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五百二十八章 艰难的攻坚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五百二十八章 艰难的攻坚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5:51 来源:笔趣阁

虽说还不清楚苏军装备的这种二百零三毫米重榴弹炮的威力,但是按照诺门罕战役时期苏军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弹炮的威力来看,这种口径更大榴弹炮的威力肯定不会小到哪里去的.如果在战斗之中苏军一口气出动上几十门这种大口径重炮,那么这结果?

苏军的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弹炮的威力,在实战之中已经充分让日本人领会到了,自己的火炮性能和射程上与人家的差距。苏军的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弹炮的射程,足足比日军最新式的九六式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远了六公里。

你有射程够远的九二式和九六式一百五十毫米加农炮,可人家也有射程相差无几的a十九式一百二二毫米加农炮和三零式一零七毫米加农炮。火炮性能上的差距,就造成了你想打人家够不着,人家想打你一个耳光,隔着老远就直接扇了过来。

对于关东军来说,苏军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弹炮和一二二榴弹炮的威力已经很惊人。要是这种威力只能更大的二百零三毫米口径的超级榴弹炮,砸在自己阵地上还有什么能抗的住?尽管日本人也有类似的榴弹炮,而且这种四五式二百四十毫米榴弹炮口径更大。

但自己那种重榴弹炮从运输到安放,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的。而且只要进了阵地,再想移动就困难了。可人家苏联人的这种是机动的,自己长腿的可以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着到处跑。只要苏联人愿意的话,可以将他们投入到任何他们想要的战场上。

诺门罕一战日军虽说对苏军的航空兵战斗力不以为然,甚至可以说嗤之以鼻。对其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和战术,也多少有些不服气。大部分的日军官兵认为自己是输在了数量上,而绝对不是输在了质量上。

日军装备的九五式坦克和首次参战的九七式坦克,性能并不比苏军的bt快速坦克和t二六坦克有丝毫的逊色。而且日军坦克乘员的技战术水平,也远远的高于苏军。步坦协同作战能力,也不是苏军可以相比的。关东军与苏联人相比,差的是与苏联人铺天盖地的坦克数量上的差距。

但是在这一战之中,真正留给日军印象最深刻的是苏军那无时无刻不在的,铺天盖地的炮火上。关东军上下,在这一战之中真真正正被苏军的炮兵给打怕了。在那场战役之中苏军打过来的铺天盖地炮火,成为几乎所有参战日军官兵永远难忘的噩梦。

日本人一向自认为自己做事很有眼光,为了避免在未来战争之中,苏军那近似恐怖的炮火将自己的炮兵阵地一锅端了。在国力有限不可能太大幅度增加炮兵编制的情况之下,关东军在反复考虑之后,还是决定将通辽地区筑垒地域的炮兵阵地,全部改为地下和半地下。

而在今年年初,面对着抗联咄咄逼人的态势,担心受到来自西面的苏军和来自北面抗联两面夹击的关东军。更是又调集了两个直属工兵联队,并从南满征集了两万劳工,又对通辽地域原有的工事群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加固。

为了加快进度,关东军采取了以人命换速度的办法。通过压榨中国劳工在短时间之内,对原有的工事群做了一个大的改善。尤其对面向北方的侧翼工事群,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修改。在此次战役发起的时候,虽然还没有全部完工,但是主体工事却是已经基本完成。

只是这些日军苦心经营,原本用来对付苏军大集群装甲突击的所谓国境筑垒地带,没有用到苏军身上,却是先让抗联赶上了。无论是林西战场的王光宇,还是通辽战场的陈翰章都在这上面没有少吃苦头。

相对于林西战场上在无奈之下,动用在外蒙古搞到的苏制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弹炮和一二二毫米加农炮直接平射。这些大口径火炮平射,几乎以摧枯拉朽之势,将这些日军修建的永备和半永备工事群,直接送上了西天王光宇。没有这个条件的陈翰章,吃的苦头更大。

在相对于通辽战场,林西战场的那些筑垒地域几乎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王光宇捅出了天大的篓子,但是他在外蒙的行动,却给其快速解决林西战场创造了相当的条件。可以说没有这些大威力的苏制火炮,他在地形更加不利的林西战场,估计推进速度还不如陈翰章。

这些苏制榴弹炮和加农炮,不仅死死的压制住二十三师团的炮兵,在对付其永备工事方面威力更大。尤其是a十九式一二二毫米加农炮,在五百米距离平射,其杀伤力和摧毁能力可谓相当的惊人。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日军永备工事,能够抵挡住五百米距离内的平射。

即便是沿着山脉修建的日军永备工事群,也无法抵挡住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弹炮的射击。可以说,没有这些苏制火炮,就没有现在的林西战场。穿插的时候,装备与陈翰章相似的王光宇,恐怕现在还在外围啃骨头。

