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 第二章 儒 (七)下

明 第二章 儒 (七)下

作者:丹东大米汤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3:41 来源:笔趣阁

“你从我手里夺了这江山,我不怪你。本来这江山就是打算传给你的,不过是早两天,晚两天的差别。可你一定要记住,这是咱朱家的江山,不能送给外人”,朱元璋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拉着儿子的手如是说。

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安泰皇帝在病榻上睁开双眼,看见守在自己身边黯然垂泪的太子允文,知道同样的事情又要发生了,只不过这次无法放心而去的是自己。

伸出宽厚的大手拭去允文太子腮上的眼泪,朱标低声安慰道:“我儿不必难过,人都有这么一天,只是迟早而已”。

“父皇,父皇哪里话来,太医说您是急火攻心,吃些养心顺气之药,很快就能康复的”,太子允文一把鼻涕一把泪撒了个善意的谎言。虽然父亲最近逼自己功课甚急,但他从小到大都是一个慈父,自己宁愿用生命换他长命百岁。对允文而言,皇权与江山,远远不如父亲的生命重要。

“傻孩子”,朱标轻轻地替儿子整了整衣服,满眼爱怜。自己的儿子才华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幕府往来皆饱学儒士。但对于治国安邦,他却一窍不通,甚至连撒个谎安慰自己都不会。自己给他留足了人才,他却问自己诸臣皆非完人,谁来主持全局。当皇帝有让别人主持全局的吗,那他自己还是不是皇帝?

用人用人之长,弃人之短。如果手下出了完人,则最明智的做法是杀了他或将他弃置不用,否则江山必危。朱允文至今没明白这点,才是朱标对着如画江山吐血的原因。自打从父亲手中接过这片江山,安泰皇帝就一直没省心过。朱元璋努力,朱标比朱元璋还努力数倍。父子二人呕心沥血,绞尽脑汁适应着越变越快的时局,才勉强维持到这个局面。偏偏即将接下自己权位的,是如此一个毫无心机的儿子,如何让朱标不心急如焚烧,

“父皇,孩儿知道错了,请父皇保重身体,别和孩儿一般见识”,允文见父亲半晌无语,抽噎着表达自己的歉意。今天将父亲气得吐血,无论说过的话是否有心,都让他负疚万分。

朱标摇摇头,无力的笑了,苍白的脸上一片惨然。“傻儿子,知道什么啊你?这不是你的错,是为父没做好,没能多教你几年。”

闻此言,朱允文心中愈发难过,跪在床边,拉着父亲的手,眼泪如断线的珍珠般滚滚而下,“父皇,父皇,孩儿知错,请父皇安心养病,孩儿以后用心…就是,用心就是”。

“不是你不用心,是为父太难为你了。以你的性情,生在富人之家,不难名垂青史,可偏偏做了朕的儿子,要替朕掌管这片江山啊”,朱标一边给太子擦泪,一般叹息着说道,两行浊泪溢出深陷的眼窝流到枕头上。

“父皇….”,朱允文伏首于床,泣不成声。

偏偏生在帝王家,东宫太子,风光无限。可几人能体会到帝王之子肩头的责任,这责任不光是对社稷,对百姓,还要凭一人之力来支撑整个家族。朱标从同样的位置走过,知道这付担子有多沉,凭允文稚嫩的肩膀,脆弱的精神,他能撑得住吗?

撑不住的结局如何?历史上那么多撑不住的这副担子的皇帝,在重压下粉身碎骨。数百年经营一旦为人所有,自己和自己家族连个容身之地都寻觅不到。

这就是帝王家,以天下为筹码的赌局,要么赔得一干二净,连家族所有人的生命都搭进去,要么赢得盆满钵圆,将全天下的财富都作为彩头。

千百年来,无数人在这赌桌前徘徊,对手不分兄弟、夫妻、父子。

朱标疲惫的闭上眼睛,仿佛已经看到了本轮赌博的结局。千里之外,二弟,三弟,四弟,擦拳摩掌,他们等的,不就是这一天吗?

