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 第七章 国士(六)

明 第七章 国士(六)

作者:丹东大米汤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3:41 来源:笔趣阁

在漫天箭雨中,永明侯李陵走进了生命的终点。滚滚黄河敞开怀抱接纳了自己的儿子,蒙古人连他们想收服的人之尸体都没有碰到。数日后,有当地百姓在下游百里外黄河南岸泥滩上发现了李陵插满羽箭的尸体,已经被河水泡变形的面孔上依然带着一丝丝嘲弄。

走进黄河的那一刻,奸商李陵也许已经大彻大悟,所以才能带着这种表情走向死亡。尘世间,李陵和他的临终遗言一并载入史册。此后大明商人行走各国,和人发生冲突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什么都卖,就是不卖自己的祖国”。

当年李陵还在怀柔县为捕快时,县令郭璞曾经这样评价他,“语不惊人死不休”。无论是在震北军中还是率部深入辽东北部的深山内,李陵都不是一个爱说话的角色,但他的话每每成为经典。

“我听说过狼吃羊,从来没听说过狼吃狼,很多时候公平与否关键在于强弱之势是否均衡”。此话说在怀柔石门谷,武安国正为掌握了火器的朝廷欺负起百姓来更肆无忌惮而忧心忡忡。

“其实我们可以卖地,一小块一小块的卖,不是卖北平,而是卖辽东”。这个建议提在北平,众人当时正为没钱建设新军而发愁。

“关于国家和朝廷的区别我不懂,但我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最有道理,如果百姓总是有覆舟的实力,架舟者自然要小心,对舟和水都有好处。如果能不死人的话,百姓有能力造反也不是坏事”。这是李陵对百姓和朝廷关系的评价。

“要是我们的铁丝网能移动就好了,摆到高丽人阵前,让弟兄们冲马背上开枪,这样,高丽人就只有挨打的份,在侧翼也让铁丝网跟着移动,敌人即使从侧面来了,也只能干瞪眼……”。奔狼原,诸将面对被当作人质的弟兄一筹莫展,李陵提出了这样一种打法,沉睡了上百年的战车重新走上了战车。

“其实,这块土地上生存的都是华夏子孙,所谓民族,只是文化和财富的不同,真的混在一起时间长了,就成了一体了。所以还得想办法多骗点儿移民到辽东来,和各部族掺和掺和”。辽阳城,朱棣和将领们探讨如何对待辽东各部少数民族时,李陵发表了自己的民族观,揭开了辽东移民的序幕。

“总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却死在了自己的千秋家国梦内”,京城内,看着手中的报纸,想起李陵那些暗藏机锋的“戏言“,武安国虎目含泪。

几年来,怀柔这些兄弟都和待他亲如手足。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武安国的潜意识里早已把最初投缘的几个朋友都视做了血脉相连的亲人。现在却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亡故。

上次王飞雨的死对他的打击已经很沉重,这次再加上李陵,武安国不知道还有多少兄弟要做为改变这个时局的代价。那零星撒出的火种,会不会就此淹没在人海当中,永远没有燎原的机会。

痛,锥心刺骨的疼痛,偏偏这些疼痛他必须忍受,偏偏他无力反击。偏偏他还要装做若无其事的挺直腰杆。刘凌心疼的看着自己的丈夫,不知这个高大的身躯还能支持多久,她能做的,也仅仅是冲上一杯好茶,期待渺渺青雾能把武安国的目光从悲伤中吸引开。

李陵战没之前还有另一句名言,没人敢汇报给朱元璋,这句话被威北军中不服气的士兵辗转传到关内,传到了武安国的耳朵。

“冯将军小我,以陵出身低微,不识大体。如陵见冯将军被围按兵不动,则冯将军当日所骂不过是一个不识大体的匹夫而已,何错之有。况且李陵此战为国,非为私仇也。蒙古兵势大,你们在河边组车阵等候,接上冯将军后即过河,切战切退,不可脱离本阵…………”。

