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 第二卷 大风 第三章 乱(中)

明 第二卷 大风 第三章 乱(中)

作者:丹东大米汤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3:41 来源:笔趣阁

“的、的、的”清脆的马蹄声打碎了宁静。城门处,一个虎背狼腰的骑士策马飞奔而来,不是张正心又是哪个。马打盘旋,张正心在上面报了报拳,低声说到:“师父,太子请你速到中军议事,事态紧急,我先回去复命”。语罢,纵马而去。

相视而笑,彼此间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武安国飞身上马,也不和刘凌作别,奔雷四蹄一张,如一道黑电般消失在城门口。

“什么紧急之事,居然不擂鼓聚将,反是派人传令”,刘凌压下心头疑问,翻身自己的白马,缓步入城。虽然身为郡主,但在军中仅仅是个医护营的武术教官,点将议事的时候没有资格出席,为此她虽然找太子说了几次,可是这个太子比他弟弟要死板得多,死活不肯松口。看来还得想想别的办法,刘凌不服气地想。

来到中军,早有近卫军士兵迎上,帮武安国把马带到马厩调养,一个亲兵做了个请的手势,一言不发,引领武安国走向后堂。武安国带着满头雾水四下环顾,院子中平日来来往往的军官忙碌的身影一个不见,作为中军的整个太子行辕鸦雀无声,只有一队队震北军近卫营武士往来巡视。

走进后堂,太子和燕王早在里边等候多时。汤和一身便装,显然也是仓卒而来,摇着花白的脑袋,不住叹气。曹振面色凝重,常茂气急败坏,徐增寿剑眉倒立,恨不得把眼前之人撕碎。中间地上,蜷缩着一个文官,在众人怒视下瑟瑟发抖,口中不断喊冤。在他旁边,还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正张着一双骨碌碌乱转的大眼睛,冲武安国上下打量。

“见过太子、燕王、蜀王”,武安国抱拳施礼,那个小家伙他认识,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子蜀王朱椿,去年在京城时,被这小家伙连续几天缠着讲他打败蒙古铁骑的英雄事迹,让他天天头大如头。再细看地上那个也很面熟,正是去年大殿之外被常茂当众戏弄的御使大夫陈宁。

太子朱标见核心将领都已到齐,长叹一声,说出事情原委。就在武安国等人出城观景的上午,御使大夫陈宁和蜀王朱椿前来宣读圣旨,对水师和震北军大加赞赏,众将各赏银两、加岁禄若干。太子接了圣旨,派人送陈宁下去休息,自道父亲想让蜀王前来增长见识,拉朱椿到后堂叙兄弟之谊。谁料在没人处,朱椿却口称传父皇密旨,从衣带中撕出诏书一份,上面写着丞相胡维庸勾结大臣谋反,着震北军火速回师平叛。太子见诏,一面派人拿下陈宁,一面招集核心将领来商议此事。

没等太子说完,轰的一声,武安国脑海一片空白。自己从去年入京,小心谋划,献如画江山,谈收复辽东,为的就是为了转移朝廷的目标,把精力放到外部而不是内斗上,谁知如此努力,不过换来的是内斗的时间稍稍延后,历史上该来的灾难终久难免。胡维庸案,前后十余年,无数公侯被牵扯进去死于非命。牵连的文武百官及其家眷共七万多人,最后连维持国家运转的大臣都凑不齐,以至要临时征召。而被征召之人居然要买好棺材,和家人话别后才去上任。如此之国,有何可爱。二百年后的亡国,此时已经埋下了种子。(历史上胡维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初,本书中因为武安国的出现,此案拖后了半年多)

“殿下,小臣冤枉,小臣虽和姓胡的那斯交好,但其谋反一事,小臣一概不知”,陈宁见大家一时沉默,找了个机会,大声喊冤。大明律法,参与谋反者族诛,虽然和武将不睦,现在他也顾不得是否丢脸,眼睛看向众人,目光中尽是乞求之色。

“去你***”,常茂飞起一脚把陈宁踢了个滚地葫芦。“早不反,晚不反,你他妈的真会挑时候”,边骂,边冲上前,作势再打,旁边曹振赶紧将其拉开。众人刚回到城内,正打算更衣去见太子,献武安国水路灭高丽之策,闻太子将令,仓卒而来,没料到竟是这事,全部惊呆。眼见胜利就在眼前,却不得不回师京城,心中无不气愤。

“八年之功,毁于一旦,八年之功……”徐增寿不住叹气,其父当年北伐,高丽人背信弃义,在后面截了粮草,徐达一生未曾经如此大败,回京之后,病了半年之久。徐增寿从那时起就发誓要为父报仇,有生之年一定要看到高丽败亡,如今好不容易打到鸭绿江畔,却奉命停止脚步,其心中焦躁可想而知。

那边汤和面色越发凝重,这一回,不知要杀多少人,自己戎马一生,难道最后屠刀还要向当年的同伴砍下?

