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五百五十五章最不应该出现的麻烦

在全线反击打响之前,对日军在作战不利时候经常玩的这一手,明显记性不错的海敬清.针对川并密很可能会来的无差别炮击,可以说已经做了相当的准备。在反击打响之前,就已经着手做了一定的部署。

在帮统窝堡的那个营杀出,彻底打乱日军撤退顺序之后。海敬清在帮统窝堡一线围歼鬼武五一所部残部的时候,只留下一个连配合帮统窝堡部队出击的部队,围歼此时当面日军残存的多半个大队兵力。

他命令配属给自己的一个坦克连,加上自己在路北作战的,原来坚守孔家窝堡的两个主力营不仅不要停留继续向前冲。而且是政委带领之下脱离公路,以连为建制单位尽可能的向两翼分散,迂回冲过帮统窝堡一线的激战地域,在潘家窑与高家窑之间重新集结。

对日军这一手有了准备的海敬清明确的告诉部队,如果日军实施炮火拦截,也要不管不顾的冲过去。而且为了减少可能性极大的日军来这一手带来的伤亡,海敬清并未将兵力全部集中到之前孔家窝堡一线主战场的路北。

按照他的部署,路北的部队沿着日军溃退的路线一直向前冲,一定要抢在城内日军反应过来之前,不顾日军可能的炮火拦截,迅速的抢占潘家窑、东洼子、巴家围子一线,并以一部兵力抢占小街基。为下一步的攻城,在以通辽城墙为外围最后一道防线的通辽县城周边战场,打下一个坚固的楔子。

这四地紧邻通辽城墙,都是通辽东、东北方向的要点。尤其是东洼子、巴家围子,紧贴着通辽的城墙。至于小街基,更是与通辽县城只相隔一华里。站在小街基,通辽县城的东北门就在面前。

拿下这三个要点,就相当于在通辽城下占据三个攻城的出发阵地。同时也为炮兵,对通辽城内纵深目标开火,找到了最佳的展开阵地。而部队在攻城的时候,不用暴露在光秃秃的城东平原上。

路南发起反击的一个营配属师侦察营的两个连,在加强的一个坦克连,团属重迫击炮营的两门一百二十毫米重迫击炮,一门双二十三高射炮,缴获的两门九二式步兵炮。组成快速纵队的配合之下,抢占清河、积善屯一线,并相机以一部兵力抢占前坨子,直指通辽火车站。

如果进展顺利,他的五十四团就可以同时在东、东南、东北三个方向,全面突破通辽城外围防线,直插通辽城内。因为只要拿下这几个要点,也是日军在通辽县城外最后几个防御阵地,取得了向城内进攻出发阵地,剩下的攻破城墙也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

在海敬清看来,眼下通辽这道眼下残破不堪的城墙,根本就无法作为一道完整的防线使用。通辽的确有城墙这不假,但是通辽的城墙并非是关内那些夯土外包砖石的城墙。只不过是用夯土堆成的不到十余米高的,连半拉子都比不上的土围子。

通辽虽说因为地处遏东北与华北之咽喉,联京津冀与辽吉黑枢纽,以及位于松辽平原向蒙古高原之间大兴安岭与燕山、七老图山、努鲁尔虎山交汇地带少见的平原地形的战略咽喉要地,号称七省通衢。

但整个通辽县城的历史,却是并不长。一九一八年,才设置为县城。虽说因为其交通位置,而使得县城发展很快。但是多年的军阀混乱造成的财力匮乏,又使得这里的城墙一直未能完全修建起来。勉强修建起来的所谓夯土城墙,其坚固程度远非关内的那些城墙可以相比的。

而且通辽的城墙不仅修建的相当简单,也并没有关内城墙那些城门楼以及城门。这里所说的城门,只不过是夯土围墙上有意识留下的几个缺口而已。别说城门楼,就连所谓的城门都没有。

即便是这道简易的,自修建之后从来没有维修过的城墙。多年在西、北两个方向的辽河水冲刷之下,已经破损不堪多出坍塌。尤其是在西、北两个方向,城墙大半坍塌,根本已经不能算是城墙。与紧邻的开鲁县城相比,通辽的城墙破败不堪。

位于西辽河转弯处,西、北两个方向紧邻西辽河的通辽城,的确借助西辽河的水势在西、北两个面对蒙古族传统游牧地区的方向,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但就在通辽城边上的西辽河以及周边水系,对通辽修建的本就简易的城墙,多年累积下来破坏的也相当大。

在加上日军当初在攻占通辽的时候,虽说没有发生激烈战斗。但是为了炫耀武力,向通辽城几面城墙打了几十发的炮弹,更加造成了通辽城墙的破损。而在日军在通辽境内大势修建工事的时候,却没有想过维修城墙。