正北方防线,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冯胜不顾李陵劝阻和草原夏季多变的天气,强渡黄河,武安国推断不出。除了负责科学院的诸多事务,朝廷上的事他基本插不上嘴,能了解到前方军情的途径仅仅是街头上的报纸和刘凌从宫里听到的一些流言。曹震率领水师忙着对倭国进行封锁,估计长年驻守在海上的他还没听说北方边境已燃起烽烟。震北军被金山部和高丽难民的起义搅得焦头烂额,已经很久没人写信过来。

从周无忧那里听到的最确切消息是,此次蒙古大军分三路南下,东路璞英被困大宁,孤军坚守。西路蓝玉在玉门关奋力反击,毖敌将数十,得马匹上万。但蒙古人拼死不退,双方战事处于胶着状态。正北方和林失守,都督冯诚战死疆场,冯胜仓促救援,结果在和林南四十里遭遇埋伏。双方激战一日夜,天忽降暴雨,平地水深三尺,火铳不能发射。亏得被冯胜留在后方押送粮草的李陵率五百死士冲入敌军中营,打乱了蒙古人指挥,威北军才得以从溃围而出,残部狼狈渡河,隔河与蒙古人对峙。李陵及随其出击的骑兵无一生还。

此时,距李陵入威北军还不到一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陵协助冯胜打造出了一只新式军队。可惜,这只新军出师第一战中先损大将。

一年前,李陵奉诏入威北军襄办军务。朱元璋希望他能挟横扫辽东的声威帮助冯胜尽快让威北军成为一支可以纵横大漠的力量。李陵把朱元璋的委托做得尽心尽力,就连对震北军过来的军官一向看不太上眼的威北大将军冯胜对李陵也是青眼有加。威北军中,李陵保持了大树将军的本色,很少开口干涉冯胜的军务。无论冯胜安排他做什么事,他都会完成得很到位。

起初李陵奉冯胜之命督办军需,很快就彻底解决了军粮在路途上损耗这个大问题。长期以来,从太原等地千里迢迢运来的军粮在路上至少要被服役的民壮消耗掉三成,军中一直也习惯了这种消耗。解决这个问题的通常做法是在起运时多加三成,到达目的地后扣除损耗正好满足军中需求。李陵在管理军需方面充分发挥了他的“奸商”特长,参照徐达当年在大宁的经验,以减少对地方农业生产的破坏为理由不再征调民夫运送军粮,换之以命令地方官员把军粮承包给商人运送的方式。商人把粮食运送到目的地后,威北军按实际入库数量开给商人收据,商人再凭借此收据回到地方取相当于入库粮食的两成作为运粮的报酬。仅此一条措施就堵死了很多人的财路,也开辟了很多人的财路,称颂之声和抱怨之声交替着直达朝廷。朱元璋见了地方上弹劾李陵的奏折后不但没有怪罪李陵,反而下令将此制度推广到各军,并且称赞李陵有儒将之风,赏黄金百两,锦缎十匹。

常冒参股的北平毛纺行业经常到大同附近收购牧人的羊毛,李陵见到后主动让士兵们搭了几个商栈供商人们作为交易和储存货物的场所,很快那里就成了大集,每天进出商人奉献的租金就可以买好几头牛,威北军的营地中时常飘出牛肉的香味。蒙古人的牛不用来耕种,屠宰起来不违反国家律法,这种没干过活的牛肉肥筋嫩,深受士兵欢迎。

“老弟不去做陶朱公,真是屈才”,冯胜有一次在军中庆功宴会上喝醉了酒,拍着李陵的肩膀说。那次贺铲平了小股骚扰百姓的马贼,李陵建议把俘虏按在马贼中官职大小、罪行轻重判处三十年到五年劳役不等,然后出租给商人开凿大同附近的荒山,顺便修整道路。路过的客商在一个经历了数千年山洪冲击而形成的沟谷中发现了极品泥炭(煤),大批的采炭商人涌入深山,在人手奇缺情况下俘虏们租出了非常好的价钱。

