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二百六十七章 合适的秘书人选

确定了这个人的身份之后,杨震笑了笑道:“我们这里没有什么长官,更什么抱歉不抱歉的。∈↗UU小说,uu234大家都出门在外,有个困难什么的,互相帮助也是应该的。你们也不要称呼我为长官,在抗联里面没有这个职务。”

“我这个人姓杨,你可以叫我杨同志,或是叫我老杨也行。反正看起来,我比你们小两口要大上几岁。实在不愿意,叫我杨大哥也行。就是别在叫我长官,这里没有什么长官不长官的。”

“不过你这个通辽的教师,怎么会被哈尔滨的报社看中?看起来你肯定在这份报纸上发表过不少的文章,说说看,你都写了些什么文章,那天让我拜读一下怎么样?我这个人虽说是军人,可也喜欢和文人打交道。”

对于杨震的调侃,这个年轻的男人脸色微微有些涨红,甚至有些不好意思的道:“我没有在哈尔滨的报纸上发表过文章,就是在通辽解放后,在新出版发行的《通辽日报》上,写过几块豆腐大的文章。”

“没有想到我那几块豆腐大的文章,被当时的通辽军管会宣传部长看到了,被借调到军管会宣传部搞了一阵子文字工作。就是写一些东西,或是一些宣传文稿一类的,临时也客串一下日文和英文翻译。”

“这次那位宣传部长调往哈尔滨,担任咱们东北人民政府《解放日报》副总编,就点名把我调了过去。我这个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不去用所学的知识授业解惑、教书育人,却跑去当一个报社的编辑。这多少是有些不务正业了,让长官见笑了。”

对于这个人的自嘲,杨震摆了摆手道:“我再说一次,这里没有什么长官。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什么三六九等的。你要是再叫我长官,我可就真的生气了。你还是叫我老杨吧,这样听着也顺耳一些。”

“你可不要小看文字工作,这可是一块重要的阵地。老百姓知道外面的消息,对政府工作的了解,可都要依靠报纸。小小的一张报纸,看起来不起眼,可是手中却掌握着舆论的导向,要我说这权利可比天还大。”

“当一个好的编辑,可比当好一个老师要难的多。笔杆子也是一种战斗的武器,用好了可不比枪杆子杀伤力小多少。你这次调到报社工作,可不是不务正业,而是要迎接更重要的挑战。”

听到这个年轻人居然会英文,杨震的兴趣更浓了。随口用英语和这个人对了一会话,发现这个人英语不仅很流利,而且还是地道的英国英语。以他们的年龄,在东北能讲这么流利的英语,可算是相当的难得。

在九一八事变,日本人进占东北之后,为了进行奴化教育,将整个东北的教育大纲和教学体制,都做了彻底的更改。原来所有学校的外语授课,除了外语之外一律取消。甚至到了四一年,就连中国话都改为满语,而将日文定位国语。

虽说在抗联的解放区,彻底废除了这种教育模式。改为采取全新的教育大纲,以及全新的教育方法。伪满原来的国中,也就是根据地内的初中,改为英语和俄语作为主要外语教学。但时间毕竟还短,效果还很不明显。

在这种情况之下,能有一个英语说的这么流利的人,不能说不相当的难得。在谈话中杨震才知道,这个男人家附近原来有一家白俄。这家白俄在到吉林定居的时候,得到过他们家的帮助。

那家白俄在苏联的时候,曾经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贵族,会讲多种语言。为了感谢他们家的帮助,便义务教他学了英语和法语还有俄语。他自幼开始学习外语,一直到这个白俄妇女病逝才中断学习。

除了在伪满学校必须学习的日语之外,这个男人居然还掌握了三门外语。而且自幼便学习的他,这些外语基本上等同于母语。只是在伪满时期,他的外语能力没有地方发挥,所以只能在家教教妻子和孩子。

听到这个男人居然懂得三门外语,杨震微微点了点头,记住了这个男人的名字。让这个人去做一个报社的编辑,有些太过于屈才了。自婚后袁芷若不在担任自己秘书后,杨震身边一直未能挑选到合适的秘书。

政治部给挑选的秘书,笔杆子倒是不错,可是外文根底太差。除了日语之外,其他的什么都不会。很多需要翻译的文件,还得把袁芷若调回来。如果这个人能通过社会部的考核,倒是自己一个秘书的合适人选。

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因为此次旅程而改变的这个男人。在杨震的有意识引导之下,解除了戒备侃侃而谈。杨震也有意识的与他谈一些,解放后通辽的社会变化,听听普通的老百姓,对抗联工作的意见。

当医生抱着已经诊治完毕的孩子过来,告诉这对夫妻孩子,只是扁桃腺有些发炎并无大碍,已经用过药后。这千恩万谢的夫妻,想要返回自己的车厢时候,却被谈性未尽的杨震一把拽住。