朱标听到徐增寿的叹息,心中也是难过。但父亲有事,自己不能不救。命人给众将搬来几把椅子,安排大家围着后堂中间的桌子坐了,在桌子上铺下地图,和众人商议如何守辽,如何回师。

“殿下不必担心,老臣愿意留下守辽东,高丽人没有战船,只要给老臣留下一万人马,再加几艘战船,老臣虽不才,定能让高丽人无法跨入辽东一步”。汤和见太子伤神,第一个开口说道。辽东一战,高丽在辽东苦心训练多年的骑兵几乎都被震北军灭了,高丽本土多山,不产良马,所以这次李成桂带的几乎全是步卒。在没有火器的情况下,步卒集中起来,刚好给火炮当靶子,分散开,又没有什么冲击力,所以留下一万士卒,守土有余。

武安国看了一眼汤和,心知老将军不愿回京去自相残杀,欲借守土的理由留下。不由得想起徐达当年出塞前所说的话。当时徐达虽不同意皇帝的意见,还是领兵出征,为的是给大明保留一份实力。两人相较,境界高下立判。转念一想,这个时代武将于皇帝本身就是依附关系,此时纵使徐达也没有制止朱元璋乱杀的能力,兵谏,更不用提。

正在胡思乱想间,听见太子微微叹息着说:“老将军守辽,我自然放心,只是父皇派蜀王来此,本意就是要瞒过奸党,如今我们千里回师,纵使日夜不停的赶路,带上全部的马匹沿途更换,也要二十多日才能到京城。奸党知道我们回来肯定会提前动作,怕到时候京城有变”。

武安国听到朱标的担忧,想到朱元璋为了瞒过胡维庸,居然派一个小孩子来调兵,不可谓心思不细。既然心思细密,就应该想到震北军千里回师会走漏消息。“莫非他还有别的手段,应该如此,以老朱的为人,绝不会拿自己的命冒险。况且胡维庸案本身在历史上就有一半是冤案的可能,到底是否谋反,后世都弄不清楚,不如赌一赌”。想到这,武安国站起来说道:“殿下先别着急,不妨让我问陈大人几个问题,再做决断”。

朱标点头应允,命武士上前拖起陈宁,扔在武安国的座位边上。武安国让人先给陈宁先松了绑,再搬了个凳子给他,然后命人给他倒杯茶缓缓精神。陈宁道了谢,哆哆嗦嗦接过茶杯,一杯茶一半倒入嘴中,一半洒在了身上。常茂见他窝囊,忍不住又哼了一声,吓得陈宁手一抖,差点儿把茶杯摔在地上。朱棣见状,好言安慰道:“陈大人若真的冤枉,太子兄和我回京,自然会和父皇给你分辩,你现在先回答武将军几个问题,立上一功,如何”?

陈宁闻听此言,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大叫“谢殿下救我一家老小,陈某当结草衔环以报”,说罢,以头跄地,咚咚做响。武安国慌忙把他扶起来,见他额上已经见血,心中可怜,声音愈缓:“陈大人,不知你出京时,掌管禁军的李文忠大人身体可好”。

“回侯爷,李大人身体硬朗,月前还曾和皇上到郊外射鹿”。陈宁赔着一万分小心答到。

众人听武安国问起李文忠,不知其葫芦里卖什么药,一起屏息细听。

“西平侯沐英大人训练的新军,你可知训练到什么程度”。

“沐侯爷的新军装备还没到齐,现在驻扎在采石,我听人说,京城外马鞍山还是没能炼出怀柔那样的好钢来,新军的装备还是得从北平运,非常之慢”。陈宁知无不言。

众人听到这,眼中俱是一亮。武安国又问了朝中几个大臣的健康情况,吩咐人把陈宁安置到别的房间休息,不要慢待他。回头把目光转向众人。

沐英负责西南防务,目前云南还在蒙古人手中,所以朱元璋去年制订军队换装计划时,沐英的军队放在了最前面,比禁军还优先。为了运输方便,他特地命沐英从西南抽调了叁万多精锐驻扎在京城附近,装备从天津上船,水路直达大营,来一批装备一批,边装备边训练。

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自然不会协助外人谋反。这叁万人马是精锐中的精锐,随时可调往京城。估计朱元璋早就给沐英下过密旨,就等合适的时机了。

李文忠素来与胡维庸不和,所以胡维庸一伙也完全掌握不了禁军。真的要在京城动起手来,估计皇上占的赢面还要大些。朱标兄弟想到这层,一起长长舒了一口气。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曹振长叹一声,幽幽念到。知道京城无大事,他对朱元璋十分不满。“什么英明神武,狗屁一个,一遇到威胁自己宝座的时候,就什么都不顾了,耽误大好战机。现在,震北军和水师加起来将近八万人马,这么好的装备足够拿下高丽全境。高丽王都松城(现在开城)离海边只有一天路程,若派人穿上高丽士兵的服色奇袭,一战可获高丽文武百官,到时候合约想怎么签就怎么签。能少死多少弟兄。这回错过机会,等高丽人明白过味来,弃了首都,不知仗要打多少年。”

