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宋的最强纨绔子弟 > 第370章 必须派狠人进驻江州

大宋的最强纨绔子弟 第370章 必须派狠人进驻江州

作者:灰头小宝2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5:52 来源:笔趣阁

京师的局势风云突变,此时已经没人为高唐事件、没人为永乐军进兵高唐是功还是兵灾扯犊子了。

整个朝廷笼罩着一层阴云,压抑的程度比之第四次宋夏战争前夕也不低。

江州通判黄文炳遇害,这是大宋开朝以来对皇权最严重的挑战,没有之一。

的确,以大宋朝廷的尿性来说,就算辽国铁骑南下之际,都会有主和派跳出来宣扬“割地求和,迁都避祸”这类说辞。但是封疆大吏遇害,作为一种大宋的政治正确,作为大宋的立国根基,基本不敢有人在这种问题上充当好人。

江南已然沦陷在了蔡党的手里,用高方平的话来说那就是一个天坑,轻易填不满。为此当时种师道的《东南策》出来后,被小高和老张联合打压,把老种威胁得够呛。

黄文炳绰号黄蜂刺,大家都恨他。那厮号称有毒,在赵挺之时期他专门咬蔡党,喜欢打小报告。告状的文书险些让当时的中书侍郎刘逵有去江南打死他的冲动。

在张叔夜时期,尽管黄文炳作为赵挺之的政治遗产被老张继承,然而张叔夜也不喜欢那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大马蜂。基本都不看黄文炳的小报告了。如此导致黄文炳郁郁不得志,传言整天喝烂酒度日。

蔡京也早想拍死那只大马蜂了,还让知江州的儿子盯死黄文炳,可惜老黄那种奸诈小人只挑别人的毛病,他自身却基本不放错。所以蔡京也拿那只马蜂没有太好的办法。最终形成了拉扯着过日子的政治格局,人人远离那个黄文炳,让那个小人疯子自说自话。

直至目下他被杀,彻底打破了政治上的平衡,以及大宋朝廷的宁静。

阴谋论者张叔夜对此忍无可忍,认为对东南问题无需再忍了,在朝上当庭怒斥,这是对吏治对朝廷的最严重挑战。又说黄文炳死的蹊跷,背后原因绝不简单,必须派狠人进驻江州,一查到底。

张叔夜的言论直接指出黄文炳是遭遇*****被乱臣贼子暗杀,此举把赵佶都吓了一大跳。

他弟弟张克公作为御史中丞,出列老生常谈的道:“朝廷主要官员遇害,自是严重问题。然而张叔夜危言耸听,老毛病又犯了,他专门以阴谋论对世,专门挑选黑暗不健康的东西吓唬陛下,有违臣子之道,乃是奸佞的固有行为。”

然后,小老张第二次说张叔夜高方平等人受韩非子的有毒言论影响过重,建议严禁《韩非子》,焚烧和那个坏蛋有关的一切典籍。

其实赵佶本身也很不喜欢《韩非子》,只是说这个张克公平时人品没赞够,说来说去都这么几句,让赵佶非常之恼火,就如同一个逆反的孩子一样,喜欢把张克公的话反着听,于是不予理会。

吏部侍郎张商英出列说道:“老臣还是建议把张克公拖下去烧了,于是整个朝廷就清静了。”

何执中相公也出列说道:“但凡姓张的没有一个好东西,他们的话陛下当做耳边风就行。”

赵佶还真的被何执中虎得一愣一愣的。话说赵佶耳根子软,又是一个比较有创意、喜欢根据姓氏判断一个人的忠勇程度,前有张康国那个老不死的家伙犯错,朝廷又有张克公这么一个棒槌整个胡说八道,于是导致赵佶很疑惑的多看了张商英和张叔夜几眼。

这个形式让张叔夜非常尴尬,何执中这个老狐狸才是最该死的人,他轻易打横,分散的赵佶的注意力,这原本是在讨论江州黄文炳遇害的善后问题,却被张克公的无知、张商英的冲动,何执中这个老狐狸的利用,把节奏往批斗大会上靠拢了。

蔡京觉得何执中这是想上位。老何这是抓住了老夫对梁子美的心病,抓住赵佶喜欢以姓氏判断忠勇的心思,想坐尚书右仆射的位置。

高唐事件后,老夫打压梁子美回京是必然的,这种情况下右仆射最有可能落在张叔夜手里。然而张叔夜在平时,总体是个不让赵佶愉快的家伙,三天两头的对皇帝说“你家皇城的钱太多啦,建议节流一些进入户部”。

赵佶对此生气是肯定的。现在何执中利用赵佶喜欢用姓氏判断忠勇度的心思胡说八道,赵佶未必会信,但却会提醒着赵佶,别轻易让不让皇家安生的人的出任次相。于此情况下,张叔夜遭遇了皇帝忌讳,而梁子美又被老夫打压,于是不论资历职位声望等各方面,就属何执中最为适合了。

鉴于何执中这条老狗前次在郓城攻防战的问题上抹黑高方平,说高方平杀民代匪,虚报军功,怂恿蔡京着手彻查去踩雷区。

哪怕现在蔡党无人可用,老蔡也不想让何执中继续乱来,出列把节奏带回来道:“陛下勿要被他们各方人士分散心思,其他一切皆是小问题,但是江州黄文炳遇害,老臣觉得这是反贼祸乱天下的预兆,我朝匪患严重至此,该是着手改革军制,彻底剿匪的时候了。”

