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 第十四章 生命(四)

明 第十四章 生命(四)

作者:丹东大米汤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3:41 来源:笔趣阁

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暮色渐浓,斗大的星星一颗颗在湛蓝的天空中显出身影,照亮骑士回家的路。

“的、的、的”,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敲碎宁静的夜幕。数匹骏马风一般从草尖上掠过,沿着草丛下的土坡冲向半空中的城堡。

“璞英大都督手令,着班超堡出五十骑到布鲁屯泡子,协助大军平叛“,马背上的骑士高高举起一个暗红色描金令箭。正面对向城堡中射下的聚光灯。

“呜-呜-呜”,号角龙吟般响起,城堡上各箭跺口的灯笼挨个点燃,远远看去,仿佛整个堡垒都围上了一条金红色的围脖。紧接着,吊桥吱呀呀放下,将疲惫的骑士们接进堡垒。不一会儿,几十骑呼啸而出,消失在茫茫夜色里。留下吊桥边被灯火照亮的黑石,默默注视着黑暗中发生的一切。

黑色的条石背面铭刻着燕王朱棣今年春天在斡难河畔大会蒙古女直诸部时的盟约,字数不多,语言也极为简洁,内容和当初辽阳会盟一样,约定了各方的权力与义务。核心内容即“以蒙古法治蒙古人,以汉法治汉人”,各族百姓平等相待,蒙古人和汉人在交往中起了纠纷,蒙古人由其部族长老处理,汉人由当地汉人官员处理。如果冲突中发生死伤,则杀人者偿命,任何人不得庇护。条石正面,刻着当日誓言,“愿意和我们一同征服世界的,我们是兄弟,阻挡我们前进道路的,我们从他的尸体上踏出一条路来,如违此誓,天诛地灭”!

“天诛地灭”,守卫城堡大门的士兵看着黑石上那狰狞的几个大字,叹了口气,依次轻轻地摇起吊桥,关闭堡垒大门。“布鲁屯部完了,这片草原上此后不会有布鲁屯部蒙古人”。

斡难河会盟之后,大明皇帝朱元璋给与会的大小族长全部赐了王爷封爵,草原上王爷大印满天飞。所有的部落都拥有了和大明自由互市的权利,牧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很快就上了一个台阶,这可是原来打多少仗都换不来的好处。王爷们的帐篷里也很快被交换来的奢侈品摆满,女人的衣服花花绿绿,不断变幻着颜色,娱乐着贵族老爷们的眼睛。唯一让老爷们不满的是,他们永久失去了对过往商队肆意收税和掠夺的权利,因为这些商队是汉人,受大明律法和斡难河之约保护,如果不与他们公平买卖,震北军镇抚使苏策宇很快就会上门来理论,这个让人听了就胆寒的鞭子极其护短,麾下那个黄翼和杨铁柱算盘又打得精明,和他交涉一般讨不了好处。有些部落就存了暗中把商队干掉吞没财产的心思,结果很快案件告破,杀人的部落依约要交出与被袭杀者同样数目的族人给驻扎在最近城堡中的靖远师处理。靖远师是震北军的协从部队,由震北军因伤退役军官和大宁一战剩下来的士兵组成,都是阎罗殿里上过堂的,不知道什么叫仁慈,送到那里边的人当然是有去无回。

震北军防线逐渐西移动后,有一两个贫穷小部落的王爷慢慢地恢复了胆色,私下里打起商队的主意。在他们印象里,汉人对草原的政策一直是怀柔为主,长辈口传下的故事中,杀了商队,抢了货物,只要死不认帐,基本都能逃过惩罚。实在不行了,就宣布叛乱,然后派使者接受招安,随便杀几个老弱病残顶罪,肯定能恢复原来的日子。降而复叛,叛而复降,几千年了就是这样对付统治者,每次叛和降都能弄到一些好处,草原上不少部落都精通此道。

这种事情今年夏天发生了好几次,布鲁屯部落不是第一个,也未必是最后一个。班超堡的看门人悲悯地看着远方,一场杀戮又要开始了,对于叛乱者,燕王殿下不识得怜悯二字。上次叛乱那个部落被李尧将军率一个师踏平,据参加平叛的兄弟们回来说,战后没给部落留一个男人。部落中的做着再次招安美梦的贵族和军官当即被拉出来枪杀。女人、领地、财产全部被前来协助平叛的临近部落瓜分,壮年男子则被押往辽东服苦役,刑期无限,直到有人愿意替他们出赎金赎罪为止,赎金也“不多”,仅仅二十匹战马而已。

