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回档一九七八 > 第三十二章 换田

回档一九七八 第三十二章 换田

作者:午后方晴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31 03:09:52 来源:笔趣阁

“六斤大哥,我爸不识字,我也不会贪这个钱,相反的,我希望你赚得越多越好。之所以问……你还记得我说过上一道红烧肉吗?”

“记得记得。”六斤连忙点头道。

一个黄蟮,在李默眼里仅是一道开胃小菜,不要小看了这个黄蟮,即便责任田后,它恐怕在每家依然占据着很大的收入。那么红烧肉会是什么样的大餐?

其实这是开始,虽然价格略低,但钱比后来的钱值钱,收获也多。往后去,收获会越来越少,而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在每家收入中占的比例也会渐渐下降了。

但除了李默,谁能看到几年后的事?

六斤就将他的情况详细地说了说。

开始他先是拿着生产队开的证明去了水产公司,一般水产品都归水产公司统一收购,再由水产公司调向各个菜市场或者外地。

不过这是国有部门,大家懂的。

六斤又不像李默会说话,于是水产公司的人态度恶劣的不行,要求也严格,小的不要,快要死的不要,死的更不要。

死的必然有了,天气热,虽然只有一百公里,但现在道路不行,特别柳叶圩后面是太湖山,公路在山上兜好大一个圈子,速度就更慢了。六斤不敢用蛇皮袋装黄蟮的,而是买了几只大木桶,木桶上蒙起密网,还刻意在桶柄上做了遮太阳的盖子,就这样,每当车子在半路上停下来,立即爬上车顶替黄蟮洒水,可一路颠到省城,还会有许多黄蟮死掉。

有点辛苦,但李广平钓黑鱼甲鱼岂不是更辛苦。

这个无所谓。

问题是经水产公司这么一挑,会剩下许多黄蟮,那怎么办?

不敢上菜市场卖了,实际有了生产队的证明,在菜市场上卖是没有关系的,但六斤是农村人,这是省城,他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感,而且也怕误了下午回去的班车。不过李默说得很清楚,还有一条路子,那就是找各个私营小饭店。

可是几天后,六斤越想越不对,得,索性一起卖给私营小饭店吧,钱不少挣,又不会受气。

就是一个小生产队捕来的黄蟮,能有多少,登天了也不会超过三百斤,外加李广平与二保钓来的黑鱼,多时能有几十斤,少时两人加在一起也没有十斤,几家小饭店就瓜分了。

其实也很麻烦的,他就一个人,两百多斤货物,搬上搬下,还要找三轮车,就是三轮车,在这时候都不大好找,再一家家磨嘴皮子。

赚是赚了一些钱,可同样赚的是辛苦钱。

从内心上,他也感谢李默,若是没有李默的提醒,稀里糊涂地将黄蟮运到省城,有好戏看了。

“六斤大哥,你有没有去过菜市场?”

“去过。”

卖得晚,会急匆匆的,卖得早,班车是不会提前走了,那就只好到处转了。

“说一说省城菜市场的情况。”

六斤大约地说了一说。

实际李默去年在鸠城也去菜市场转过,非是一天一个变化,瓜果蔬菜肉食到了八十年代初中期还是计划经济,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出现了市场经济,但是双轨并行机制,九十年代市场经济才取代了计划经济。

他主要想做一个横向的比较,不执行则罢,一执行可不是开玩笑的。

应当能行。

他在心中琢磨着,到了明年,变化不大,不过政策相对会松很多。

他找到父亲问:“爸,你相不相信我?”

“干嘛?”

“相信我,我就做一件事,你不要管。”

“什么事?”