因为日本人认为,在热兵器时代城墙已经失去了其防御的作用。反倒是限制了部队在整个战场的运动,同时狭窄的城门也阻挡了现代化装备的通行。支那内地那么多外表看着坚固的城墙,无论是南京、北平、太原、正定,还是默默无名的小城市,没有一处城墙能够阻挡日军的战车。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在某些方面全盘西化。即学到了西方的现代化军事理论,但是也抛弃了东方军事谋略之中一些精华的内容。虽说将西方的先进军事理论,与日本本土的军事理论,以及本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己军事理念。

其中精华的,可供中国人学习的地方固然很多。但是糟粕的东西,也不能算少。尤其是在对西方的军事理论理解和发展上,因为对手不同,出现了相当的偏差。对现代化作战理论,可谓是一知半解不说,还抱着传统一些已经陈旧的观念不放。

日军在全面防御的时候,更加注重的是要塞型防御。这也是为何其在中苏边境上,按照地形的走向,修建了那么多的要塞群。至于城墙在更重视进攻的日军眼中,可以说是一种落后的军事防御手段,也是一种无能和懦弱的表现。

所以在当初构造通辽地区防御体系的时候,关东军在通辽外围周边,大势修建了那么多的筑垒地域,永备、半永备工事群的同时。非但没有对通辽城墙进行修补,反倒是因为修工事大量的取土反倒是还拆毁了不少。

再加上当年修建大通铁路、通郑铁路两条支线的时候,日本人控制的满铁,与那位东北王为了争夺铁路控制权,硬是修建了两条相隔不过一公里,却就不连上的铁路线。多处铁路进出通道,更进一步的造成了通辽本就残破不堪的城墙,更加的破损。

可以说抗联在东、南两个方向,只要打到城墙下面,就可以很轻松的突破进通辽城内。那道已经破败不堪的城墙,早就已经无法连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虽然在整个通辽战役打响之后,十四师团在各处坍塌处紧急抢修了一些防御工事,并在城墙上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

但这并不足以长时间阻击抗联部队的突击。因为这道残破不堪的夯土城墙,抗联完全可以使用炮弹,随时增加他们想要的缺口。没有瓮城,没有坚固的城口,甚至没有城门的城门,抗联随时可以用炮弹快速的打开进城通道。

尤其是作为铁路主要穿行的方向,而基本上被拆毁的已经所剩无几的东面城墙。一旦外围阵地丧失之后,全线取得突破更加容易的多。可以说整个通辽的防御体系,是以外围各个工事群作为依托的。至于城墙,压根就没有将他们当做通辽防御群的一部分。

因为对于关东军来说,本身已经残破不堪的通辽城墙,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之下已经没有任何维修的价值。与其lang费资金和资源维修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城墙,还不如在外围多修建一些永备工事群。

这也是川并密中将在东面屏障最后一道工事群孔家窝堡丢失之后,为何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孔家窝堡。失去了孔家窝堡,整个通辽县城东面就失去了整个防御体系的屏障。残破不堪的城墙,根本就无法作为一道完整的防线。

而如果能拿下火车站,那么就基本上相当于部队已经突入通辽城区之内。速战速决,趁着日军还没有从孔家窝堡惨败之中恢复和清醒过来,主力不在外围做任何的停留,集中两只拳头在最短的时间直接打过去,争取一鼓作气直接突破城墙防线,突入通辽城内。

同时更是为了避免被一支日军残兵吸引在单一某一个战场,因为过于集中兵力,而被日军很有可能的狗急跳墙的行动给带来什么过大的损失。所以海敬清再三要求发起反击的部队,除了规定兵力之外,即便遭受日军炮火拦截,也不要有任何的停顿,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日军的炮火封锁区。

为了降低日军可能的狗急跳墙举动的危害,以及掩护部队快速通过日军炮火封锁区,海敬清还将最后的三十多枚烟雾弹全部拿了出来交给炮兵。告诉他们,一旦日军对帮统窝堡实施无差别炮击,就立即将烟雾弹打出去。

但这三十多枚的烟雾弹,更多的是掩护帮统窝堡正在与日军残部激战的部队,而不是保护向日军纵深快速发展部队。因为在海敬清看来,只要部队运动速度够快,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在去lang费烟雾弹。

尽管海敬清已经事先做了一定的部署,尽可能的采取分散通过之后,再行快速集中的办法,要求部队快速的通过日军可能的炮火封锁区。但是川并密的这阵子无差别炮击,还是给其造成了相当的困难。

虽说因为步兵早就制定了缜密的计划,主力并未在帮统窝堡做任何的停留,而没有带来什么太大的伤亡。但是日军这阵子无差别的炮击,反倒对原本他认为最应该没有问题的坦克快速推进,带来了一定相当的麻烦。这个最不应该出现的麻烦不是出在装备上,而是出在了人的身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