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二百五十七章 思路和建议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二百五十七章 思路和建议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5:51 来源:笔趣阁

一场大战刚刚结束,需要杨震处理的事情可谓是千头万绪。UU小说,uu234仅仅是战役结束后,摆在他面前需要立即处理的就有两件事情。一是要安排已经结束战事的部队回撤东北休整,一是还要按照中央要求,从进入华北作战的部队之中,挑选安排留驻华北的部队。

这么多的部队长期驻扎在华北,对整个河北地区供应的压力也相当的大。此次会战虽说收复了河北境内的主要产粮区,但河北这一带种植的都是冬小麦,秋季播种夏初开镰收割。河北战场上连番大战,整个冀中、冀南区破坏都是很大。

在战事的破坏之下,今年冀中区冬小麦减产已经是必然的。眼下集中在冀南、冀鲁边战区的几十万大军,主要还是依靠缴获的去年秋粮在支撑。实际上到战役后期,部队的粮食已经发生部分的困难。

考虑到河北本地的负担能力,杨震还是决定除了按照中央要求,留驻华北的部队之外,其余的部队尽快的撤回东北。以减轻整个华北战场的供应压力,同时也久战之后的部队,好好的休整一下。

除了这两件事情之外,杨震还要从东北调集坦克、飞机等重装备,补充留驻华北的装甲、航空部队,在一场空前大战过后,在装备方面出现的缺口。尤其是战损较大的坦克,以及战斗机、攻击机。

这边战役尚未结束,杨震就已经给东北发报。要求他们从四四年生产的t三四坦克之中,调拨一批为留驻华北的装甲部队换装。上次陕北出现危机的时候,抗联抽调在晋北作战的装甲部队渡过黄河支援陕北,让某些方面抓住了把柄,利用这一点向美国方面施压。

为此美国人再三强调,他们提供的武器装备,只能用于对日作战。一旦发现抗联将美国坦克用于针对国内形势,哪怕是对某些方面进行威慑,他们会立即停止一切装备的援助。当然这个威胁不仅仅是针对抗联,重庆方面受到的压力更大。

因为与只是在重武器以及军工原料上,对美国有部分依赖的抗联相比,重庆方面对武器装备的需求量要大的多。那位美国轮椅总统专门派出代表,抵达重庆某些方面施压。考虑到眼下暂时还不宜与美国人翻脸,所以杨震还是决定给留驻华北的坦克部队全部换装。

原有的美英制造的坦克,全部抽调回东北。以免给与某些方面,制造政治上的借口。而且根据眼下的情报,美国人在四四年开始,向重庆方面提供了大批美制三七反坦克炮。同时加大了对重庆方面作战飞机,以及陆军武器的援助。

仅仅四四年一月到四月,美国就援助给了重庆方面,由加拿大兵工厂根据英制布伦轻机枪改进的七九轻机枪一万余挺。三七反坦克炮三百门,一零五榴弹炮二百门,七五山炮三百门。同时还提供了一批登陆意大利后,缴获的意大利造轻重机枪和山野炮。

美国人给与重庆多少武器装备,杨震倒是很不在意。不过美国人加大了对重庆方面的反坦克武器援助,却让杨震有些不安。眼下中国战场上,日军所有的坦克力量,基本上都在华北战场上。整个华中、华东,甚至河南战区都没有一辆坦克。

这个时候给了重庆这么多的反坦克炮,而且随着时间的进展,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大。这就有些让杨震怀疑,美国人对某些方面的施压只是表面上的。眼下整个战争态势,已经逐渐明朗,杨震并不想在这个时候,在舆论上搞出什么口舌来。

其实抗联的t三四坦克,与苏联自己制造的坦克在外表上是一样的。但是内在差别,还是相当大的。除了火炮、动力和外形没有改变之外,内部的行走机构以及稳定结构,都根据美制m四坦克,针对t三四坦克的缺点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火炮也加装了m四坦克上的垂直稳定器,光学瞄准系统则采取的是德制四号坦克上使用的。也就是说抗联自己制造的t三四坦克,实际上t三四坦克的外表,内部实际上是美式坦克的标准。

不仅坦克操纵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大幅度的减缓了t三四坦克,原来远离行驶震动过大,对乘员远距离行军造成的过度疲劳的毛病。火炮的射击精度,与苏制坦克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只不过这种改进型坦克,四三年底才开始量产,到目前产量还不是很大。

不过虽说总产量目前只有三百多辆,但正好可以给留驻华北的坦克部队换装,替换下这些坦克部队之中美英系列的各种坦克。而且杨震也已经决定,等到中央决定让这些坦克部队返回东北的时候,也是撤人不撤装备。

为此,在部队回撤之前。杨震在与老总协商之后,决定由晋察冀军区选派人员,并抽调两个旅的建制部队,跟随留驻的坦克部队进行训练。等到抗联部队撤离的时候,就地接收这些装备。

