这不仅牵扯到各种办公衙门的建设费用,还必然使公职人员的数量剧增这些最后都会归结到一个“钱”字上。

另外,给官员、士兵加工资,也要钱。

不可能新政一推行,税赋就马上能增加。比如光是税务司,足足筹备了四个月,到了六月份,才在长江以北地区基本覆盖。而海关也差不多,要想正式运营还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在前半年,大明国库的收入极其少,预计不会超过八十万两。

粗粗估算下,要让新政落地,至少需要五百万两银子。

那么这四百二十万的缺口怎么办呢?

秦书淮管崇祯去要这笔钱,没想到崇祯跟他耍起了光棍,说来说去就一个字,“穷”。

最后好说歹说,崇祯终于咬咬牙答应他自己去解决一百万两据他说是准备卖宫中的珍宝,不过秦书淮不信。

但是他也知道,崇祯拿出这压箱底的一百万两以后,可能真的没钱了。

想来想去,他想到了晋商。

晋商有钱,朝廷管他们借不就行了?

至于怎么个借法?

秦书淮想到了一个词:国债。

于是他亲自去了趟山西,找到太原城的张德生,让张德生把山西境内排的上号的晋商都找过来。

别说,如今的张德生在晋商圈内混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原因一是张家的家底、商脉本来就不弱,至于二么,当然是因为秦书淮给他做过好几次活广告了。

眼下晋商圈内谁都知道,太原城的张家老二张德生是国公爷的拜把子兄弟(虽然秦书淮从未承认过这事),就冲这,跟张家做生意就放心!

不光放心,而且跟张家走得近,有事儿人家能罩着。

而事实上,山西各地官员,确实对张家照顾有家因为他们也认为秦书淮和张德生是拜把子兄弟!

这种情况下,张德生想不发迹都难。

所以,当秦书淮找到张德生要他办事时,张德生差不多是跳起来答应的。

三天后,张德生就凑齐了晋商圈内赫赫有名的七大家族。这些家族的族长或家主无一例外地亲自赶了过来。

接下去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秦书淮表示,他代表朝廷向他们借钱,总共要借350万两,预计三年后还清,年利息是值百息八。

为了让他们放心,秦书淮提出以海关的关税做抵押如果到时候朝廷换不清,那么海关关税收多少给他们多少,直到还完为止。

秦书淮相信,这些商人一定直到海关的价值。

没想到他们不约而同地沉默了。

倒不是他们不相信,而是不敢。

谁敢让朝廷担保,这不是摆明了不相信朝廷,不相信国公爷?

而且,回头要是国公爷不管这事儿了,咱找谁拿海关的银子去?

350万两可是大数目,他们自然有各种各样的担忧。

这就是商人的本性,很现实,但你无可指责。

秦书淮无奈,最后只好以江河帮的码头做担保。

江河帮,可不算朝廷的。

而且作为帮主,秦书淮能做主。

这个条件一出,七大晋商就立即同意了他们宁愿相信朝廷会毁约,也绝不相信堂堂国公爷会失信于人。

一切都很顺利。

新政在如火如荼中,扎根、发芽。

时间,一晃就到了六月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