“其实这里是他们世代生长的土地,我们没必要留在这”,看门人悒郁的计算着下次发饷日期,默默地想。他是职业军人,朝廷养军令下,军户制度随之取消,大明的士兵经淘汰后大多变成了这种职业兵身份,作战能力强的编入野战六军中,作战能力弱的作为地方部队维护治安。野战部队薪饷高,并且可以因战争获胜得到奖励和战利品,地方防御部队的士兵虽然单纯*薪饷过日子,收入也比务农高出不少。但并不是所有士兵都喜欢刀头舔血,军队中像他这样喜欢平平安安过日子的人很多,若不是老家那里地方官员太贪,守门人早就拿着这些年混来的积蓄退役回家做小本生意了,好过天天在草原上数星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这里距离中原,可能比玉门关还远些吧。不知那些新兵蛋子怎么想的,就那么爱打仗。

“砰”,一个绚丽的烟花在远方炸响,正是骑兵们前去的方向,远近十里都能看见缤纷的落英。

“敌袭”!守门人打了个冷战,扯着嗓子大喊几声。抓起腰间的号角,拼命地吹了起来。

城堡的主塔上“腾”地升起一团大火,冒着浓烟冲向刚才还寂静如画的星空。没多久,五十里外的君集堡,一团火焰也跟着升起。紧跟着,玄策堡,药师堡,仁贵堡…烽火慢慢接连成串,号角在各堡垒中凄厉地响起,惊醒整个草原。

“布鲁屯部、也思部、亦特伦部叛乱,协裹牧民十七万余众西进,璞英都督率部阻截,遇伏战没,燕王殿下命末将带震北军第二师平叛,请求安东军策应……”。朱元璋的御书房内,武安国静静的看着王正浩从前线发回来的搬兵信。邵质、费震、吴沉,几个内阁大臣围在他身边,一言不发。朱元璋则铁青着脸,焦躁地在房间内踱步。

将璞英坚守大宁的部队编成靖远师是朱元璋的决策。草原上大片新占领的土地需要守卫,震北军和安东军之间也需要一支直属于朝廷的部队维持平衡。所以在大宁战役结束,漠南众蒙古归降后,璞英所部立刻奉命撤到热河一带修整换装,今年秋初刚整编完毕从震北军手里接收了所有城堡的防卫。按朱元璋的估计,以璞英身经百战的经验和大宁守军将士的超强实力,对付草原上的小规模叛乱绰绰有余,谁料打了半辈子仗的璞英不小心着了叛乱队伍的道儿,几个部落串通好了埋伏在其前往平叛的必经之路上截杀,黑暗中,靖远独立师分不清敌人多少,混战一夜,待第二天早上敌军退去,大都督璞英已经长眠在塞外的秋草之中。好在神箭季二当机力断,对外隐瞒的璞英阵亡的消息,命璞英的义子花鹏带着大部队撤离,自己亲率一个团人马断后,才使这支队伍安全退入斡难河畔乞儿古力部的领地。

“陛下不必担心,想那叛乱的三个部落人数虽众,能征惯战的武士却不会太多,毕竟北和林会战过去不久,他们的实力不会恢复的那么快,璞英将军想必是一时大意才中了他们的埋伏”。内阁大学士邵质小心翼翼地看了看朱元璋的脸色,低声安慰道。

“臣以为邵大人所言极是,震北军大军一到,这三部还不是望风而逃。万岁且放宽心,臣以为朝廷还是先安抚靖远师,免得将士们伤心璞英之死,生出什么事端来”。吴沉顺着邵质的分析给朱元璋出主意,眼光不时的瞟上武安国一眼,心道:“养军,养军这么久,这么仗却打得这么窝囊”。

费震狠狠地瞪了吴沉一眼,对朱元璋建议道“依臣之见,兵部应立刻下令安东军从侧后方断掉这三部的退路,免得他们在草原上乱窜。同时万岁传旨给各部番王,不得收留叛匪,违者与叛乱同罪”。

朱元璋鼻子里硬硬地哼了一声,打断几个臣子私下的钩心斗角。几个番王的背叛固然让他恼火,但朱元璋心里清楚这几个小小的王爷折腾不出什么大气候,最不济就是剿灭不净,让草原上多出几路马贼来。到时候让苏策宇这马贼头出面,肯定能扫平。让他心烦的是整个草原上现在只有一只震北军在往来冲杀,顾得了平叛就腾不出手来进攻脱古思帖木儿,安东军和威北军战斗力照着震北军差一大截,并且军火补给主要从京城和天津运送,远远没有震北军从北平和辽东运送那么方便。

