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宋的最强纨绔子弟 > 第931章 到处都有药丸党

大宋的最强纨绔子弟 第931章 到处都有药丸党

作者:灰头小宝2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5:52 来源:笔趣阁

见过苏辙之后,高方平触动还是挺大的。老头竟然忽悠我,让我小高也去风险牺牲,则简直是教人卖户口册好不?只许我这么忽悠人,不能有人这么忽悠我。

这真是要求太高了,他倒是做了一辈子的官圆满了,于是就开始装逼了。然而我才二十多岁不是,他就怂恿我去得罪赵佶。得罪了赵佶后还是可以做官的,然而想过宰相瘾就至少要等到赵桓登基了。

所以其实高方平现在戾气真的已经不重了,有些问题控制着就行,就算在徽宗朝解决不了的,不代表在赵桓时代也解决不了。

高方平自问,现在已经太拉仇恨,做的已经够多,歇歇也不是坏事。

政和二年真的是个奇葩年。历史上就是这一年开始,不但辽国形势大幅恶化,大宋内部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也开始双重恶化了。

首先是被蔡京的恶政锡钱,把北宋的最后一口元气推向深渊了。

其次呢,历史上的蔡京又在今年装逼,大肆改革官制。他改革管制的初衷是为了夺权,因为国家的日子不好过,宰相的工作也就不好做,自然不服他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大宋的规矩是不剥夺官员的饭碗,也就是原本的官是不能动的。于是呢,就继续成立各种各样的领导小组,走大宋政治的老路,架空原有的官署和官僚。

是的之前的议礼局就是蔡京的尝试。

那么大肆改革官制,有新的官位给老蔡的嫡系之后,原来的也还在,于是加重了冗官,加重的财政和老百姓的负担。这真是雪上加霜,把蔡京他老领导王安石的基础给全部消耗光了。

每一次的改革,都会其余别有用心的集团大肆利用,在其中浑水摸鱼。那么历史上政和二年蔡京的这次官制改革,很显然就被道士利用了,所以就出现了历史上这次改革之中,道士官也位列朝品的蛋疼事。

可见老蔡控制力之差劲,他为了抓权,算是引狼入室。道士就是老蔡这次改革的推动者。

所谓的“道士官位列朝品”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北宋以前的道士已经算是官了,但那不是正式的,只是潜规则,但蔡京的这次改革,道士的官职正式进入了体制,道士的名册除了在礼部外也正式进入吏部。就此一来,就有了后来林灵素上殿行走的事。

那么道士进入体制内之后有什么害处呢?害处就是类似千道大会,宫里、京城之中基本道士一统天下,然后天天举行传销会讲经,忽悠皇帝和万民。

然后到了政和三年也就是明年,赵佶说他梦见了太上老君,应该要大举振兴道教,之后他除了自封道君皇帝外,还下达了皇命,召天下的奇人异士(道士)进京,那就是牛鬼蛇神集中京师的开始。

其实说穿了,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后世的高方平游戏打多了,也会梦见打游戏的,甚至梦见成为游戏角色。所以赵佶梦见太上老君肯定是真有其事,但那个什么也说明不了,只说明了当时的形势下、皇城里一群道士天天在洗脑,赵佶信了这些东西后并投入进去了。

但是这些所有的幺蛾子,现今都被高方平给按死在地了。

因为高方平的强势不可阻挡,蔡京放弃了挣扎,放手了政治。既然打算安全退休了,他当然就不继续折腾各种钱政、各种官制改革了。既然不折腾了,不做不错,老蔡他当然也就不会被道士利用了。这叫无欲则刚。

在这个气候之下,虽然道士以另外的方式进京了,却也被高方平吊起来抽了一顿、赶回老家江南去了。

所以高方平觉得苏辙他要求太高了,我大魔王其实已经尽力,已经做了很多了。不能要求老子在不洗牌的情况下再有大动作的。

否则历史上过度到了奇葩的政和三年之后,大宋民生和政治形势急转直下的同时,辽国进一步失去控制力。而政和二年心生了肉刺的阿骨打,恰逢政和三年哥哥乌雅束过世,阿骨打走上前台。

