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三百八十六章 杨震的远见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三百八十六章 杨震的远见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5:51 来源:笔趣阁

后世中国航空工业落后于世界列强,中国的大型飞机以及直升机,至少在他穿越回这个年代之前,基本上还都是依靠进口.飞机发动机,乃至所有的发动机,几乎都成了中**队现代化的最大制约。UU小说,uu234

心脏病,成了这一现象的代名词。最关键的是航空基础理论研究,也全面落后于西方。这不仅仅是飞机制造的问题,还有航空材料的研制与生产。西方已经开始大量生产铝锂合金,作为飞机主要制造材料,而中国还在生产落后的普通航空用铝。

相对于还算好一些军用作战飞机,大型飞机以及一些特种飞机,更是全方面的落后。尤其是直升机,除了国产小型的直九,外加有些不太靠谱的直八之外,清一色都是进口的米十七各种型号。

国产运八中型运输机,与美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研制的大力神运输机,甚至在基本性能上还有差距。最新型号,只比的上人家六七十年代的产品。中国人的航空工业,从建立起的那一天,就被人家远远的甩后边。基础不牢固,追赶的历程分外艰辛。

在抗联第一个飞机工厂正在建设的时候,杨震就曾经暗中发誓。航空工业以及相对应的发动机制造工业,这顶被喻为人类工业的皇冠他一定要摘下来。就算在第一梯队没有位置,但是也要牢牢占据第二梯队的牛首。

但这并不是一件单纯的事情,现代化航空工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学科的应用。而不是靠那一项命令或是指令,就能够完成的。更多是需要就像眼前这个家伙一样的科学家,通过他们掌握的知识去实现。

对于这些飞机性能,杨震可谓耳熟能详。谈空工业在未来的发展,他这个人恐怕是现在世界上最清楚的。杨震略微考虑一下,还是绝对以自己对航空工业未来走向的判断为话题,打开有些沉默的局面。

杨震对未来航空发展滔滔不绝的“远见”,将这位本想应付了事的老兄,兴趣彻底的勾了起来。从一开始的只听不说,到与杨震时而共鸣,时而争执。这话匣子一打开,就很难在关上了。两个人从国内航空工业发展现状,到国际航空工业未来发展,气氛越谈越是热烈。

两个人都认为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除了一些富的吃饱了撑的人之外,在客运上飞机早晚要淘汰慢吞吞的轮船客运。而且飞机的载客量也会越来越大,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航程也会越来越远。最关键的一点,两个人都认为喷气动力,早晚都要取代活塞式发动机。

尽管这种发动机的原理,才刚刚形成不久。而且这种航空发动机,只有寥寥几个国家在研制。目前也只有英国人,才取得了真正的突破。但是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一旦这种技术成熟。

从发动机效率,以及功率等所有的方面来看,那么活塞发动机将会从大型飞机,甚至战斗机上被彻底的淘汰。尽管这种喷气发动机对生产技术工艺,以及原材料的要求,要远远的高于目前大量应用的活塞式发动机。

而且真正成熟到可以供大型客机使用,还需要一段的漫长时间。但这种发动机技术一旦成熟,发展的速度将会是不可想象的。即便从目前已知的材料来看,这种喷气式发动机,无论是在动力还是其他方面,都远远的高于活塞式发动机。

不过杨震认为在军用运输领域,活塞发动机的淘汰时间,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因为军用运输领域,与客运不一样。喷气式飞机性能虽好,但是对起降场地的要求太高,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完全满足军事需要。

而且在活塞发动机被淘汰之后,涡轮螺旋桨飞机至少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作为主要接替者。毕竟这些发动机,对起降的场地要求没有喷气式那么的苛刻。这对于战术支援能力,无疑是相当关键的。

杨震更认为现在还被称之为旋翼机的直升机,这种眼下刚刚开展研究,只拿出了一些用来研究的样机的垂直起降飞行器。会在未来航空发展之中,占据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这种新的航空设备的出现,将会彻底的改变陆军的作战模式。

同时也将会取代一些短途运输。在国民经济建设上,也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急救、消防上,也都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无法建立机场的复杂地形上,将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杨震对于旋翼机的评价,不是这位老兄的研究方向,所以他并不可置否。但重点在航空材料研究上的他,对于杨震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未来新型材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现有的铝,作为航材应用的一点却是很赞成。

