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东厂督公 > 第七百八十二章 大战列舰(二章合一)

东厂督公 第七百八十二章 大战列舰(二章合一)

作者:碑塔城主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2-09-26 12:27:51 来源:笔趣阁

想了一会儿,问道,“曾大人,红夷大炮的产量如此之低,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是精铁奇缺?”

曾其成道,“那倒不是。如今我大明年产生铁少则少矣,一年也至少有九千万斤。而且咱们把全国所有铁矿最好的精铁全部收购了,一年也至少有精铁五百万斤,做个一两千门红夷大炮绰绰有余。只是现在工部只有下辖的盔甲厂、王恭厂能产红夷大炮,所以产能达不到啊!”

这个情况秦书淮倒也有所了解。

明初的时候,大明的军械制造还是很发达的,那会儿随便一个兵器局就有工匠数千名,但是到了后期就越来越少,崇祯时貌似只有一百来工匠都是没钱闹的。

话说虽然现在又招了大批工匠进来,但盔甲厂(不止制造盔甲,同样可以制造火炮)、王恭厂的场地和设施摆在那,而且制造红夷大炮的要求比较高,光靠他们来造一年当然只有这点量了。

秦书淮忽然想起,貌似明末时各地卫所也能造兵器?

于是问道,“对了曾大人,既然盔甲厂、王恭厂早不过来,那你看让各地卫所的兵器所一起造如何?我就不信咱们泱泱大国,一年只能造出两百门炮来。”

曾其成苦笑道,“国公爷有所不知吧?那些地方上的兵器所虽然可以造兵器,但是在火器方面,最多只能造火铳一类,像红夷大炮这种大型火器是万万不能造的,否则可就以谋反论了。”

秦书淮心道,这个规定倒也不让人意外,毕竟大型火炮的威力摆在那,明廷中央对它有所忌惮也是合理。

不过从眼下的局势看,即便这个禁令暂时取消一段时间也无妨。如今天下大定,盛世初现,即便还有个别野心家想造反,恐怕也没人跟他玩。况且,放眼天下也确实没有哪股势力现在还能跟朝廷打了。

曾其成似乎猜到了秦书淮心里在想什么,又说道,“国公爷,就算咱们放开手让地方上生产红夷大炮,怕是他们一时半会儿也生产不了。”

“为何?”

“其一,如今优秀工匠全部集中于京城,地方上打铁的哪懂这个?其二,地方上的兵器所从来没生产过大炮,根本没这设施啊!所以便是朝廷把生产任务派发下去了,他们也做不出来。”

秦书淮听罢却是呵呵一笑,“曾大人,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叫有钱能使鬼推磨?”

曾其成愣了下,说道,“这个,国公爷的意思是?”

“说来说去,你是觉得地方上会因为缺人缺设施,所以造不了。那么我们转变一个思路,如果是朝廷跟他们买呢?我想只要银子够,那么兵器所肯定能想到造炮的办法的,说白了那些设施也没多复杂,可不要小看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买?国公爷这是从何说起啊,那地方上的兵器所说白了还不是朝廷的,怎么论上一个买字了呢?这不合例啊,这例要是一开……”

曾其成话说到这里自己就打住了,因为他忽然想起一件事。

这国公爷开的例还少了?他的东厂督公的位子,还不是开了本朝未有之先例,甚至破了祖制才坐上的?比起这个,现在开的例算个什么?

秦书淮轻笑道,“曾大人怎么不继续说了?”

曾其成笑了笑,“国公爷高瞻远瞩,下官自问不能及,所以还是不说了。”

秦书淮道,“呵呵,高瞻远瞩倒未必,不过我们老家有一句话,叫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只要能把地方上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咱们付出点代价也没什么。”

曾其成虽然还是觉得秦书淮的办法不怎么靠谱,但还是聪明地选择了闭嘴,然后说了句客套话。

“国公爷英明。”

秦书淮笑呵呵地出了工部,然后回到了家中。

随即,叫来李敬亭,代拟了一份奏折。

奏折的大概意思是,如今大明与荷兰人的海战迫在眉睫,急需制造五十艘战列舰,而战列舰易造却无法足量列装红夷大炮,所以要求朝廷开放地方禁止造炮的禁令,让地方参与进来。并且,朝廷以每门大炮4000两的银子,收购地方所造之炮,此项收入可由地方自由支配,朝廷概不过问。

秦书淮的这个方法,就有点“国企改革”的意思了。

首先朝廷不是下令硬摊派,而是向地方兵器所购买红夷大炮,就相当于把兵器所当做一家企业了。而买炮的银子可以让他们自由支配,明摆着就是说利润你们可以自己分了,这就更有企业的意味了。

地方兵器所大多由卫所控制,那么卫所的指挥使就相当于是“厂长”,每生产一门红夷大炮可都是白花花的利润。

这个利润有多少呢?