“父亲?父皇?”,太子允文又听不见父亲和自己说话之声了,不安的低声呼唤。

“为父累了,你先出去吧,等一会儿朱江岩到了,让他和曹振一起进来,为父有话要叮嘱他们”,朱标没有睁眼,梦呓般回答。

允文太子答应一声,慢慢地站起身,带着满腹狐疑退出了朱标的寝宫。姑苏朱二和靖海公曹振都是父皇当年的旧部,此时,父皇唤他们来干什么?莫不成……?允文不敢继续往下想,匆匆忙忙向自己的老师,已经哭成泪人的大学士黄子澄走去。

黄子澄已经觐见过朱标,皇帝把草拟传位诏书的大事交给了他和方孝儒,这种写文章的小事,自然交给方孝儒来动笔,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这个时候,正是取得允文太子信任的最佳时机,绝不能随便离开。

“殿下,……”周崇文如丧考仳,拉着允文太子的手才说了半句,已经从噎涕转成嚎啕。黄子澄没他这么长的气,哭不出那么大声音来,只好用无声落泪来表达自己的难过,神情看上去比周崇文有声的嚎啕更悲痛万分。

被二人如此一搅,太子允文反而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难过了。好不容易等二人忍住悲声,才将二人拉到一旁商议近几日如何处理朝政。

周崇文听到太子出言相询,洪水般的眼泪登时收了回去,比河道安了闸门还好用。四下看了看,见没有大臣跟过来,小声对允文太子建议:“依臣之见,虽然万岁吉人天相,可主公不得不早做打算,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

这不是废话么,黄子澄不满地瞪了周崇文一眼,伸手将他拔拉到一边。拉着允文太子的手垂泪道:“万岁将国家大事托给臣,臣等自然要誓死追随主公。禁军主帅方大人受了万岁之命,已经在京城内外做了布置。为防不测,眼下主公应以监国太子之命,调安东军沿江设防,护卫京师。一旦万岁驾鹤西去,三日后,主公尽管登基便是,为难之际,休要再管那么多繁文缛节”。

军队在谁手里,谁说话硬气。允文虽然不通政务,祖父和父亲之间的故事多少也知道一些。叹了口气,掏出印信交给周崇文,命其以太子之命着现任兵部尚书刘秉珑调动安东军兵马入卫京师。又叫过贴身太监,请他去联络方明谦,叙亲厚之意。都布置妥当了,用手指指北方,向黄子澄请教道:“恩师,若是北方不肯号令,孤王又该如何”。

黄子澄就怕太子问自己这个问题,先前有朱标在背后撑腰,他自然巴不得早日削番,这样他的功业就直比汉之晁错。如今换了这个根基不稳的太子,削番的建议就得斟酌一些。一旦到时候叔侄反目,谁知道允文会不会真让自己步了晁错后尘,杀之以安诸侯之心。

皱着眉头想了半天,黄子澄方迟疑地回答:“以臣之见,眼下必须先定了君臣之名分。名分即定,其余的事则可徐徐图之。今日如果宫中有事,上策莫如密不发丧,不让民间知晓。三日之后,诸王知道消息也晚了。”

朱允文点点头,完全采纳黄子澄的建议,眼下也只有黄子澄可用了。曹振和朱江岩二人粗鄙无文,他不喜欢。尚炯是登基后用来立威的,此时不能再重用。除了黄子澄,朱允文不知道还能问谁。而他自己本身并非一个能判断形势并作出正确决定的人。

又做了一番封锁消息的布置,朱允文心头疑虑总算稍轻,舒了口气,低声问出了自己最担心的一个问题,“若有人趁机做乱,孤该如何”?