见朱元璋不高兴,几个内阁大学士不敢再乱发表高见,屋子里慢慢沉寂下来,只听见灯花在玻璃罩子里突突的跳跃。

“你们哑巴了吗,难道就没人能想到一个让人朕省心的办法出来,内阁大学士,哼,一群蠢材,枉朕那么高的俸禄养着你们”。朱元璋见众人不吭声,更是恼火,若是李善长在,哪用自己费这么多心思,太师早把得失利害分析得清清楚楚。惜哉善长,痛哉善长。

“臣等该死”!几个大学士扑通一声,整整齐齐地跪到地上,一边磕头一边说道:“臣等不能料敌机先,让陛下深夜操劳,臣等罪该万死,请陛下治罪”!

整个御书房内只剩下两个人站立着,朱元璋看看不知所措的众大学士,看看傻乎乎对着烛光发愣的武安国,先长叹一声,接茬骂道:“都滚起来,杀了你们能换回璞英不死吗。真是废物,不需要你们出主意的时刻,整天在朕耳朵边上噪扯,需要你们的时候,全都成了哑巴”。

武安国听见朱元璋的斥责,知道他不满自己半天没给他出主意,上前一步说道:“万岁,臣倒有一个办法,刚刚想到,未必妥帖,还请陛下斟酌,诸位大臣思量”。

“讲”,朱元璋脸色稍微缓了缓,武安国给他出的主意,可行性都比较强。这个家伙虽然有些愣头愣脑,但处理起具体问题来确实聪明。

“几个部落造反,的确不关什么大事。璞英将军殉国,朝廷也的确应该有所表示。但是臣以为,目前当务之急不在这里,而是解决北方各军不能协同作战问题”。武安国抓起一支毛笔,倒着拎了,慢慢引领着朱元璋的目光看向如画江山图。几个大学士从地上爬起来,轻手轻脚站在地图两侧。现在不是互相拆台的时候,吴沉等人只能听着怎么看都不顺眼的武安国指点江山。

“目前我朝有四路大军在北,皆由朝廷统一运筹,但京城距草原太远,一旦前线发生变故,消息传到朝廷来再做具体布置已经延误战机,依臣之见,不如在前线派一得力将领,统一率领各军协同作战”。武安国在震北、威北、安东三军主力所在地各自虚画了一个圈,用手指丈量各部之间的距离。“比如这次靖远师前去平叛,其实叛匪位置距离安东军很近,若安东军与靖远师协同,叛匪未必敢弄半路设伏这个险着!现在王正浩将军需要安东军配合,而安东军无万岁之命不能擅动,待朝廷旨意到达,队伍已经展开,还是跟不上战局变化”!

朱元璋看了看武安国,点点头表示同意,随即问道:“依卿之见,可是要朕把这对付蒙古之事交给一人,朝廷从此不再插手”?

武安国笑了笑,心里知道朱元璋不放心把几支新军全部交给燕王,这帝王家心思,这几年他多多少少也了解了一点。摇摇头答道:“并非全部如此,只是临敌机变时交给一个将领统一指挥,具体作战目标,军官任命,部队补给,还是由陛下在朝中决策,不过这决策时给陛下出谋画策者,却要变上一变,臣等文臣,的确不是这块参与军事的材料”。

‘我们本来就不是武将,问我们打仗的事情,本来就是强人所难嘛’。大学士吴沉委屈地想,此刻他终于感受到武安国的一点儿好处,却忘记了自己这些文臣如何在朱元璋面前进言,把兵部尚书一职抓到文官队伍手中的。

“陛下当年打天下时麾下几大名将现在都在指挥学院任职,臣想若让几位老将军重新上阵杀敌,未免太不体谅他们的身体,若让他们替陛下出谋画策,却是强过臣等许多…”,武安国把设立总参谋部的构想慢慢地说了出来,这个提议当年他也向朱元璋提及,可是一直没落到实处。在他所知道的历史中,中国是全世界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为此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内乱,也造成了军队指挥无方,对外屡战屡败。如果把那些交出兵权的老将军组织起来,成立总参谋部,今后对外作战时,至少可以减少很多战略上的失误。

“臣等以为武大人所言甚有道理”!费震赶快趁热打铁,今天这种难题千万别来第二次,谁知道下次出不来好主意皇上会怎么收拾自己这帮子谋臣。“臣以为,徐老将军、傅老将军还有冯老将军皆身经百战,陛下若问治理国家之事,臣等可替陛下分忧,而问军前之事,臣等之才不及老将军甚远矣”。

