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一百一十章 贴近实战的新兵训练

同时中央撤销了原来的东北野战军建制,东北军区与野战军重新改为实施一体化的领导,不在分别设置领导层次.不过对于杨震提出的加强东北军区领导力量的要求,现在到处都缺干部的中央下了很大的决心,最终却还是没有能满足他的全部要求。

对于这一系列变动,杨震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不过对于他来说,现在即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去管这些事情。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在即,繁重的战前准备工作,让杨震忙的连睡觉的时间都所剩无几。

在返回东北之后,杨震没有立即返回哈尔滨。而是在将所有的工作委托给了李延平和郭炳勋之后,自己带着一批从总部赶来的作战参谋,秘密化妆成蒙古牧民或是游商。亲自赶往东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克什克腾旗、围场和丰宁地区秘密考察弹药、物资囤积点,以及野战机场设置点。

这些东西实际上在战役结束之后,总部就已经抽调一批人手秘密进行,但是杨震多少还有些不太放心。此次作战补给线过于漫长,而战场所在的位置,又多处于交通极不发达的地区。

不做事先好充足的准备,一旦遭遇到意外损失可就太大了。而且日军的战场侦察能力相当的强,这些物资和弹药的囤积点,野战机场选择,一旦部署不周密,很容易给日军留下可以利用的空子。

最关键的是这些地点隐秘与否,不仅关系到这批物资的安全,更关系到战役打响之前能不能将秘密保守到最后一刻,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战役突然性,也是杨震一个重点考虑的方面。大批物资和弹药的前送,必定会引起日军的注意力。如果隐蔽不好,很容易惊动日军的。所以杨震才要亲自看一看,并详细考察所有的物资前送路线。

直到十二月二日,才完成考察秘密返回哈尔滨的杨震。却没有进行任何的休息,连一路的风尘都没有来得及洗去。便立即着手开始在李延平和郭炳勋两个人已经拿出的方案基础上,进行部队的调整和扩编。

经过东北局与东北人民政府的多方面努力,到十一月下旬截止,在新解放区为抗联动员了十五万的补充兵员。在加上老根据地动员的三万补充兵员,虽说与要求的还有近四分之一的数量差距,但是至少足够满足主力部队扩编需要了。

至于各个二级军区下属的地方武装的恢复和补充,时间上暂时还没有那么紧迫,可以稍微的缓一缓。眼下还是要将兵力扩充的重点先放在主力上,为即将展开的第二阶段会战,做好最后的准备。

抗联使用这些新兵,除了将第一阶段伤亡补充齐备之后,又新组建了六个师、三个独立旅的兵力。其中除了一到十师,只补充了部分新兵之外。其余的部队则采取了以老带新,老兵和老部队为骨干,新兵作为骨干的混编方式组建。

这种扩编模式既保证了部队的扩编,又使得战斗力不至于因为新兵过多而下滑的太快。为了在四二年战役发起之前,尽快的提高这批新兵的战斗力。这批新兵按照抗**部的要求,除了进行两个月的基础训练之后,全部被拉到合成训练基地,进行综合性的训练。

让刚完成两个月基础训练的新兵,趴在战壕里面先用炮弹炸上一顿,再用燃烧弹烧上一遍之后,坦克直接从头顶上来回驶过。甚至让新兵排成一排,在两个间隔不到五米的坦克行军队列之间躺着的训练方式,恐怕也只有抗联能做出来。

看着抗联的新兵训练方式,两位老帅在目瞪口呆之余,才知道什么是他们口中所谓的贴近实战训练。先不说训练的时候物资消耗量有多大,就是这个残酷的程度,换了任何一支军队恐怕都做不到。

这是新兵训练,不是老兵演习。在只完成两个的基础训练的新兵之中进行这种训练,除了抗联恐怕全世界军队没有一支敢这么玩的。这是让新兵在训练场上,就体会到什么叫做战争的残酷性。

其实两个老帅不知道的是,到了综合训练场,就已经是进入综合训练阶段了。真正的基础训练从这批新兵进入部队,进行完一个月的队列和内务训练,以及基本战术和体能训练之后,心理训练就随着战术基础训练展开已经开始。

在新兵团还没有来得及熟悉发下来枪械,刚刚熟悉军营的他们,就被命令挖掘好战壕之后蹲在战壕之中,让机枪子弹在距离他们所在地不足一百米的地方,对他们所在的战壕头顶进行平射,同时引爆埋设在他们所在位置前后五米距离内的炸药点,制造炮火效果。

这种不惜工本代价的训练,固然付出了相当的代价。那些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即便是有老兵作为骨干带着,但是面对着这种训练方式一点问题不出也是不可能的。等到这批新兵完成基本军事训练下部队的时候,仅仅在各阶段的训练之中就足足伤亡了五百多人。

