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东厂督公 > 第七百十四章 富得流油的福王

东厂督公 第七百十四章 富得流油的福王

作者:碑塔城主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2-09-26 12:27:51 来源:笔趣阁

在出门前,他也做了大量的准备。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比如在此前一个月他就上了一道奏折,跟崇祯详细阐述了下现在远征叶尔羌的必要性。不过崇祯在此时只想平安地把新政落实下去,对于远征一事慎之又慎,因而一直没有给明确的回复。

包括孙承宗,都认为此时是大明修生养息的好时候,对外用兵之事可以暂缓一两年,以便给国内创造和平的新政环境。

崇祯和孙承宗不愿意让秦书淮远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现在新政完全由秦书淮主导,他如果去远征了,那新政推广的速度势必变慢要知道现在全国还有一半多地区还没有实行新政呢。

不过秦书淮一再坚持要远征,一个月内给崇祯连上了十一道奏疏,据理力争,有点偏执狂的意思。

他之所以一定要出兵,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在出兵,魔教很可能也会跟着出兵,这样双方联手,击败叶尔羌易如反掌。

但是他又不能说到时候魔教会帮忙,否则万一魔教真的不出兵,他夸下海口之后还怎么收场?毕竟他现在是国公爷,没有百分百把握的事情是断不会下结论的。

在秦书淮疯狂的请战下,崇祯无奈,只得召集内阁重新商议此事。

结果,卢象升、洪承畴一致同意。

卢象升和洪承畴看得很清楚,西域各国现在不断被吞并,已然形成了叶尔羌和准噶尔两大集团。如果现在不平定,未来等他们做大了,要想再平定就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秦书淮的能力毫不怀疑。在他们看来,秦书淮三番五次要求远征叶尔羌,必定是有十足把握的,就算抛开私底下的关系不谈,这个时候支持他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

崇祯见此,也就不再犹豫,随即批准了秦书淮的远征计划。

话说回来,崇祯又岂能没有臣服西域之心?既然内阁中有三人同意,而孙承宗也只是提出疑虑,并没有直接否定此事,那他干嘛不同意?

而同意之后的崇祯,态度立即大变,以极为积极的态度,下令开始筹备此次远征。

他很清楚,这场仗要么不打,打了就一定要赢!

因为输赢对今后西域格局的影响必然深远!

按照秦书淮估计,此次远征只需五万人就足够,但是时间跨度可能比较长,至少半年左右。因此估计需要十七万石(合现在的2700万斤)左右的粮食,这还不算战马的粮草。

除了粮食,还需要增添一些兵器盔甲,还有士兵的开拔费(相当于安家费,明朝惯例)这又是几笔大钱。

总体算起来,一次远征至少需要60万两白银。

崇祯二话不说,从五月份收上来的税银中拨了60万两银子给秦书淮。

秦书淮拿到这笔银子后,立即让江河帮把这半年采购好的十万石军粮发往兰州他早已开始筹备了。

至于剩下的军粮,他就打算跟那些个藩王去要了这些人因为皇族的身份白吃白喝这么久,怎么说也得为朝廷出把力吧?

这么一来这六十万两银子他多少能“贪污”点。不过,这贪污的钱也进不了他自己的腰包,反而他要再倒贴几十万两,用来犒赏武林联军。

武林联军组军已经一年,从十一万打到现在的四万三(不少伤兵恢复后再次归队,现在大约有四万三千人),各门派都损失惨重。虽然朝廷有以各种方式嘉奖过,但落实到最现实的钱上时,却因为囊中羞涩并没有给多少。

所以秦书淮打算,在开拔之前犒赏全军八十万两银子,让士兵们安安心心地出发。

另外,他也在推动武林联军饷银的正常化,也就是说让朝廷按照正规军的标准给联军发放饷银。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今后的武林联军穿和朝廷军队同样的制式战服,并拿同样的军饷,这就是迈向归化的第一步。

而联军的归化,必然可以促进朝廷和武林的相互和解,起码可以不像以前那么敌对。

当然,这更多是出于长远的考虑。

因为现在的武林,和朝廷的关系好着呢!