按照之前红夷大炮的做法,是给工匠三倍工资的,而且各项费用都按照最高标准来,这样才3500两银子一门。

那如果到了卫所那里,可想而知他们为了更大的利润,必定会大力地控制成本,所以再不济一门炮赚他个一千两银子是绰绰有余的。

一千两,这可是一笔大钱,要知道加薪后的县令的工资才一月十五两,够县令干五六年的。

而这只是一门炮,要是十门呢?那就是一万两!

诱人不?

诱人才有动力!

因为这钱可不是躺着赚的。

你想造炮,首先得建大炼窑、办工器,还得找工匠、请朝廷派员来教技术,而且还得跟朝廷申请精铁配额最好的精铁可全在朝廷手里呢。

这些可都是钱。

投得起这个钱,你才有资格接这活。

而且你也得承担风险,如果买卖开张了造不出朝廷要的炮,那可就血本无归了。

不过,秦书淮知道这一切都难不倒那些掌管兵器所的指挥使。

不就是要钱么?直接在当地找富商,让他们投不就好了?

亏了亏他们的,赚了一起分!

市场经济是伟大的,虽然这中间隐藏着很大的风险,比如官商勾结。

但秦书淮知道这是必然的,今天他就是不这么做,未来还是会产生这种情况。能制止**的,只有制度比如审判权的独立,以及对审判权的监督,但显然这个制度,现在的大明还谈不上完善,顶多只是搭了个架子。

所以他还是比较保守,并没有全面开放,而是建议崇祯采用“招标”的形式,只选十家卫所的兵器所进行试点。

崇祯看到这份奏章后不禁苦笑一声,秦兄啊秦兄,你可真是敢想啊,这种主意都想得出来?让朝廷向自己的兵器所采购兵器,这个先例一开以后朝廷要是不花钱买各地兵器所岂不是都不造兵器了?他们卖朝廷东西?那朝廷每年拨钱给他们的怎么算?

于是硬是压下当作没看见。

秦书淮等了几天没见回信,于是就跑去宫里直接找崇祯了。

两人自然是在宫里好一番辩论,连孙承宗也参与进来了,并且坚定地站在崇祯一边。

吵得面红耳赤,崇祯连午饭都没吃。

而且糕点上来了,也不说请秦书淮吃点,还是秦书淮自己伸手去拿的,遭了崇祯一个白眼。

无奈,最后孙承宗来做了和事老。

他提出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朝廷还是出4000两一门选十个地方卫所来造炮,但是这个叫“兵补”,不叫购买。

兵补就好听多了,是朝廷为了这件事特意给的补贴,以后有没有可两说了。

而且也不搞什么招标,只要选定了你,你就必须得造出来。

好吧,秦书淮的“国企改革”计划彻底落空了,本来他还想以这个事情为引子,让崇祯进一步了解市场经济的好处,不过这下没戏了。

心底里想着,看来这次步子迈得有点大啊!自己太急了。

可是,真的很想把什么都教给崇祯,让他早点了解后世的经济规则,好制定出更多有利的政策,让大明领先世界一步。

因为,自己能留在这里的时间不多了啊!

不过想想造炮的事情应该不会耽误了,也就暂且悻悻作罢了。

崇祯见他妥协了,又开心地请他吃糕点,还问要不要整点串来撸?

秦书淮当场予以拒绝,表示要回家吃,然后很有“气节”地回家了。

……

地方兵器所造炮的事情很快就推行了下去,十个卫所的指挥使接到圣旨后,本来都一脸苦色,但是一听说朝廷每门炮补贴四千两,而且还会派员来教授造炮之法之后,顿时都兴奋地差点跳起来。

尤其是等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自个儿躲书房这么一合计,发现造一门炮的利润可能达到上千两之后,更是激动地睡意全无。

只要造三门炮,所有的投入全部都能回来了,而之后就是纯利润啦!