至于各个步兵师在此次会战之中,因为伤亡出现的兵力缺口补充,中央已经答应由晋察冀、晋冀鲁豫军区共同解决。但很多事情上,在郭炳勋眼下远在东北的情况之下,还是需要杨震亲自处理。

不过在留驻华北的部队总负责人的人选上,杨震考虑良久后,还是没有将最适合人选的陈翰章给留下。而是选择了由陶净非担任司令员,黄玉清担任政治委员,统一负责指挥留驻华北境内的部队。

眼下留驻华北的部队,在华北各个根据地整编完毕之前,主要起到战场威慑作用。至少在四四年的下半年,华北战场大战的爆发性可能不大。留驻华北的部队,更多的是起到训练作用。所以杨震留下了陶净非和黄玉清两个人,负责指挥留驻华北的部队。

至于杜开山,给杨震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将杜开山留在华北。这个好惹是生非的家伙,还是调回东北战场比较好。将他留在华北,不见得会搞出什么事情来。在陈翰章下一步还有重要任务的情况之下,陶净非也就成为最佳的人选。

在安排完毕其余参战部队回撤的序列,以及回撤的路线,并安排由陈翰章统一指挥部队回撤东北工作后。杨震与老总乘坐飞机,直飞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甚至就连这个时代的北平城,都没有来得及抽出时间去看上一眼。

抵达延安后,杨震才知道这次自己奉命返回延安汇报,不仅仅是就此次会战整个进程向中央汇报,以及研究中央迁往北平的事情。中央这次调自己返回延安原因,远没有杨震想象的那么简单。

而此次返回延安汇报的不单单是他一个人,还有山西战场的副总指挥,华北三大军区的司令员、政委,各个中央局的负责人。由抗联专门派出飞机,从已经被日军放弃的烟台,接回来的山东军区司令员,以及山东的党政军并新四军负责人。就连总指挥与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也在他之前抵达延安。

中央此时电召各大区负责人返回延安,主要是针对此次会战结束之后,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研究并制定今后两年之内工作的整体安排。这次会议涉及到面积,可谓是相当的广,工农商都涉及在内。

尽管杨震除了在军事上涉及到东北的问题之外,其他方面会议上极少发言,甚至在会场上基本上闭口不言,能不列席的尽可能的不去参与。但是每一个方面的会议,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军事上的问题,主席却都点名要他参加。

搞的杨震有些不明白,自己在东北局并不分管这些,为什么这种地方经济建设中央还要自己参加?自己打仗还可以,换到什么工业建设,还有什么农业政策制定,自己实在是不是那块料。在东北的时候自己也就动动嘴皮子,真正的工作都是东北局完成的。

摸不清主席意图的杨震,也只能耐着性子参加这些什么工业、农业的会议。不过除了军事问题上的各方面会议上,基本上是只带着耳朵不带嘴。尤其是农业问题的会议,如果不是主要领导参加,半点都不通他甚至到会场上会睡上一觉。

不过在华北工业发展会议中,杨震还是针对华北工业建设,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尤其是在石景山钢铁厂复产的问题上,杨震坚决反对晋察冀分局提出的以石景山钢铁厂为基础,加上日本人留在宣化以及在唐山新建设的小高炉,建设新的石景山钢铁厂,并尽快的恢复这个铁厂生产的思路。

对石景山钢铁厂的复产上,杨震不是不同意,但杨震反对在北平复产。杨震的意见是将这座钢铁厂原有的美国造二百五十吨高炉,以及日军占领石景山钢铁厂后,从国内运来的三百八十吨高炉,以及十一座小高炉全部迁往宣化。

再加上东北局从美援之中,调配的十座电炉和三座转炉。与四零年日本人在宣化修建,现在已经完成抢修的十五座高炉,以及日本人运到唐山的两座一百五十吨的炼钢高炉。集中到一起建设一个大型的钢铁厂。

就近利用龙烟铁矿优良的铁矿资源,以及山西大同地区出产的优质工业用煤。宣化虽说地处塞外,位置有些偏北。但是在平绥铁路通车之后,宣化的交通条件已经得到根本改善。而且就眼下来说,位于整个华北根据地的大后方。将钢铁厂建设在那里,单单就一个安全性,也不是其他地区可以相比的。

为了说服参加会议的中央以及各大区领导,杨震从政治、军事、原料供应等各方面,阐述了自己认为宣化比北平更适合的原因。杨震还是那句话,除了交通和电力上略占一定的优势之外,北平绝对不适合建设成一个重工业区。

冀东的唐山、河北的宣化,在发展重工业的时候优势都要超过北平。尤其是宣化,无论是从军事角度考虑,还是从资源利用方面考虑,都是距离沿海过近的北平无法相比的。将石景山钢铁厂迁往宣化,远比留下北平继续建设要好的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