于是辽宋两国加速糜烂的时候,阿骨打在加快兼并周边,正式开始了广积粮步伐。

这是真的,阿骨打是真的雄才大略,作为蛮子他接任女真节度使之后,除了练兵,加速牧马外,还带领着那群渔猎民族进行农耕积累,这就真是他开挂的地方。这对于当时的女真是生产力的转变,其意义于那个时代,其实和高方平带领大宋从农耕向工业化转变的性质是一样的。

任何战争的成功其实都是生产力的成功,有能力颠覆传统,进行生产力进化的人一定是领袖。此点上,阿骨打是个成功的人。

不过那些是历史,现在是高方平的演义,关于辽国和女真的问题也被高方平给初步按住了。那么目下看,世界就算乱了起来,程度和烈度也是有限的。

正当高方平在YY着老苏要求太高、我大魔王官瘾还没有过够的时候,忽然传来噩耗:苏辙在路途上病逝了。

难怪他走的那么急,甚至不想和皇帝告别了,实在是他自己知道命不久了。于是这一去竟是仅仅才到达陈留,老苏就不在了。

随同护送苏辙的禁军军士,快马赶回报给高方平的时候,高方平要求把老苏的遗体送会汴京来,举行国礼,进行追悼。

然后安抚老苏的家人别急,走完了程序他的遗体会有高方平顺路带进四川去安葬。

苏辙生前得罪的人较多,就连户部的同事也没几个来的。礼部和吏部的官僚走程序来了些。

老蔡不喜欢苏辙,不过还是送来了花环,赵佶没来,也送了花环外加追封。

经过了整顿的《汴京时报》以懒洋洋的语态报道:枢密使张叔夜、中书侍郎梁子美、高方平一同出席了追悼会。

其后,爱面子的张商英又追去《汴京时报》整顿了一番,追问“你们是不是眼睛瞎了,谁审的稿,我张商英也出席了为什么没我的名字”。

汗。汴京时报被老张骂的鸡飞狗跳,人家自来都只报常委的名字,其他都归类“随行官员”就完结了,这是版面所决定的,否则等把一串官员名字写完了,就没有地方写其他了。

预感到老张那祸国殃民的压力,汴京时报去找新的礼部尚书刘正夫求救,结果刘正夫更爱面子,寻思我老刘也去了追悼会的,这表明了是要紧追着张叔夜和高方平的政治脚步,然而你们这些龟孙、竟敢选择性把我老刘爹的名字归类为“随行官员”。

于是老刘比张商英更猛的批了他们一顿,规定:以后除了常委们,部委主官的名字也需要名列,不许模糊处理。

于是,就形成了汴京时报的新规矩。

然而又重新回到汴京时报任职的李清照最喜欢和自家报纸对着干了,专门为此写了一篇专栏讽刺刘正夫。

这下好,李清照就被刘太后请去喝茶了,张商英也不敢去搭救她了。最终是高方平厚着脸皮去宫里把李清照捞了出来,为此又被刘青菁逼迫在墙角调戏了一番。

总之为了正义,大魔王牺牲还是挺大的。以后谁在敢说我奉献牺牲的不够,就和谁急……

似乎是老天爷要辉映苏辙的去世。

这边苏辙的追悼会才结束,另一边,正在来访路上的辽国使节团也出幺蛾子。有辽国快马使者来汴京送信:此番受辽皇委派、随萧皇后一同出访的大辽国北府参知政事、北府枢密副使耶律俨在路上病逝了。

在历史上,老俨他要明年才上路的,但想不到今年就去世了。因为老耶律他感觉孤独,在路途中听闻老友苏辙去世的消息后,那“物是人非”的心态下,于是耶律俨也去了。

是的老耶律除了是苏轼和苏辙的好友,还是一生的文友。

此番耶律俨随萧皇后出使,在辽国内部政治上,被理解为了监督萧的里兰的行为,辽国官僚们认为老耶律害怕萧的里兰丧权辱国,于是耶律俨拖着病体,倚老卖老,找天祚皇帝强势要求要一同出使。