而且对于航空材料发展与研制,将会在民用航空市场以及军用飞机的竞争上,起到决定作用的看法,也是相当的赞成。杨震认为的工艺水平与材质研究,将会决定航空发动机性能的看法,更是与他基本处在一个观点上。两个人是越谈越近乎,越谈兴趣越浓。

当谈到中国国内航空工业现状的时候,这位对重庆方面只想着去买美国人的飞机,而不想建立自己航空工业现状相当不满,感觉到自己有些报国无门的老兄,郁闷的一口将杯中的酒全部干掉。

看着有些心情低落的他,杨震也没有隐瞒太多。直接告诉他去年和今年从关内来的,那两批各个大学航空和机械专业的学生,除了部分留在东北,建立中国人第一个真正的飞机制造厂,以及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组建航空设计院之外。

其余的都被送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以及莫斯科航空学院、鲍曼工程学院、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学院等苏联著名的航空工业学府去留学。学习飞机、机载设备以及发动机的设计制造,航空材质的冶炼和研究。

而却不仅这些人,要在苏联学习先进的航空科技。就是那些因为工作需要,只能暂时留下参与组建工作,而无法直接去苏联留学的人。在他们的同学或是学长学成归国之后,也同样要去苏联留学。以便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抗联还从这批留学生之中选拔一批精干人员,进入苏联的几个航空设计局,以及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一边学习飞机的设计制造,一边进修专业的课程。这批人之中有的人,在经过一年的苦读之后,已经读完硕士学位。

在选派大批留学生出国深造的同时,抗联在根据地内仅有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及新成立的抗联理工大学内,都设立了航空工程系。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之下挤出一笔资金,想办法聘请了一批苏联和美国的专家、教授前来授课。

而且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制造厂,也已经进入投产。已经以院校为依托,开始一些研究和仿制工作。在眼下战局这么紧张的情况之下,抗联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就是为了早日建成中国人自己强大的航空工业。

不仅要能仿制别人的产品,还要能自己设计、制造先进的飞机与发动机。中国人不仅要生产和制造出先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保证未来的中国不再遭受今天的苦难。还要生产和制造出先进的运输机、大型客机,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

现在生产和制造出自己优秀的活塞发动机,在不远的将来还要生产和制造先进的喷气发动机,以及涡桨发动机。彻底的摆脱中国人无论是军用飞机,还是民用飞机,只能依靠进口的局面。打造中国人自己强大的航空工业,让中国人重新站在世界的潮头。

如果他愿意留下来,可以选择去大学任教,也可以去设计院担任工程师。不过杨震希望他能同时兼任两个职务,带出一批与他一样的学生来,同时为建设中国人自己的航空工业施展自己的抱负。

在谈话之中,杨震不仅又一次的为政治部的工作失误,而再一次的真诚的道歉。还承诺只要他能留下来,他可以随意选择工作去处。抗联所有涉及到航空工业的方面,对他个人无密可保。

听到杨震雄心勃勃的计划,这位在重庆受尽了挫折,看到那些国内本就缺乏的航空工程专业毕业生。却因为连实习单位都找不到,只能在毕业之后或是选择考取出国留学,或是只能改专业而无法学以致用,颇有些心灰意冷而打算返回美国的老兄不禁目瞪口呆。

这么庞大的计划,手中掌握着一国资源的重庆方面都没有考虑过,更没有能够办成。即便办了一个航空工厂,却也是在半死不活的拖着。每年只是拿着大笔的经费,却只能维修一些发动机,或是仿制极少量的落后老式航空发动机。真正的产能,只有一个数字零。

他们局限在中国一隅的东北,居然真的做了起来不说,还派出了那么大一批的留学生。他算了算杨震口中说出来的从几个大学毕业来东北,被选去苏联继续学习的学生就有三百多人。这足足占了这两年来东北的关内几个大学,涉及到航空专业学生的一半还要多。

要知道这么一大批的学生在苏联学习,这耗费的资金可谓是相当大。尤其是在苏联也同样处在战争环境之下,所需的费用只能更高。这还只是从关内选拔的,他们自身也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去苏联学习与航空有关的专业。

在加上其他所有建设现代化工业的学生,草草的一算从他们这里派出去的留学生,就足足有七八千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增长之中。这么大的一笔负担,他们是怎么支撑下来的?

自己在重庆方面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的那个得意弟子,现在已经在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进修航空发动机设计。同时跟随苏联航空发动机设计大师,克里莫夫学习发动机设计制造。不仅仅是他,他在那个留学苏联的名单之中,还听到了其他不少他曾经熟悉的名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