出租俘虏、开设商站、修整商路,不到一年的功夫李陵给威北军赚到了大笔的白银,并且军方仅仅是收了些租金,没投入任何产业。滚滚而来的银子换成蒙古人的牛羊填进了将士的肚子,有些因贫困而加入军中的士兵脸色渐渐红润,训练起来也越发有精神。

提出合适的训练方法是李陵的本职工作,他把在震北军中的作战方法编成了一本手册,交给冯胜审阅后发给各军官抄录。火炮准备需要多长时间,自己的步兵距离敌军多远时火炮可以射击,多远时结束,骑兵需要多快速度冲上才能保证最大发挥火炮效力,战车如何与骑兵配合,这些新鲜东西被威北军将士记得非常熟练,记熟之后低级军官们就按照各自的理解去训练士卒,没等换完装备,军队已经有了劲旅的样子。看着麾下士卒排成斜一字队形端着训练用的木棍,嘴里模仿着“呯”、“呯”射击声蹲下,站起,前进、蹲下,站起,威北大将军冯胜有时笑得胡须乱颤。

就在这种枯燥的重复动作中,威北军迅速成长起来。骑兵在炮火轰击后抽出雪亮的马刀冲进硝烟,声势惊人。为了防止北方生变,在准备对云南用兵后,朝廷加快了对威北军的装备供应速度,眼看着威北军就要成为大明朝的第三只铁拳。

环境就在这时候悄悄地起了变化。威北军的主帅冯胜和战车师师长李陵发生了一次小小的争执,争执的原因很简单,朝廷将镇守和林的左都督郭英调走,新的和林守将按冯胜的建议,任命为他的侄子冯诚。冯诚亦是在军旅中长大的名将之后,他的早亡的父亲冯国用为亲军都指挥史,在大明开国元勋中位列第八。有了英雄父亲和攻无不克的叔叔做后盾,加上自身骁勇善战,冯诚长大后在军中屡立战功,名望和爵位都比郭英高出许多。冯胜推荐他守和林,也不是完全出于私心,被蒙古部族环绕的地方本来就是凶险之地,“聪明”一点儿的将军都不会主动请缨去冒险。

李陵向冯胜提出的意见是:派自己或副将军宋德去守和林。李陵不是不相信冯诚的能力,攻城掠地,冯诚的战斗力不在常冒之下。但把守城池,冯诚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秉性和攻击方式的确不是非常熟悉。况且冯诚一旦遇到麻烦,肯定会影响冯胜对战局的判断力,按徐增寿的分析,蒙古人很有可能在大明注意力全部放在云南时从背后下黑手。云南是蒙古人自认的属国,如果云南被大明攻击而蒙古人坐视不理,今后脱古思帖木儿在各部族的威望尽失,蒙古草原肯定会另立英主。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脱古思铁木儿也要和大明博上一博。纵使战败,还可以寻找机会东山再起,不战,肯定被族人抛弃。

“少将军本为骑将,攻城拔寨是其所长,派如此骁将守城,在下亦觉得可惜,这种偷懒的活还是交给老夫吧”。副将宋德见冯胜隐隐有些不快,赶紧出来打圆场,他和冯胜搭档多年,熟知对方脾气秉性。他也认为与其让冯诚守城,不如让冯诚做进攻的前锋,自己这把老骨头守城更合适一些,比起年青人,老将更持重。

“老夫岂是因私废公之人,戎马半生,未尝闻惊雷而变色”,冯胜带着明显的不快否决了李陵和宋德的建议。

李陵不再坚持,作为部将,进言是自己的责任,是否采纳是主帅的权利。这不是震北军,没有那张大圆桌,所有人必须清楚自己的身份。他也不是王浩,不会给朱棣写信诉苦让朱棣调自己回震北军,作为军人他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威北军中半年多,他已经做了太多自己不喜欢做的东西,不在乎再多受一次委屈。