但是对于抗联来说,这种代价也是实在无奈的事情。短短的四个月时间,要让这批新兵完成从一名农民到合格军人的转变,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不在训练上尽可能穿插进的贴近实战的训练,让新兵在训练场上就体会到战场实际情况。等到了战场上,这批新兵付出的代价只能是更大。

这些新兵下部队之后,马上面临的就是一场恶战,中间留给他们适应的时间几乎没有。不尽可能的对这些新兵采取贴近实战的训练方法,恐怕一场战役下来,这批新兵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

而这种高昂的代价,正是抗联所承担不起的。所以杨震才亲自制定了这个训练计划,除了加速这些新兵走向成熟,缩短新兵成长的过程之外,就是为了提高新兵在战场上的心理承受能力。

尽管这多少显得有些残酷,但是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此次补充部队的新兵,几乎占到部队总数的三分之一。而满打满算最多只有四个月的训练时间,根本让他们无法真正认识到什么叫做战争。

一旦这些新兵到了战场上心理崩溃,那么对战局很可能会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一个能卷走十个,十个就能卷走一百个。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无论在强大的军纪和思想工作都比不上对生的渴望。这种训练虽然显得有些残酷,但是无疑也提前加速了这批新兵的成长。

没有办法,此次会战留给抗联准备的时间上太紧了。按照时间来计算,眼下根本就不可能采取去年的那种在完成训练之后,拉到与日军对峙地带,以小规模轮战的方式,让这批新兵接受什么叫做真正的战场。

其实一个新兵在完成基本训练之后,上战场面对的很多不是战术问题,而是心理素质上的问题。战术问题好解决,但是心理上的害怕却是最难解决的。不断在身边炸响的炮弹,打在自己身边的无数发子弹,身边倒下战友血肉横飞的尸体,都会引起第一次上战场新兵的心理崩溃。

老兵知道在战场上该怎么样的保护自己,熟悉了战争,已经见惯了生死的他们,心理状态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些没有经历过实战的新兵,无论在训练场上学的在精,到了战场上面对着枪林弹雨,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恐惧。

在心理恐惧之下,无论在精的战术,都会丢的一干二净。提前让他们在训练场上感受一下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对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还有一定好处的。只有解决了心理上的障碍和恐惧,这批新兵才能真正的成熟,才能使用到投入到战场上。

在主力部队进行扩编和调整,忙着整训新兵的同时,根据第一阶段作战的经验,杨震对各个部队的武器装备也同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原有的营属五十七毫米无后坐力炮排在部队之中撤编,全部改为新式的八二无后坐力炮。

五十七毫米无后坐力炮固然机动灵活,使用上也可以部分代替原有的小口径战防炮。但是此战过后部队普遍反应,在对付日军永备工事的时候,远射的威力还是有些偏小,射程也有些过近。

在加上与苏联人达成的协议,抗联需要提供给苏联方面的数量很大。在这种火炮已经停产,杨震又不想重开生产线的情况之下。五十七毫米无后坐力炮被全部从一线部队撤编,全军统一改装为库存的八二无后坐力炮。

步兵武器装备调整,除了五十七毫米无后坐力炮被换装之外,各个步兵营的十二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增加了两挺的编制。原有的连属通用机枪,则全部下发到各个步兵排。每个步兵排,数量增加到了三挺。

原来的师属炮兵团,除了新编制的师因为数量上的不足,还在使用日式九五野炮之外。老部队的师属炮兵团的野炮营,则撤装了全部的日式三八式野炮和波兰造一**七式野炮,改装为苏联交付的七十六毫米加农炮。

至于苏联方面交换过来的那部分m三零式一百二十二毫米榴弹炮,杨震没有交给师属炮兵团。而是用这批榴弹炮,替换下了纵队所属炮兵以及直属炮兵中的,波兰造一百毫米奥匈制榴弹炮。

这批被替换下来的一百毫米榴弹炮则选出还能使用的,给每个师属炮兵团增加了一部分编制。而被苏制火炮替换下来的三八式野炮和波兰造法式野炮,除了增加了对挺进军的补充之外,以及留下部分作为储备之外,全部空运关内战场。

而英国人随同这批坦克转送过来的那批两磅炮,杨震则给包括挺进军在内的所有部队,每个步兵团都组建了一个六门制的连。作为团属直瞄火力,用来对付日军轻装甲目标以及土木工事。

这批两磅炮,虽说在北非和苏德战场上已经落后。但是在亚洲战场上,对付日军的坦克,还有土木工事还是没有问题的。最关键的这种两磅炮很轻,在山地作战之中还是可以发挥相当大作用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