朱氏兄弟脸一红,也品出曹振所念诗中郁闷,不好多说。连忙叉开话题,欲分配任务。

武安国拦住朱标,建议到“其实我有一策,可以不惊动胡党,也可以攻破高丽,不知太子是否同意我军冒险”。

“快快请讲”,众人闻听可以不荒废战机,全部站了起来,徐增寿、常茂等人恨不得把武安国顶到头上膜拜,他们恨高丽不是一天两天,比曹振更在乎战机。

武安国拉开椅子,用手指向地图。在安东画了个圈,说道:“最近海面上每天商船往来,粗略算算也有五六十艘,一部分是给我们运辎重的,一部分是来购买货物和战利品的。如果我们以护送为名,派一两艘战船和商队同行,应该不会引起李成桂的怀疑”。

“你是说,我们立空营,学当年秦国蒙敖空帐战庞煊之计”。朱棣在一边插话。

“不全是,我们回京平叛,用不到骑兵和炮兵,所以让骑步兵弃马,征用或租用商船从水上偷偷的回京,给胡丞相来个突然袭击。圣旨上说的是让震北军入京平叛,而不是全部人马,也就是陛下本意就希望水师继续和高丽人周旋。既然沐侯爷和李大将军都在京,万岁调我们回去的用意就是借势而不借力,欲借助我们百战的声威让支持胡丞相的小部分禁军不敢乱动,省得在城内动刀兵。这样一来,我们回去的兵在精不在多,有万余足矣。一旦我们到了江上,立刻派人送信入宫,万岁肯定调沐英回师,双方联手,整个京城估计没人敢胡闹”。

武安国用北平产的铅笔勾出行军路线,在京城上画了个大大的叉。见众人明白了自己这段话的意思,继续说道:“从安东到京城,十五日足矣,一路上神不知鬼不觉,万岁的安全,大家可不必担心。我们再看这边”,他一指高丽王都,“据朱二先生所言,高丽王公大臣俱居住在此,震北军在辽阳缴获的高丽辎重颇多,找一支人马,化装成高丽军,从离王都最近的这个港口登案,封锁小息,把*近的百姓人全部抓了随军,一日可夜可达神不知鬼不觉的到达松城,骗开或用火炮轰开城门,把高丽王和权臣都抓起来,和他们签刀下之盟”

“安东这边,大部分战船都在,高丽过不了江,即使从别处抓漏子混过,我们把炮兵和骑兵都留下,也差不多能应付。这种分兵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可能性非常大”。

众人没等听武安国说完,已经恍然大悟。高丽倾国之兵都在江对岸,后防空虚到了极点。水面上每天这么多商船,足够运万余士兵登陆。抓了高丽王,李成桂就和当年姜维的处境相似。屋子内一扫刚才的忧郁,立刻热闹起来,大家纷纷请战。

“末将愿带水师陆战队,去抄高丽老巢”,曹振向太子请命道。比起回京自相残杀,对付高丽人显然更有吸引力。

“曹将军,别抢,我们震北军士卒还没全回京城呢,我老常肯定要去为当年死难的弟兄们讨个公道”。常茂推了推曹振,向朱棣一个劲使眼神。

朱棣装作没看见,让众人先安静,然后问武安国:“武将军,你认为我父皇真的没有危险”。

“武某愿以性命担保”,武安国满口答应,心道:“这个叛乱都不知是真是假,朱元璋怎么会有事。再说枪杆子里出政权,胡维庸一个文官,凭什么起事”。

“老臣也认为圣上不会有事,为了安全,尽量别惊动地方各卫人马,胡丞相为国选材多年,难免会有一两个死党,只要殿下回京及时,可以把叛乱消灭在未发生前”。汤和也上前担保道。

朱标点点头,武安国说得非常有道理,有沐英和李文忠在,京城局势至少他父皇可以控制。所以回军的突然性最为关键。他看看朱棣,二人相对点头,下定决心,作出了人员安排。

武安国看着忙碌的众人,心头一片茫然,这一回去,自己双手上不知要沾多少血,震北军强大的战斗力,自己举世无双的“发明”,到头来还是要成为维护皇权的工具。这时代,难道自己真的没有选择吗?众将身上,在这个关头,明显的能看出不愿参与朝廷内部斗争的倾向,徐增寿和汤和争到了留守辽东的差事,曹振和常茂带震北军和水师陆战队的精锐共一万人攻开城,回去做朱元璋杀人刀的,除了他的儿子,只有自己,这种信任,是幸运,还是不幸,他苦笑。看众人逃避的心态,心中不由得响起一句名言:

“起初他们追杀**者,我不是**者,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

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

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且慢,诸位,武某想求诸位一事”,武安国对着众人大声喊道,眼光从朱标、朱棣、朱椿、常茂、汤和、曹振、徐增寿身上一一扫过。

一米九的身躯缓缓跪在了地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