“眼下诸王应该不会谋反,谁先反了,谁将成为其他王爷的靶子,倒是天下权柄……”黄子澄的话渐不可闻,他明白允文太子担心什么。他也没想到一向最器重自己的安泰皇帝临终之时,选择的托政之臣是内阁中平时最不得宠的朱江岩和曹振。这让他心中失落无比。而太子朱允文此刻估计有同感,没有一个帝王喜欢身边朝廷上有一个总和自己相左的先朝老臣,仗着辅佐过父亲的功劳在自己耳边喋喋不休。

靖海公曹振和海关总长朱江岩匆匆忙忙地从太子和黄子澄身边走过。朱、黄二人没有看到曹振,曹振和朱江岩也顾不上和未来的主公打招呼。

自从伯文渊案子结束后,靖海公曹振一直抱病在家。不能效仿武安国,身上的千斤重担他放不下,但心里对安泰皇帝又怀着深深地失望。

“我们自己人杀起自己人来,也从来不比外族杀得手软啊!”

“我们虽然都是草民,可毕竟不是草,……”,怀柔乡勇初出茅庐第一战结束,在曹振陶醉于火器的巨大威力时,武安国曾经这样对他提醒。

现在想起来,曹振方知道武安国话语背后深深的忧虑是什么,当老百姓连威胁朝廷的能力都没有了时,官员们行事就会更加肆无忌惮。

现在曹振能做的就是拖着,用水师的力量威胁北方,让曾经的好友,燕王朱棣不敢轻易南下。在南北双方这种竞争状态下,南方的朝廷不敢对百姓盘剥得太过分;北方的燕王属地为了显示那里比南方优越,也会让好朋友郭璞推行的新政得以顺利实施。

让时间去证明一切,只要能拖到全天下都认识到新政的好处,让新政的根深深植入民间那一天,南北双方即使想拒绝新政,谁也没有力量抗拒这股变革的洪流了。

为了这个目标,他不惜被人误解。也不惜和当年的生死兄弟装作反目成仇。被蒙在鼓里的妻子朱春红一直追问自己图什么,曹振总是笑而不答。其实他心里最清楚,自己和那个埋头修路、造桥、建图书馆的武安国,引进西方文化精髓、复兴儒家的伯文渊,大力兴办新式工厂,推广新技术的周无忧一样,图的是这个国家的将来,图的是这个民族永不再坠宿命轮回。

“子由,你来了,朕等了你很久。”安泰皇帝睁开浑浊的双眼,看到自己的两位肱骨之臣,叹息般说道。

曹振看到朱标憔悴的模样,不由心里一酸,躬身施礼:“万岁,臣等探望来迟,请陛下勿怪”!

安泰皇帝摇摇头,命人给二人搬过两把左椅,勉强探了探身子,微笑着吩咐:“坐吧,咱们君臣已经很久没在一起说话了,你们两个坐到朕身边来,朕和你们聊一会儿”。

“臣,尊旨”。朱江岩和曹振齐声回答,心中好生难过。无论太子朱标行事如何让大家不满,毕竟双方有着近二十年君臣之谊。眼看当年英俊潇洒的太子变成这个样子,怎不怪造化弄人。

“别一口一个臣了,朕已没太多时间。若不是生在帝王家,朕倒愿意叫你们二人一声兄弟”。安泰皇帝朱标叹息不止,目光中充满亲人离别时的不舍。

朱江岩鼻子发酸,泪水夺眶而出,哽咽着回答:“万岁,…….臣,在下,不敢”。

“有什么敢不敢的,朕不喜欢。朱二,朕喜欢的是当年那个对朕说‘寸舌能敌百万兵’的姑苏朱二,而不是现在行事畏首畏尾的海关总长朱江岩。”安泰皇帝话说得有些急,带出一长串咳嗽,血又顺着嘴角流了出来,慌得太监赶紧喊太医入内。

“不用了,天要收朕,医者无用。”安泰皇帝挥手斥退了跑进寝宫的太医,“别打扰朕,朕要和自家兄弟好好话别”。

靖海公曹振伸出手指,搭在朱标的脉门上,凝神分辩了一会,叫声得罪,将手掌贴到安泰皇帝胸口处上下移动。一会,缕缕热气从曹振脑门上冒出,安泰皇帝苍白的脸上居然奇迹般出现了血色,连带说话也有了些力气。

