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三百四十二章 杨震的建议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三百四十二章 杨震的建议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5:51 来源:笔趣阁

相对于正在开始着手准备的朝鲜战场,关内战场上却是显得有些异样的平静。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关内战场在四五年的头三个月,主要的任务储备弹药和油料,以及医药、粮食等物资。

中央要求在河北、山东境内,要保证华北部队两年弹药储备量,抗联入关部队一年半的弹药储备量,重武器弹药要保证按照抗联标准五个基数。油料和粮食等其他物资,要保证一年半的使用数量。

刚刚完成抢修的北宁铁路上,每天都有大量向关内转运物资的军列在行驶。最多的时候从沈阳的苏家屯站,在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向关内发送了三十一列转运物资的军列。抢修完成的沈阳兵工厂也将全部的产能开动,全力制造所需的武器弹药。

按照现有的库存以及武器编制,眼下七九子弹和日式子弹倒是不用在制造了。此次南满总决战,缴获的日式轻重武器弹药,主要是山野炮弹足够关内部队使用几年的。杨震从苏联搞来的七九子弹,也足够关内部队三年所需的。

整个东北的兵工厂,所需要制造的只有抗联所使用的弹药以及重武器的弹药,部分德制冲锋枪所使用的子弹,对缴获的日军重武器进行维修与翻新。剩下的就是全力生产和制造,各种航空炸弹以及空对地火箭弹。

鉴于大量缴获的日式武器,在中央的要求之下,杨震已经终止了除了德制冲锋枪和机枪之外,与苏联人交换轻武器的计划。以节省宝贵的粮食弥补关内产量的不足,缓解关内粮食上的压力。

整个华北根据地最大的粮食产区,就是河北的冀中平原。山东的粮食产量虽说也不小,但是整个四五年夏粮下来之前还是指望不上。整个四四年冬季连同四五年春季,单靠一个冀中平原,是无法满足关内部队以及大量机关所需。中间的粮食缺口,还需要从东北调运粮食进关补充。

在接手抗联主力之后林总的决心很大,同时中央也想要利用抗联主力入关的时机,打通与苏北的新四军主力之间的联系。并在稳固山东解放区的基础上,将山东解放区与淮北、苏北,以及苏中、淮南根据地,彻底的连成一片。

而中央意图席卷两淮,不单单是战略上的需要,也是整个江淮地区目前的整体态势需要。位于淮河以南的苏中、淮南两个根据地,在日军大面积收缩至淮南,并大量增兵皖东、苏北淮河防线后,一下子压力倍增。

尽管当地的伪军已经是军心不稳,但是在江淮之间西起寿县、东至阜宁一线,日军兵力大增的前提之下。原来相对稳定苏中与淮南,这两个各大敌后根据地之中最富裕的根据地,形势有些急转直下。

日军一方面在淮河沿线,不断的增加兵力、构筑工事。一方面为了征集足够的粮食,保证华中日军的战斗力,以及肃清淮河防线的背后威胁。不断的组织大股兵力,对津浦路两线以及苏北、苏中地区,进行轮番的大扫荡。

整个江淮地区原来相对稳定的形势,短时间之内急转直下。淮南与苏中军区,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但考虑到整体战略形势,将两军区暂时南撤却也不现实的情况之下。为了策应苏中与淮南两个根据地的新四军部队,以及整体的战略需要,中央正在着手制定发起江淮战役。

考虑到战役之中的巨大消耗,眼下华北部队的任务就是抢修黄河以南的津浦铁路,在淮河以北各条河流上架设桥梁,保证战时的后勤补给和部队机动。并囤积战略物资,保证战时弹药和物资的供应。同时调进关之前,刚刚结束了南满战役的抗联部队,也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整和补充。

在部队还处在准备阶段的情况之下,为了策应和支援淮南和苏中两大根据地,与日军几乎是持续不断的扫荡作战。抗联调往关内战场的航空兵,不顾一场大战后的疲劳,率先结束休整投入战斗。

不断的给两大根据地空投弹药和物资,同时出动攻击机群,对日军出动的扫荡部队,实施空中火力打击。但地面作战,却是暂时还无法发起。调往淮河以北的部队,眼下能做的就是不断对淮河以南日军阵地,实施火力打击。

同时在淮河以北大量调动兵力虚张声势,以将大部日军牵制在淮河沿线。但对于中央下一步准备发起的江淮战役,作为战役总指挥的林总依旧很慎重。江淮地带不是东北,那里水网纵横,河道密如蜘蛛网。

再加上花园口决堤之后黄河夺淮入海,淮河大量来水无处宣泄,整个淮南地区到处都是湖泊。在这种地形之下,抗联的重装部队,尤其是装甲部队还能不能发挥作用,对于林总来说顾虑很深。