随李陵一同到威北军的下级军官经常来他这里小坐,倾诉自己对新军队的不习惯,李陵习惯性的拍拍对方肩膀,一起喝点儿茶,把矛盾消灭在自己的军帐中。李陵认为一个军队的灵魂不是武器,是人,兄弟之间的团结是最重要的,一个不团结的军队无法战胜任何敌人。既然被外界玩笑称为奸商,奸商必须计算一个事件的厉害得失。特别是如果这些事情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

争执很快揭过了,事后谁也没再提起,双方都小心的回避开这个话题,不想让小小的不快在新旧军官中构成裂痕。直到数日前,和林的失守。

当那个满身是尘土的送信士兵跑来报告和林被困,蒙古军足足有十几万时,冯胜想都没想就下达了北上的命令。威北军已经训练得差不多,该到检验其训练结果的时候了。执这样一支利器,冯胜可以傲视天下,十万蒙古军算什么,只配给威北军祭旗。困住的是自己的侄儿,他相信冯诚有足够的能力坚守到自己的到来,那时候,蒙古人将被歼灭在城下,自己也可以告慰哥哥的在天之灵,告诉哥哥他的遗孤已经被扶植成才。

就在这个当口,李陵又第二次提出了和主帅不同的意见。这次他说得非常详细,不能轻易有动作,最好先收集足够的蒙古军情报。理由是,第一,和林到大同三百多里,是否失守不知,敌情不明,仓促出击容易遭受损失。第二,夏天到了,此时是草原上多雨季节,对火器作战不利。第三,即使出击,也要步步为营,战车在外,火炮居中,各兵种协同行动,队伍不可脱节。

李陵知道和林守将是冯胜的侄子,也理解冯胜的心情。但他认为一个将军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冷静的头脑,冯胜身经百战,本身也应该具备这种素质。“我军的优势是火器的犀利,草原上无险要之地,容易四面受敌,一旦敌军设下埋伏,四面来攻,火炮根本来不及展开。以蒙古人的冲锋速度,很快能突破我军的火铳射程,贴身近战并不是我军所长……。”

出乎所有人意料,修养甚好的冯胜突然暴怒,失去了倾听李陵解释的心情,“老夫身经百战,居然需要一个捕快来教如何打仗,真是笑话”。冰冷的话语把李陵的笑容冻结在脸上。

在一些老将军眼中,小毛孩子朱棣和武安国轻取辽东,不过是仗着新式武器的威力。一旦拥有同样的武器,老将军们可以发挥得比这些从没经历过战争的毛头小子更出色。李陵没有想到,他一直苦苦隐藏和修补的裂缝,其实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不经过战火的洗礼,这道鸿沟很难被填平,也许只有被热血滋润过的土地才能使这道鸿沟愈合。

仿佛和李陵赌气一般,老将军冯胜带着大队人马强渡黄河,留下李陵所部的战车师一半将士押运粮草。

头四天,威北军连战连捷,歼灭敌军无数。远远的已经可以望见和林城头,大威力蒙古火炮把城墙砸得千疮百孔,千里眼内,大明旗帜依然在城头倔强飘舞。

冯诚也望见了自己的叔叔,却再没有能抓住冲出来的机会。一场突如其来的豪雨扭转了整个战局。被火铳打得焦头烂额的蒙古骑兵抓住这个战机,高举马刀呐喊着冲向了威北军。蒙古人作战,每人至少有三匹战马,他们可以连续发起冲锋而不必顾及马匹脱力。

失去了炮火支援的威北军陷入了苦战,蒙古人辛苦从西部诸国学来的长弓在雨中发挥了最大威力,伴着雷鸣闪电不断把威北军士兵成批射倒。

好容易挨到天晴,冯胜收拢被打懵了的士卒,三万多人马损失了一万多,且战且退,勉强又支持了几日,弹尽粮绝。

“奸商”李陵此时做了平生最成功的一笔生意,用自己和五百弟兄的生命换回了半支威北军。他的事迹从此在说书人的鼓声里传唱,数十年后,街头流行起罗贯中穷毕生精力撰写的传奇《大明英烈》,封面上李陵横刀立马,在他身后,战旗遮住了如画江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