是道家的导引术,姑苏朱二大喜,说不定子由可以救皇上一命。这种独门秘笈他只是听说过,从来没见有人实施。与江湖上卖大力丸的骗人气功不同,导引术可助人舒筋活血,对疑难疾病的确有些辅助疗效。

安泰皇帝自觉有了些力气,伸手将曹振火热的手掌推开。望着对方脑门上的汗水,心疼地说:“子由不可再浪费虚力,老天给朕留了多长时间,朕心里清楚得很。留下些力气吧,朕还有要紧的事和你们二位交待呢”。

曹振依命将手掌撤回,除非是神仙,什么武林功夫也无法救病入膏盲之人,自己这番作为,只能让安泰皇帝身体舒服一些,临走时少些痛苦而已。

“子由,朕这些年缕缕不纳你的谏言,你心中可否怨朕”?没等曹振缓过气来,安泰皇帝迫不及待地问。

“臣不敢”。曹振坐直身体,正色回答。

“别称臣,朕真的宁愿叫你一声兄弟。你们不知道,朕有多怀念大家一块纵横海上的日子”,朱标不满地抗议了一句,继续说道:“其实你们不说朕也知道,你们两个都希望朕能将新政不折不扣地推行下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批着新政的皮,藏着旧政的魂”。

曹振和朱江岩苦笑一下,都没有搭言。安泰皇帝是个英明的帝王,从开始设立幕府到借势逼宫,没一步做得不精细过人。二人既然是安泰倚重之臣,为其奔走,甚至被其利用,均合情合理,不能怨天尤人。

“朕知道你们心存不满,朕自己也对自己不满。可朕毕竟是朱家子孙,比不得你们。所以朕才羡慕你们可以行心中所想,无牵无挂”。朱标笑了笑,不计较二人的失礼举动,自顾继续说道:“有时朕想,如果朕不是皇帝,朕也会尽力新政。可朕不能,朕得为先皇负责,为朱家子孙万代负责。朕这些难处,你们可晓得”?

“万岁”,曹振与朱江岩仿佛第一次认识朱标般,满面惊诧。

朱标得意地点点头,旋即满脸落寞。“这些话,这么多年朕都没人能说。今天说出来,朕,朕非常痛快。新政有利于国不假,可一味推行新政,最后江山却非朱家江山。国于家之间,朕好生难做。朕从父皇手里硬把江山夺过来,就这样丢了,朕,朕如何到九泉之下去见父皇”!

“万岁”,曹振叹息着用官袍擦去朱标嘴角上流出的涎水。直到此时,二人才明白朱标心中的苦,扪心自问,把二人位置和朱标调换,估计要和朱标做同样的事情,并且未必如朱标做得这般稳妥。

“兄弟,难道你就不能叫我一声大哥”,朱标一把拉住曹振的手,满眼期待,仿佛眼前的人不是曹振,而是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

“大哥”,曹振低低的叫了一声,热泪大颗大颗掉到朱标手上。

朱标笑了笑,将期待的目光又看向姑苏朱二。

“大哥”,姑苏朱二再也控制不住,任由热泪顺着腮边滚落。

“兄弟”,朱标笑了笑,瞬间神采飞扬,“当年在水师中,愚兄就希望你们这么叫我。今天我托你们二位一件事,不是皇帝朱标所托,而是你们的水师兄弟临终遗愿”。(请关注酒徒新书《家园》

到了此际,曹、朱二人已经无法再用脑子思考,只能拼命点头应承。泪眼朦胧中,听到朱标叹息着吩咐:“允文是个傻孩子,比我当年初入水师时还傻。愚兄不放心,所以把他交给你们二人照顾。若是他确实可辅佐,你们则辅佐。如果他不是那块材料,你们二人可自行废立之事,将国家交给我四弟。总之,不要让江山再起烽烟,朕,朕这辈子,已经负天下百姓甚多”!

“万岁”,痛哭之声从朱标寝宫中传出,闻者无不落泪。

黑漆漆的云层下,狂风肆虐,仿佛要把整片天空揉碎,揉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