张叔夜吓了一跳,出列道:“臣之观点和太师不同。我朝因为很多深层次的缘故,的确匪患过重。但其实目下总体平稳,未见得比往年严重。随着高方平所部几次和反贼恶匪的战斗大捷,总体上形成了威慑,匪患问题正在得到有效缓解。军制,现有军制是我朝开朝以来,就被太祖皇帝定下的基调,不易轻易改动。历朝历代来说,轻易的解锁军制大面积剿匪,容易造成‘请神容易送神难’局面,匪患的根由未必减除,却容易形成兵灾残害百姓的局面。”

赵佶被吓了一跳,他未必能理解张叔夜的理论,但是他是个小乖乖,不喜欢违背祖宗规矩,也自来不喜欢一切的兵事和军人。

不随意的放纵军人蛮天下乱来,此点不需要英明神武,是但凡赵家人深入骨髓之中的理念。基本上就是延续到后面,面临民族存亡时候的国战之际,此问题也从未被皇家放松,金兵南下之际种师道官拜枢密使,兼北方诸路宣抚使,却依旧是有职无权、事事需要请示朝廷,就是这个原因了。

基于这些缘故,蔡京此番想改革军制抓权的提议,被赵佶迟疑了。

最终,赵佶看向了掌管军务的陶节夫。

陶节夫是很亲蔡京的人,但是军制改革非同小可,一但开始就很难收回来,基本等于枢密院被“门下省”给部分架空。因为那意味着,枢密院的部分权利会被收归兵部,兵部是门下省机构,那当然就是蔡京说了算了。

在大宋制度中,专门设立枢密院架空兵部,这是有原因的。更早以前,还设立了“三司”架空户部,只是说元丰改制之后,三司撤销,财权还给户部,也就是还给了宰相。

陶节夫当然就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响应蔡京,于是出列道:“陛下圣明,我朝目下的军制并无大问题,不宜大刀阔斧,老臣支持张叔夜说辞,做不好的时候无为而至,就是最好的办法。轻易解锁兵事,展开全国性剿匪目下并无必要。”

以种师道刘仲武为首的一班子武臣,很想把张叔夜和陶节夫拖出去打死。这个问题上他们当然支持蔡京。黄文炳到底因为什么遇害,妈的他们谁关心啊,然而剿匪风暴一但掀开,军伍的很多节制就被解锁,武臣和军人的地位待遇话语权等各方面,就全面提升,所以他们当然希望。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他们虽然能进来站在朝上,却没有说话的余地。这是规矩。

就算被皇帝问,他们也不能乱说,否则下朝后肯定会被猥琐的士大夫教做人,官至枢密副使的狄青就是这么被士大夫坑死的。

陶节夫支持张叔夜后,江州黄文炳事件被当做“阴谋”而不是“匪患”对待,此事基本就被定调了,不容再更改。

皇帝的守臣遇害,赵佶也无法容忍,于是张叔夜之前“派狠人前往一查到底”的基调也就形成。

派谁去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鉴于赵佶是个没主见没水平的人,和小高关系好,小高以往也做成了许多事,形成了赵佶心中不败的印象。于是人性使然,遇到扑朔迷离的复杂事宜时候,赵佶便会首先想到小高。

于是都不等张叔夜提议,赵佶率先看向高俅道:“朕想从郓城任上调遣小高前往江州,调查朕的官员遇害事件,老高卿家以为可否?”

高俅险些被吓死,脸如猪肝一般,颤抖着声音道:“老臣那个儿子,整个一少不更事的顽皮小儿,纨绔子弟,性格冲动,面对面的打仗倒是有两把刷子,然而断无承当这等重任的能力。”

话说高俅老儿这样的政治滑头,理念和儿子有着绝对的不同,他的主张就是不要介入大事,闷声大发财,娶个公主玩玩鸟就很不错。黄文炳遇害的事如何能介入,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浑水鬼才知道,真的剥开了那是在玩火,谁知道又要得罪多少人。江南之地肯定是个大坑无疑,被蔡党一手遮天。如何能轻易的去沾染。

老高耍滑头这么说后,让赵佶很是有些尴尬。

赵佶想到了小高是个锦衣玉食的纨绔子弟,自从做官起就到处东奔西走,而不能在京城享受繁华,比较的劳苦。所以赵佶有些不好意思,迟疑着要不要让那小子过一个安稳的冬天。

于是朝廷之上,围绕该派谁去的事宜,有的人建议派宗泽,有的建议派种师道前往,有的说水泊毒瘤不容小觑,高方平不宜离开。总之什么说法都有。

最终争论无果。

但是其实大家心里有数,目下西北形势极其严峻,和西夏形势依旧紧张,随时面临开启第五次宋夏国战,京兆府作为西北第一战略重镇,宗泽若是轻易离开,那就是儿戏中的儿戏,至少陶节夫和张叔夜都不会这么想。

至于种师道戾气是够,也算个狠人。然而去江州不是打仗。江州显然是一个政治问题。种师道去了只会有两种结果,一,什么毛问题也无法解决,你好我好大家好。二,种师道被他们那群士大夫找借口给斩了,把人头送回京城来对某些人将军!

这是真会发生的,在非战区非国战的形势下,种师道斗不过那些猥琐人士。

郓城面临的水泊问题,当然也是个问题,不过那毕竟只是一个县,出问题损害也小,也容易平复。所以相比较起来,大家猜测,最终可能放下手边事务的人,还是高方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