杨震直接告诉自己的警卫员,去把他们的行李取来,让他们就在自己车厢里面休息。杨震的借口很好找,孩子虽说没有什么大问题、烧也退了,但毕竟还在病中。他的妻子又怀孕,在前边混杂的车厢里面不见得休息好。

看着身边有些疲惫的妻子,还有烧退了之后,也在妻子怀中沉沉睡去的孩子。已经知道眼前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人,身份不一般的这个男人,犹豫了好大一会,才在杨震劝说之下留了下来。

杨震让人安排他妻子和孩子去休息后,拽着这个人又开始谈了起来。这一探就是天南海北,从通辽解放后的变化,老百姓对抗联各种政策的评价。一直聊到中日关系历史变化,以及山川地理,几乎是无所不谈。

经过深谈,杨震发现这个人视野很开阔。虽说是教师出身,但是没有一般教师身上具备的书生气,对各种问题和事情看待的很全面。每一件事情上,都能讲出自己的看法。对于抗联的工作,他绝大部分还是认同的。

唯二有些不同意见的,一个是东北根据地眼下正在进行的土改政策,一个就是认为对人员使用控制的太紧了,造成了人员流动上的死板。而抗联目前执行的所有政策之中,他认为最不妥的就是,国高毕业生在升学的时候,经常是成建制的调往某一个学院,根本就不允许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就算其父母反对,也没有任何的用处。只要体检合格,强制升学已经成了普遍的做法。所有的国高毕业生,都是如此的处理。

就像去年通辽国高的毕业生,一个都没有往其他各个学校分配。除了部分政审和体检过关的,被部队院校挑走后。其余的所有学生,全部以毕业成绩为分水岭,在分数线以上的全部,都成建制调往交通学院学习路桥工程、机车设计制造。这个成绩以下的则去铁路技术学校,学习火车的维修和制造。

开鲁女子国高的那些女学生,也是同样如此待遇。以毕业考试分数线为分割线,成绩最好的全部调往牡丹江医学院学习,中等的学生全部调往财经学院和外语学院学习。剩下三分之一成绩略差学生,全部调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护士学校,以及通辽初级师范学校学习。

他的父母在吉林也都是原来伪满国高的教师,也面临这种情况。去年的毕业生,也都是整体连锅端,分配到指定学校学习。除了政审合格的,并且在学习成绩上特别优秀的,全部调往部队理工大学学习之外。

其余学习中等或是没有通过体检和政审的学生,则统统分配给其他各个工科专业学院。剩余的三分之一成绩最差的学生,则全部调往化学和冶金工业技术学校,一类的两年制的专科学校。

与他妻子所在的通辽高中,分数线以下的学生全部调往铁路技术学校不同。他父母所在高中的这类学生,男生全部成建制的调往佳木斯冶金工业技术学校,女生则全部分到吉林会计学校和吉林市卫生学校学习护士。

整个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升学,主要是以理工科为主。哪怕是女生,也是以这些方面为主,最多再加上医护、财会、外语一些适合女生学习的专业。文科的专业过少不说,每年招生的数量也不多。

就那么寥寥的几个专业,人数上还卡的极死,主要集中在法律、中文等专业。而且除了那些身体实在不好,不适合学习理工专业的人之外,基本上是不招男学生。有限的中文专业,更是基本上清一色的娘子军。

不仅原来的国高,现在的普通高中如此待遇。就连初中阶段毕业生,也是这么一个待遇。以毕业考试成绩一考定终身,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升入高中继续学习。剩下的一半除了成绩太差的之外,则统统去各种工业技术学校。女生学习护士、会计、外语,男生则学习机械、电气、焊接。

作为教师出身的他,对于这种几乎是一考,就决定后半辈子是造火车,还是修火车命运的事情,很是不以为然。虽说现在的《教育法》也明确规定,有高中毕业文凭的技术学校学生。在毕业考试时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可以转入本专业的专业学院学习三年,转为本科学历。护士专业在通过考试后,可以转入医学院学习医生专业。

但是在他看来,即便有这样的规定,可对于一些平时很用功,却在考场上因为临场发挥失误,没有取得好一些成绩的学生很不公平。毕业成绩低了一些,可连重考的机会都不给,就这么一考定终身、一刀切,这就有些太过于不人道了。对于这些学生,还是应该给与重新选择机会的。

而且他认为这种连锅端的分配学校学习的方式,也限制了学生特长的发挥。你让一个喜欢文学,在这方面也有天赋的学生,去学习设计和制造火车、轮船、飞机,再不就学习采矿一类的工科,这多少是有些过于走极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