纵观整个二战,甚至是中日战争的进程来说,其实日本人的战略眼光真的不咋地,但是凡是往往也有些例外。这次关东军从年初开始突击加固的工事群,现在却是真的瞎猫碰上死耗子,给抗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这些永备工事虽说在改建和加固的时候显得有些仓促,施工的时间也有些短。但是对于一贯讲究细致的日本人来说,质量却并不差。所有的工事全部采用了高标号水泥构筑,所有的核心工事钢筋混凝土的厚度普遍在七、八十公分左右,甚至有的工事群更厚,厚度达到了一米。

虽然无法与能抗衡一百五十毫米以上火炮平射的虎头、东宁等地,日军修建在东部地区的要塞群相比。但是其工事的厚度,也远非原有的简易野战工事群可以相比。至少陈翰章目前所拥有的火炮,对其核心工事基本上无可奈何,这些工事群,尤其是核心永备工事,别说五七无后坐力炮的炮弹,以及火箭筒发射的火箭弹,在近距离之内直接命中连一个坑都留不下。即便是七十五毫米野炮平射,也无法摧毁这些核心永备工事,直接命中也不过是在外表上刨一个浅坑而已,根本就无法击毁。

尤其是抗联装备的火炮数量虽多,但却因为自身军工生产能力的原因,只有普通的杀伤爆破榴弹和燃烧弹,缺乏混凝土破坏弹等一些特种炮弹。再加上缺乏大口径火炮,陈翰章的炮兵对于这些皮坚肉厚的永备工事群,就更加无可奈何了。

关东军在占领东北之后,为了北上进攻被自己树为假想敌的苏联在东北究竟修建了多少工事,别说现在的抗联,就是几十年后也无人得知。这些所谓的要塞和国境筑垒地域,不仅分布的广泛,火力配置相当的严密,其坚固程度也相当的坚固。

在缺乏重炮的攻坚战之中,陈翰章在攻击之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取十四毫米和十二毫米高射机枪,在远距离平射封锁其射击孔。以及利用坦克炮在雷区外围对其射击孔进行精确射击,掩护步兵先逐步肃清周边的地堡。

同时利用集中团营属迫击炮和山野炮,以密集的炮火,先扫清工事周围的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雷区。再掩护坦克和步兵集群上前攻占,或是由工兵使用大装药量炸药包的炸掉核心工事。

但是这种战术虽然取得了相对较大的进展,但在日军后方炮火的干扰之下,进展并不是顺畅。而平射的十四毫米机枪,虽然可以轻易的穿透日军除了核心工事之外,绝大部分的掩护地堡。

但是这些地堡高低与明暗结合,有的甚至是步兵已经冲到核心工事周围,暗堡才暴露出来开火。而且日军各个核心工事周围的地堡和工事群,大多成梅花形部署,形成了子母堡的整体构造。

其不仅有面向正前方,与主堡成相互配置,交叉掩护的地堡群。还有为数众多部署在侧翼,专门掩护核心工事群的侧翼暗堡群。而这些构筑在侧翼的暗堡和地堡,很难被发现和击毁。

这些高度很低,高出地面最高不超过五十公分,而且设置角度极为刁钻的暗堡,即便被发现。但俯射角度根本就达不到那么低的平射高射机枪,对其几乎毫无办法,根本就无法封锁住其火力点。

同时在这个三角形的整个筑垒地域之中,不仅有大量的永备工事群。在诺门罕战役之后日军还根据此战的经验,在东起西辽河与东辽河交汇处,西到开鲁地区新开河东岸。南起科尔沁左翼后旗,北至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新开河南岸,构筑有大量的反坦克壕沟和完整的战壕体系。

这些反坦克壕在新开河与西辽河之间,形成了一个宽大的反坦克防线。而最让陈翰章和他的坦克兵郁闷的是,虽说日军反坦克火炮质量一如既往的差,数量也是一如既往的少,对他的坦克部队造成的威胁几乎可以说是忽略不计。

但是这次陈翰章却是发现日军在战场上布设了数量庞大的,之前从未见过的大量反坦克地雷。为了扫清这些对坦克威胁比那些肉弹也差不多的地雷,在日军密集的步兵火力面前,不得不尽可能的使用炮火清除。但是用于扫雷的炮弹消耗,又进一步的加剧了炮弹的无谓损耗。

而穿插部队因为行动所需,并没有携带大口径的火炮,尤其是缺乏大口径的直瞄火炮。因为对速度要求很高,所以配备的炮兵装备,除了机动性比较好的火箭炮之外,一百毫米以上的火炮全部留在了后方。

特别是笨重的大口径火炮,全部留在了后方。陈翰章所部两个师,一个坦克旅和一个骑兵旅,所有的炮兵加在一起,除了一个一百毫米榴弹炮营之外,还是以七十五毫米的山野炮为主。而作为突击主力的坦克二旅,全旅只有十六辆使用七十五毫米三八式野炮改装的自行火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