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五百一十九章 替代品带来的影响

但是羊杀了剥掉了皮,肉总不能丢掉吧.超大数量的羊肉,除了以冷冻肉的方式出口苏联,作为偿还原有的债务一部分之外,剩余的只能内部消化。为了消化这些堆积如山的羊肉,除了大量配发部队作为肉食之外,东北局还号召老百姓吃羊肉。

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根据地内各大城市的市场上只有羊肉供应。作为东北人主要肉食的猪肉,在此次会战第一阶段结束,到春节之前这段时间之内则压根见不到踪影。即便是牛肉,都基本上很供应。

如果不是外面的冰天雪地,搞不好一般人到了根据地闻着到处都是羊膻味,还因为自己来的不是回民数量并不多的东北,而是到了回民聚居的西北地区。

而日军潜伏在根据地内的间谍,也向关东军发布了抗联占领区爆发经济危机,已经无力承担猪肉供应,只能用西满盛产或是从外蒙古的羊肉替代的虚假情报。

其实对于这件事情后续影响,最头疼的不是杨震,而是各个部队的司务长和炊事班长。在面对上级配给大量,几乎是超数量的羊肉,在各个部队的炊事班想了很多办法,尽可能的调剂羊肉的制作方法。

尽管有上级配发的专门做羊肉的食谱,只是限于手中的材料有限,怎么做翻来覆去就是那几种。单调的口味,在加上上羊肉特有的膻味。长时间还是造成了很多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见到羊肉就反胃。毕竟大多数中国人,眼下还是以猪肉为主要肉食。

其实羊肉这东西,比猪肉更加营养。但是其自身存在的膻味,却是大部分不是回民等一些自幼便吃羊肉民族的人难以适应的。所以尽管军区下发了一些羊肉的制作方法,但是依旧不太受欢迎。甚至有的重伤员住进了医院,别的要求没有,给口猪肉吃就行。

至于被称之为三块瓦的冬季军帽,根据地上哪去找那几十万只狗去?要是都用狗皮制作军帽,单凭北满一地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所需几十万只狗。无奈之下为了尽可能的节省棉花,狗皮的数量不够,只能用兔子皮和山羊皮代替。

为了筹集到足够的几十万顶冬季棉军帽所需的原材料,不仅几乎杀光了整个根据地的狗和兔子。为了筹集到足够的兔子皮,各地发动了大量的群众上山打兔子。甚至还想办法,从敌占区和朝鲜走私狗皮和兔子皮。可谓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冬装所需的皮子凑齐了。

至于从陕甘宁交换来的,以及根据地内自产的,无法制作大衣的山羊皮,则改为制作冬季日式的翻毛棉鞋,也就是后世熟称的大头鞋。考虑到东北雪大,而脚对行军的重要性。所有的大头鞋一律采用日军驻黑河境内冬装大头鞋的样式,全部都是高腰的形势。

不过虽说羊肉吃的部队和根据地内的百姓,都到了提起羊肉反胃的地步。但是相比一旦受潮便变得死沉,而且在行军、作战之中,极为容易挂坏和破损而降低保暖性的中式厚棉袄来说。

这些羊皮短大衣不仅保暖性更好,而且相当的抗磨、轻便。同时白色的外表,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之中,也是一个很好的保护色。同时全羊皮构成的大领子,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立起来,用上边带着的纽扣扣住,保证脸部不被冻伤。

有这些与旧式扎线棉衣相比的优点,使得这种原本只是临时作为一种手段而采用的冬装,相当的受到部队的欢迎。至于小小的两样白色不耐脏,以及还有下摆在必要的时候,不能收进棉裤内两个缺点,倒也算不上什么了。

而且羊这种生长期短,耐粗饲料的牲畜,也适合部分代替东北本地并不生产,只能全部依赖外援和进口的棉花。再加上进口的棉花,还要纺织成棉布供应部队夏装和保证百姓日常所需,棉花始终供不应求的情况之下。

来源最容易,也是可提供数量最大,加工也简单的绵羊皮,也就成了抗联制作冬装的一种重要原材料。毕竟这种苏军样式的短大衣,不是高档的皮夹克,用不到进行精细加工。只要完成粗加工,甚至一些小的裁缝铺也能够制作。

只不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杨震以保守军事秘密为由,坚决拒绝后勤部发动根据地内所有的群众为部队制作冬装。坚持以刚刚完成扩建还不到两个月,连扩建后需要新召的工人还没有找齐的军区被服一厂和二厂进行。

尽管这两个被服厂刚刚完成了扩建,生产能力比原来翻了两番,但所需的工人却是与所需的数量相比,还相差悬殊。再加上还要生产棉裤、冬季军帽和军鞋的情况之下,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要完成几十万件羊皮短大衣,却也是相当困难的。