你们倒溜得快,朱远璋笑了笑,不理会几个内阁大学士的锦上添花之语。看了武安国一眼,心道此番决策又便宜了燕王朱棣,这武安国倒是和老四有缘,出了主意总是让棣儿得到些好处。当即让邵质拟旨,把前方指挥权力统一交给燕王朱棣管理,务必在今年冬天之前平定叛乱,对南和林形成夹击之事。然后又下旨在六部一司之外成立总参谋部,仿照震北军参谋部规矩,让赋闲和军校任职的老将军们随时听宣到总参谋部待命。

中秋过后,大明国总参谋部成立,每天一大堆从军界退下来的老头子热热闹闹地在朝廷专门辟出来的大院子里发挥余热,前线上挠头之事自然难不住这些打了一辈子老军人,还没到冬天,蒙古三部的叛乱就被平定了下去。为了防止叛乱再次发生,朱元璋索性在锦衣卫中分出一伙人来,交给总参谋部的参谋总长冯胜调遣,收集各地番王动向及蒙古局势。武安国趁着朱元璋高兴,怂恿老将军冯胜上本请求朝廷鼓励在山西、陕西一带民间开办冶金工业,就近解决威北军的部分军需,朱元璋将提案交大臣们庭议后也答应了。恰巧吏部尚书启奏说四省布政使郭璞即将任满,按惯例明春需要升迁或平调,建议朱元璋表彰郭璞治理北平功绩,赐其爵位,并决定是否更换北平、辽宁、渤海、碎叶四省布政使。武安国知道是郭璞暗中运作此事,庭议时尽力回避了,几个没什么权势的京官表现倒是极为卖力,大声鼓吹郭璞功绩。内阁大学士邵质和费震也建议皇帝扩大新政实施范围,免得北方多山之地觉得朝廷厚此薄彼,朱元璋仔细考虑后,略一沉吟,赐了郭璞个一等定北伯的爵位,着令他来年开春交接政务,就任山西、陕西二省布政使。原北平知府许浩达积功,按秩擢为北平布政使。辽宁、渤海、碎叶三省人少,仍然只设一布政使司衙门,调两广布政使徐辉祖就任。

大宁、热河、北和林等新拓之地经庭议以西拉沐伦河为界,分为热河与靖远二省,布政之职就交给了李文忠的次子,太子朱标的好友李增枝,所需大小官员,皆由太子自命。安东军的军饷依然由朝廷供给,军械却交给了天津及热河、靖远三地自筹,各项优惠政策参照北平,并着令大臣抓紧筹备明春科举之事,为新拓之地输送人才。燕王朱棣接到朝廷命令,心中郁闷,但眼下作为补偿,他得到了整个北方军队的前线调度权,对蒙古作战优势大增,也没心思和父亲与哥哥计较,只是加快了在军中提拔北平书院和辽东军校毕业生的速度,加大炮兵部队建设,期待有一天能挥师打过大漠,将西域一带的蒙古诸王扫灭干净了,看那时父亲如何对待自己。

都督璞英战死,朝廷表其战功,谥号武烈,将靖远师增为靖远军,交由文忠长子李景隆掌管,统一负责新拓之地治安。

一番忙碌,到了年关临近,终于大体定下了北方之地推行新政的基调,在此过程中朝内有些重臣本拟出言反对,却见新派往北方的李增枝、李景隆、徐辉祖三人皆为太子密友,当即闭嘴。就连这武安国不通政治之人,笨头笨脑也看出了期间的平衡二字,这些老狐狸如何不知,涉及到太子根基问题,为了将来着想,大伙还是闷声发财为妙。眼巴巴的看着新政在北方各地风声水起,实行得热热闹闹。

入冬,正当四省布政郭璞正在忙着卸任交接事宜之时,威北军催促军火的信使再次来到北平,这次常茂终于如愿以偿,一个月后,大批军火在地方部队的护送下运到前线。高兴之余,威北军主帅常茂选了一匣子礼物,说是名贵战利品,着人快马加鞭送到北平。郭璞打开礼物,却看到匣子内空无一物,中间只放了一张纸条,上面龙飞凤舞的写着:“郭挫子,你玩阴谋玩到老常头上,来了山西,老子定要你好看”!

郭璞微微一笑,赏了来使十两银子,提笔写了封信,交由信使带回,常茂接信,却见郭璞用工工整整的楷书写到:“将军今年本无北进之意,焉能怪郭某怠慢。君子行事,贵在志同道合,问心无愧,此乃阳谋,与阴谋无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