“换田。”

各家耕地是按人头多少来分的,李默家分了三块小秧田,六块大田,五亩一分来地。

但不是标准亩,曹镇一亩地是一百平方丈,d县哪边的亩更大,是一百二十平方丈。李默也搞不清楚,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大亩。但一亩三十平方丈与三百平方丈是一个样,实际面积不会多也不会少,更不可能少交纳半毛钱农业税。

两块主田在李庄门前,不过一两百米,是很近的两块田。两块在于庄的西边,一块叫“四亩”,一块叫“土地庙”,也不远,不足三百米。还有两块在纪村后,这两块就远了,近五百米远。

李默拿出纪村两块田与陈篾匠家交换耕地,再用陈篾匠的地与于得财换地,再用于得财家的地换了李义家的四亩,也就是在李广平家四亩边上的那块田,正好是一亩四分地。

李广平急了。

两块田放在一起,是容易管理了,但这个四亩不算是肥沃的耕地。

纪村后面两块地虽离得远,但荡沟那块地边上有一条比较宽阔的沟埂,可以冬种小麦油菜,夏种黄豆高梁,大约有一分来地,并且它不在田册上。不在田册上,则意味着不用交农业税,也不用交大队的水电费。

换掉多可惜啊?

并且儿子为了完成这复杂的交换,还倒贴了两块地,一块是“大腐沟”的四厘多地,那块小田就算了,地势低,除了做秧田外没有其他作用,即便种稻,收成也不会高。

可是儿子又从门口两块秧田中的一块切出半分田,倒贴了出去。

这两块田就在家门口,虽小,全是膏腴之田。

能这样换吗?

若不是人多,李广平又要开打。

他想反悔,也来得及,还没有入大册呢,但被李默一把拉住,说:“爸,且听我说,种水稻一亩能有多少净收入?”

现在化肥严重不足,种子也就那么一回事,就连杂交稻也才刚刚推广,还没有普及呢。

种一季单季中稻,一亩地不过一千斤出头。记住,这是一百平方丈的一亩,而不是标准亩六十平方丈的一亩。若是种植粳稻,产量还会更低。

扣除农业税,水电费,以及其他的一些费用,还有种子、化肥、农药的成本,净得不会超过四百斤。

种双季稻好一点,两季合在一起,收成能达到一千五六百斤,但多种一季,无疑意味着会多用化肥、农药、以及种子,等于净得不过六七百斤。

也就是说,如果不找其他的门路,只顾埋在田头劳动,还是不能使一家人达到温饱。五亩多地,种双季稻是能余三千多斤粮食,要不要穿?要不要治办农具?有没有其他的费用,如婚嫁丧娶,看病,小孩子读书?这还是责任田的,想一想呆板的大集体有多惨吧。

执行责任田后,不仅仅是产量得到提高,而是整个政策的放开,比如塘湾生产队,马上就可以正大光明捕鱼捉虾了,养猪养鸭,机灵的人则去做瓦匠小工,还有的人种植经济作物,日子才一天天地迅速好起来。

“爸,还记得我以前说过,以后能使你一年挣两三千块钱,三四千块钱吗?”

“记得。”

“马上就可以了。”

“胡说什么!”李广平喝道。

用现在的物价与与后世物价相比较,最划算的无疑是房价,多是单位房,买房子的人有,少之又少,多是租房子,一套两室一斤的房子,月租只有几块钱,不过若是有人想买房子,即便是在省城,一万块钱能买一套象样的房子,几十年后半个平方都买不来!至于京都、魔都与羊城更邪乎,能悬差一千倍。

其次是农产品与吃的。

工业产品就有点不划算了,一台洗衣机要四百块钱,一台双门冰箱要一千多块钱,一台小黑白电视机要四百多块钱,别急,眼下还未必有的卖,这是几年后的价,而且还需要票,有钱也未必能买到。

出行也比较贵,从曹镇到淝城不过两百里路,而且是本省内的,一张车票得要两块多。

李广平不知道了,他只知道以稻谷价算物价。明年米价会略略上扬,一斤米一毛四左右,稻谷则更贱,不足一毛钱。三四千块钱,相当于三四万斤稻谷。打算四成毛收入,得收成十万斤以上的稻谷,才能挣到三四千块钱。十万斤稻谷得种多少亩地稻?将一家人活活累死了,也无法种好近百亩地。

不是有一个万元户吗,那只是听听,当真啊?

“爸,你听我说。明年肯定挣不到这么多钱,有本钱,还有,我家家底子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