羊皮短大衣虽说是短大衣,但是那是分跟什么样的大衣相比。与原来抗联制式到膝盖以下的棉大衣相比,自然算是短的。但是与棉袄相比,这种在杨震的要求之下,加长到膝盖上的大衣,却也着实不能算短。

而且羊皮并不是剥下来就能使用,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深加工。虽说不像制作高档皮装那样费事,但工序一样很多。单靠抗联的两个人都没有招齐的被服厂,自身是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完成这么大一批冬装准备的。

但是在杨震的坚决要求之下,后勤部长张镇华却是无可奈何。他怎么也搞不明白,一个简单的为部队发放冬装的问题,怎么搞出什么经济战方面还有战略伪装的问题?在张镇华看来,这都是那挨着哪儿啊。

尽管不理解,但是对于杨震的理解也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的命令。无奈的张镇华只能将部队的家属,动员起来一部分到被服厂工作,不分昼夜的几乎忙了一个月,才总算将打将的将所需冬装赶制完成,保证了部队在上冻之前的及时发放,没有耽误什么事情。

但尽管这样,在全力保证冬装制作的前提之下,棉鞋和棉手套的制作也没有能在下发之前全部完成。好在缴获的日军制式冬季棉鞋,还有一定的库存。将这批棉鞋调拨给航空兵地勤,后方高射炮部队等非一线战斗人员,才勉强满足了需要。而棉手套,则机关等非一线战斗部队,则晚了半个月才发放。

不管怎么说,在第二批订购的物资未能按时抵达的情况之下,抗联在上冻之前总算将今年的冬装全部按时下发。虽说后续引发一些或是好的,或是不好的事情,但总算解决了关键的问题。至少没有让部队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在这冰天雪地的北满挨冻。

而在整个东北抗联作战之中,一件苏式的短羊皮翻毛光面大衣,加上一件作为二层保暖使用的毛衣或是薄棉袄、一条厚棉裤以及一个兔子皮或是狗皮制作的棉帽子,外加一双日式高筒大头鞋和三指山羊皮手闷子。

这种极受欢迎的冬装搭配,几乎成为了抗联在整个战争期间,冬季的时候制式的冬装样式。这种新式搭配的冬装,抗联则一直穿到新中国成立,棉花危急得到彻底的解决之后,才从部队之中撤装,该为两件套式新式的冬季作训服。

在四三年底,抗联部分部队入关之后。华北的日伪军一见到这身装束,甚至不用刻意侦察,就知道被他们称之为东北虎的抗联来了。这件事情,倒是当时只是作为一种应急办法的杨震没有预想到的。

至于苏联人索要白俄一事,开始倒是没有杨震与李延平想象的那么复杂。不想在这件事情上得罪那有事那到的美国人,以及引起在部分根据地工作的白俄人陷入混乱的杨震,最后给苏联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抗联将苏联需要的白俄,以苏联领事馆召开战争情况通报会,以及苏联方面统计一下在哈侨胞数量,为不想回国的通报提供去美国通行证等一些对这些白俄诱惑力很大的乱七八糟名义,连同家属全部集中到哈尔滨以北的一个原日军军营。

至于后续的问题,则由苏联人自己解决。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突发和意外情况,杨震在经过请示中央之后,同意苏联人调集其远东军区内务部一个团,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暂时驻扎在哈尔滨。只是杨震没有想到,这件事情居然也会出现了一些偏差。

等抗联将白俄集中起来之后,前来接收的苏联人,待白俄青壮年集中到足够数量之后。其配合行动的领事馆官员,便直接宣布他们报效祖国,补偿在沙俄时期欺压和背叛足够的罪孽的时候到了。

然后不管那些白俄同意与否,直接出动进驻哈尔滨的那个内务团,用机枪逼着所有的青壮年换上军装之后,直接在营区之内就地送上火车全部统统的拉回了国。也许人力损失越来越大的苏联人,真的是对这些兵员求知若渴。不仅仅三十岁以下的,甚至一些十六七岁的孩子,或是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也在苏联人强行拉兵的名单上。

实际上对北满渗透同样很深的苏联人,对这些白俄底子摸的很清楚。当集中到一定规模之后,都不用抗联统计数量以及移交名册。其熟悉的程度,甚至连办理移交的抗联干部,都远远的比不上。而且压根就没有经过挑选,直接将符合条件的给带走。

而其中那些哈尔滨白俄中有一定地位或是威望的人,则在领事馆的官员配合和指点之下,直接当着抗联交接人的面,也不管别人感受如何,直接拷上手铐丢进一辆从国内带来的焊上铁栏杆的大客车,派专人押送到机场使用飞机运回国。

不过也许是真的急需补充兵员,也许是认为妇女、老人、孩子对他们已经没有威胁。前来接收这批白俄的远东军区内务部,只是带走了青壮年男子,以及部分特别提出名单上的人之外,老人、妇女和孩子他们则全丢了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