而且这些钱可以光明正大入自己的钱包,哦不,多少还是得分点给弟兄们的,要不然容易让人戳脊梁骨,以后可带不动弟兄们了。

这好事儿上哪找去?

全国的兵器所都闻风而动,除了孙承宗拟定的那十家实力最强的十家兵器所名单,其他的兵器所纷纷上书,要求“为国分忧”,弄得崇祯是苦笑不得。

要说这些家伙的行动也是利索,那十家兵器所接到兵部公函后,马上派人去京城迎接懂造炮的老师傅,那叫一顿好伺候啊,就差没把人家当财神爷了。

而掌管兵器所的指挥使们也没闲着,有能力的马上砸钱造窑、置器械、招人,甚至把宅子卖了都在所不惜。实力差点的指挥使则忙着找本地富商投资,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仅仅两个月时间,造炮所需的一切都准备好了那会儿没有什么大型机器,所以添置设备也简单。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

除了造炮,造“战列舰”的事情也有了着落。全国共计三十二家大型船厂都接了订单,每家少则一艘多则二艘,因为是朝廷采购就相当于政治任务了,当然是优先制造。

预计在年底前,这五十艘红夷大炮就可以出来。

只不过这些加起来,费用有点大。

战列舰光船体的造价就在八千两左右,加上清一色十八门红夷大炮,外加兵用的火铳等武器,一艘造价高达五万两银子左右。

五十艘就是二百五十万两。

秦书淮倒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因为他早就知道海军费钱。

但是崇祯看到这个数字后就又开始哭穷了,老是跟秦书淮掰着手指头说他现在每年要花出去多少钱。

不过该投还是投,谁让收上来的税赋一月比一月多呢?

到了五月份,朝鲜方面传来捷报,李定国率大军连战连捷,尤其是在义州之战中大破阿敏主力,如今胜局已定。

在退路被封死的情况下,阿敏部仅率三千余人往东逃窜,朝鲜国王已经下令集结全国主力帮明军阻击阿敏部。

这个结果当然不出任何人的意料。李定国可是足足带了三万主力外加十门红夷大炮,如果连区区阿敏部一万多精锐都打不赢,他也不用回来了。

也是从这个月开始,崇祯下旨由秦书淮总督全国海陆兵备,整训全军。

秦书淮随即派遣了大批优秀的将领前往全国各地,负责整训。

重点就是战斗力最弱的各卫所兵马。

这里头依然有魔教的教练官,并且秦书淮告诉他们,一律按照以往的方式整训,如引起兵变他自会弹压。

六月,李定国又送来塘报,他已在朝鲜东部围歼了阿敏部。阿敏仅带了两三个贴身侍卫仓皇逃窜至一处村子,遭到了朝鲜数百官兵的围剿,最终寡不敌众被生擒,现已由朝鲜方面移交给了明军。

另外,带着三千精骑前去投靠阿敏部的多尔衮也在此役中溃败,他倒是很有骨气,选择了自杀。

如此,朝鲜平定。

现在大军正在回撤途中,不过朝鲜国王李派来的使者可比大军快多了,在塘报到达的第三天,朝鲜的前来感谢的使团就到了。

这次朝鲜使团的规格之高远超从前。首先为首的是李的二儿子凤林大君李,也就是历史上后来继承朝鲜国王的孝宗。

除他之外,还有两个内阁高官以及高达两百多人的随从,这些随从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随便拉一个出来都是世家子弟。

为啥?

去传说中的大明朝贡,那可不叫差事,那叫嘉奖!

只要在大明的书院呆上这么一个月,那就等于镀了金,回去后在朝鲜学界就有说话的份儿了要知道目前朝鲜学界几乎所有的经义经典全部来自中原,而且士大夫对此崇拜至极,但凡有人做某经义做了上佳的注解,都能引起轰动。这么一来,若是有人能在经义的发源地“钻研切磋”一个月回来,自然说话的分量就不一样了。

朝鲜使团拉着五十多车贡品,浩浩荡荡地走在街上,引得百姓侧目纷纷。

要说现在的李,可是巴不得抱紧大明这条大腿。他算是看明白了,自家的兵也就够吓唬吓唬本国百姓用,要说真能保住他江山的,也就大明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