天祚皇帝真拿他没有办法,这家伙虽然是汉人、却是个叔父一般的存在,道宗皇帝亲自任命的辅政顾命大臣,于是哪怕此举显得有些不给皇后和萧家面子,也只得同意耶律俨随同出使了。

其实大家都想多了,时至今日的老耶律在政治上已经没什么影响力,辽国病入膏肓他也管不了了,他随萧皇后出使只有一个用意:他知道身体越来越不好,作为汉人想最后来南朝看一眼,顺便见见还活着的老友。

这些便是萧的里兰写给高方平的私信内容,严格来说萧家和耶律俨是政敌,不过萧的里兰打算在这事上装逼一下,于是希望高方平帮忙,在汴京以盟国的立场、以汉家正统的身份,给耶律俨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

这简直瞌睡遇到枕头,高方平回信萧的里兰:完全没问题,包在我身上。

妈的这又是一次龌蹉的行为,萧的里兰来这一手,除了表示大度外,还想借用这类似“认祖归宗”的事,彻底把李俨的一生否定,排挤出辽国的核心政治圈外。

这除了是老萧打击政敌的手段,对于萧的里兰也至关重要。因为耶律俨的存在,导致了辽国汉人进入了核心政治圈,一起共治辽国。于是人都是自私的,这个问题上作为辽国“八旗子弟”的萧族,自然见不惯。萧族当然不想汉人进去契丹的核心政治圈。

于是萧皇后就打算借用这一事件,让老耶律的赞礼在汉人的正宗——汴京举行。

这看起来是一次权益的礼仪,而实际上在辽国内部有政治意义,大家看到了耶律俨的“认祖归宗”后,自然而然会对汉人有一定防备,把汉族官员节制住,排挤出核心圈子。这样一来,萧族当然就拿到了更大的政治份额。

对于高方平这也很好。一但汉族官员群体被排挤在辽国核心政治圈外,一定程度上,汉人在辽国的政治地位也就会下降了。那么,燕京那个汉化最严重的地方,对辽国的归属感会进一步弱化。于是这就是高方平将来图谋燕云之地的导火索之一。

嘿嘿,高方平和他们萧家是政治盟友,两方都是政治强人,会进行无数次的政治利益交换,但终究有一番是带路党。到底高方平是宋国带路党,还是萧家是辽国带路党,兴许不用十年,就会水落石出。

但现在暂时不知道谁胜谁负,因为两国都有一大群药丸党,宋国的药丸党整天咒骂猪肉平药丸,什么事都可以套上“大宋恐成最大输家”。譬如前阵子热气球飞天,有人说,“热气球飞天,大宋恐成最大输家,因为这项技术最终会被大宋冷藏,而被辽国用于军事,于是宋国必输”。

“万吨大船首航,大宋恐成最大输家”。

“第二代蒸汽机装船试航成功,大宋恐成最大输家”。总之和牛明白胡市们一样,这些家伙他们还真能编造出通顺又成立的逻辑来。

辽国也同样,一大群药丸党整天说宋国的空气比辽国的新鲜。唯一不同的在于他们不敢骂老萧,因为老萧会和谐他们。在大宋猪肉平虽然也维稳,却是脾气真比老萧好些的。

所以萧的里兰娘娘此番厉害了,给小高带来的礼物还真是丰厚呢。不枉高方平送个熊猫头给她了。

不好的在于老耶律和苏辙一样是值得尊敬的人,这样去利用一个过世的老人,似乎显得不地道了些。

现在高方平最后就等着萧的里兰进汴京后,见她一面就上路赴任去了。

然而还没等到萧的里兰进汴京,蔡京以首相身份来了手谕,让高方平去中书参加一次会议,说是重新论证铁路的可行性。

在已经基本定调的事上这样的用词,不用听会议高方平也知道,又她娘的出幺蛾子了。

来到中堂的时候,他们汇同了各部堂官以及随员,近五十个中书的官员,看似已经热闹了一阵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