而整个淮河沿线的情况也相当的复杂,寿县以西的地区是重庆方面新成立的第十战区,驻扎有桂系的主力一个集团军,以及川军和东北军各一个集团军。同时皖东地区,情况也相对复杂的多。

两国三方搅在一起,如果采取河北战场那种大范围的迂回穿插战术,搞不好会影响到国内的政治形势。如果选择苏北进行突击河网又过于密集的同时,日军主要的兵力和火力,也都部署在这个方向。

为此在战役准备阶段林总不断的飞东北,与杨震对中央下一步作战态势,进行研究与商讨。自身都一头烂账的杨震,对于林总这个自己回到这个时代第二个导师,特别还是军事上的导师,也只能打点起精神来一起探讨。

整个江淮作战所面临的大河小河多如牛毛,河网密布的地形,对于杨震来说也是第一次。虽说在河北作战以及辽中战场,抗联也面对过的河流密集地带。但像江淮地区这么河流这么密集的地方,他也是首次经历。

相对于地形上好一些,但三方纠缠在一起,形势相对复杂的皖东来说,林总制定主攻方向的苏北河道更多。甚至盐城以南地区,可以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不动用装甲部队,势必会影响到部队的突击速度。如果动用装甲部队,这一战场在地形上又存在着大量的制约因素。

在研究良久,杨震认为还是应该动用坦克部队。但是要给装甲部队配备大量的工兵,以及架桥的工具。杨震建议如果选择苏北作为突破口,那么可以给每辆坦克都携带一定的架桥工具。

同时在投入的坦克之中,可以选择以美制的m三、m五轻型坦克,以及英制的十字军巡洋坦克、德制的三号坦克,这些轻型坦克以及整体重量没有那么大的坦克。将最重的四号和t三四坦克作为二线梯队。

在主攻方向的选择上,杨震慎重的建议林总,还是不要选择苏北一个方向为主攻方向,应该采取东西并进、两翼突击、向心攻击的战术。如果在选择皖东作为突击方向有顾虑的话吗,那么可以将西线的主攻方向,放在日军眼下重点布防的淮南铁路。

眼下安徽境内虽说布防有桂系主力一个集团军,但其驻扎区域主要是在大别山区。在皖东平原地带,控制力相对来说是很薄弱的。在合肥、巢县以东地区,除了一些打着他们旗号的游杂武装之外也并无什么兵力。

而这一带是我淮南军区的活动范围,无论是从群众基础来说,还是从地形上来说,如果选择这个方向作为西线穿插路线还是可以的。而这一线距离关内战场,侵华日军总司令部所在地南京,也不过几百公里。

从这个方向一旦打开突破口,将会大范围调动日军的兵力,可以为后续作战创造有利的战机。这个方向的河流数量虽说也不少,而且也处在江淮丘陵东延的部位上。但越是这样的地形,对战役发起时候的突然性越是有利。

杨震的意思和想法是在穿插行动之中,避开位于皖西大别山区的十战区主要控制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顾及太多。如果在穿插过程之中,重庆方面对穿插部队动手,恐怕现在掌握他们军火来源的美国人都不会答应。

而且以重庆方面现在的心态,也不见得会真的动手。搞不好对于中央发起的此次战役,还乐不得的坐山观虎斗。所以杨震给林总的建议,还是两翼快速穿插后,采取向心攻击的战术。将打击的重点放在淮河以南,津浦路沿线的日军。

日军整个布防态势尽管苏北看起来是重点方向,但实际上来看还是以津浦路和淮南路为重点方向。只要林总能合围日军在津浦路和淮南路之间的日军西集团,苏北之敌便处于孤木难撑的地步。

相对于整合了淮北军区部队,以及山东军区可以南下作战的部队后,手中可以利用兵力丰富的林总来说,日军可是三面作战。不仅苏中军区和淮南军区部队,还在不断的进行反扫荡作战。

就是日占区西面的重庆方面,他们也需要派出兵力防御。皖西的大别山区,还有重庆方面的三个集团军。虽说是地方的杂牌,但是桂系的战斗力,日军还是比较顾忌的。不管十战区会不会利用这个战机主动出击,日军都要在皖西留下部分兵力,以保证整个淮河防线左翼的安全。

杨震的意思是此次江淮作战,难点一是在与克服江淮的水网地带,保证装甲兵的突进速度,第二点就是割裂日军苏北集群与皖东集群之间的联系。只要做到这两点,那么这一战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意外。

但关键问题,搞不好会出现在收尾的阶段。如果十战区利用日军溃败的机会抢占地盘,对于林总的收尾恐怕会是一个麻烦事。至于战役初期十战区,包括重庆方面坐山观虎斗的想法,可能会更加的可能。

在与林总商议此次江淮作战整个思路的时候,杨震建议林总在左翼,还是要有一些针对性的部署,以免到时候被搞的整体被动。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将北撤后活动在豫东地区的新四军五师,随同南下部署在整个战场的左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