一方面,在剿流寇、打魔教、灭鞑子的一系列大战中,武林联军和官军并肩作战,可谓一起共经生死,这种感情可比什么都牢靠。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彻底抛开了以往的各种偏见。

官军以及朝廷很多官员不再认为武林人士是一群乌合之众,反而敬佩他们有血性、有担当、不怕死。

而武林人士也不再认为朝廷中人尽是些两面三刀、用心险恶之辈,反而敬佩他们有学识、懂战术、讲协作,而且也不乏和他们一样铮铮铁骨的好汉子。

最明显的就是,以往厂卫的人和武林人士是死敌,自厂卫成立以来双方不知道爆发过多少次激烈的冲突,死伤难以统计。

以前双方见面,画风一般是,武林中人骂厂卫的人是鹰犬、走狗,而厂卫的人则骂武林中人是逆贼,骂着骂着就互相干上了。

但是现在,双方的关系的好到什么程度?就算你看到东厂番子和武林人士在一张酒桌上勾肩搭背地喝酒,都不是什么稀罕事。

一起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交情,能不好么?

而武林联军和官军的和谐相处,很快就扩展到了整个武林和朝廷的关系上,现在双方已经建立了高度的互信,同时也有了统一的目标重开盛世。

这种情况下,武林和朝廷的关系自然好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另一方面,朝廷在这半年里推行新政,免除了所有农税,社会经济一片欣欣向荣,这让武林获益匪浅。

正如之前所说,天下兴,武林兴。

可以说,秦书淮之前向武林承诺的重开盛世,现在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推进,在这个时候武林怎么可能不支持朝廷?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崇祯四年六月初六,一个不错的日子。

秦书淮带着张啸、陈敬、孟威、孟虎、赖三儿低调地从京城出发了。

他们轻车简从,一路往南直奔洛阳。

秦书淮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见见传说中的福王朱常洵。

朱常洵可能是明末历史中最著名的一位亲王了,从他出生起就一直备受争议。

他是万历帝最宠爱的郑贵妃所生,排行第三。当年万历帝爱屋及乌,很想立朱常洵为太子。不过文官集团坚决认为,皇位传承应当长幼有序,太子之位应属于大皇子朱常洛,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

万历帝是个很拧的人,他讨厌这些文官对自己的“家事”指手画脚,坚决要立朱常洵为太子。而恰好,明末的文官也很拧,甭管皇上老人家如何龙颜大怒,就是不肯松口,一定要万历遵循祖制,立长子为太子。

双方拧啊拧,足足拧了十五年。

这就是著名的“国本之争”,据说至少有三四百名文官因此被万历帝或免职、或发配、或充军。这其中还包括四位首辅大臣。

但是最终万历帝还是拧不过这些文官,不得不立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帝没能让朱常洵接自己的班,或许是出于愧疚之心,当福王去洛阳就藩的时候,赏赐给了他二万顷(两百万亩)的土、以及大批金银珠宝。

朱常洵也不客气,在就藩途中就开始横征暴敛,引得沿途百姓怨声载道。

到了洛阳封地之后,更是变本加厉。

两百万亩良田,洛阳城附近根本不够,于是全河南来凑可惜全河南也凑不齐。

怎么办?

于是只好圈山东、湖广的良田给他!

总之,福王富得流油。

富到什么程度呢?

民间有句话,叫先帝耗天下之财以肥福王,洛阳富于皇宫。

因为他身份特殊,在宗族中地位极高,崇祯在还是信王的时候,如果见了他都得行大礼。

即便到现在,崇祯都不敢轻易招惹他。

秦书淮要见的,就是这么个有钱又嚣张的王爷。

嗯,这种人他最喜欢了。

主要是有钱,有钱就有油水。

至于嚣张什么的,那就呵呵了。

快马行十日,迫不及待的秦书淮终于到了洛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