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月老志 > 第1072章 斗琴

月老志 第1072章 斗琴

作者:风斯在下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2-09-26 12:53:13 来源:笔趣阁

世间万类禀承阴阳两气而生,多少都会有些偏向,孔子特标举一中庸境界,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实际很少有人能做到。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礼记说‘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是《诗经》的教化作用。《诗经》是经由孔子编定过的,是以具备了一定的教化作用。后世的诗词未经编选,也不甚符合温柔敦厚的旨意,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都是横绝千古的大作手,然而他们的诗极具感发力,却不一定有教化力。屈原忠贞不改,自沉于汩罗,杜甫诗沉郁顿挫,最具儒者情怀,在文学上影响至深且远,但却不尽合乎中道,不合中道,便难免有流弊。

据说《乐经》是诗经的配乐,并未单独成书。孔子说乐以发和,乐和诗的精神是谐和统一的。一般来说,诗意温柔缠绵,配乐也必宛转悠扬,诗意激昂慷慨,配乐也当雄健有力。诗中的乐府和词中的词牌,本来都函括了作品旨意,后来曲谱丢失,诗人词家任意为之,同一乐府旧题,内容则毫不相干。同一词牌,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风格。

诗词只有感发力,在文学上不失为好作品,但却失去了教化作用。中夏诗学可谓是源远流长,绵亘四五千年,代有作手,但是唐诗宋词之后,在市井中实际已失其地位,逐渐被话本小说和戏曲取代,只成为士大夫酬答唱和的工具。

明代前后七子虽昌言诗必盛唐,清朝也出现词学复兴,在世俗中的影响力却甚为薄弱。远不能和唐诗宋词相比。

白话全盛之后,文言和诗词几乎都寿终正寝。顾名思义,文言就是文章语言,白话就是明白如话,相传文言是孔子所作,‘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个‘远’并非单指流传后世,更是指广阔地域而言的。

中夏自秦汉一统之后,书同文,行同伦,然而却未能做到言同语,一是疆域广大,二是地形复杂,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土语。

近世学者提倡言文一致,又说‘我手写我口’,实际是绝无可能的。古代虽有官话,大概范围不会太大,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鬓毛已衰尚且乡音未改’,而且很多方言土语是约定俗成,和文言发音差异颇大,甚至无法判定有无其字,又何笔之于书。虽然有一些作家尝试用方言写作,这在通俗小说中并不鲜见,《水浒传》、《醒世姻缘传》都颇具方言特点,然而也只是带一点方言特色而已,方言在人物描写上虽有一些优势,却非异域之人所能共喻,反而增加阅读的难度,使作者受众狭小,《海上花列传》便是一例。

况且中夏的方言土语极多,揆其大端,不下十数种,小的差异更难计算。将一种方言定为范式,同样会造成勾通的困难。所以言文一致,我手写我口之类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当然为了统一语言起见,各国都会将一种流通最广的语言定为官话。所谓言文一致,只是用这种官话写作而已。

所谓白话并不是指的方言土语,而是明白如话罢了。大约诸夏有了共同的文字之后,渐渐便产生了文言。这种文言剔除了方言土语,每个字的形、音、义都有比较稳定的范式。讲求这些范式的学问就叫做小学,分而言之,则为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

大体说来,文言又有两种文体,一为散文,一为骈文,散文长于议论,骈文注重修饰,到了齐梁之际,骈文风行一时,争奇斗艳,内容空洞,直到中唐时代,才有韩愈、柳宗元出来提倡古文,宋朝又有欧阳修、苏轼等人踵继之,遂使古文复盛。

其实不管诗词还是文章,不同的作家总有不同的风格面貌,这跟作者的性格和志趣有关。诗词文章只有好或不好,没有死活、新旧之类的分别。

近世启蒙思想家提倡白话,这是大势所趋,但是挖空心思抨击古代文学诗词,斥之为旧文学、死文学、贵族文学,这就未免危言耸听,不尽不实了。

其实中夏的文学丰富多样,作者会根据自己的志趣和体裁选择语言和风格,白居易要让七十老妪听得懂,风格自然要通俗一些,韩愈、章太炎学问博大,不避奇字、险字,这也无可非议。

‘曲高则和必寡’,市井的话本、小说、戏曲要算最为通俗的,柳永的词有凡有井水处皆有歌者的声誉,他的词在宋词中要算颇为风俗的。

然而白居易的诗,柳永的词也未必人人都能读懂,这跟一个时代的智识程度有关。为了启蒙的需要,文人学者自然有必要创作一些通俗普及性的作品,然而一味迎合受众只能济一时之急,必不是长久之计,反而会削弱作品的价值。

民间向来有很多艺术形式,随着时间会自然沙汰,原因是多种多样,缺乏受众往往是一重要原因。文艺作品虽不一定有教化作用,很多艺人为了生计,会有不同程度的迎合受众。但是文艺作品自古就是普及智识的重要手段,中夏的戏曲、小说颇有劝戒的功用,宣扬因果报应、惩恶扬善的观念,往往以喜剧收场。有些学者认为喜剧缺乏感染力,不如悲剧震撼人心,这种问题涉及风俗和心理,也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

今时的白话便是以通俗小说为范式,和口语即方言土语还有相当的差距。将方言土语写成文章虽然行不通,今人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官话来消灭方言,此举甚属无谓,方言鲜活的表达能力是官话不具备的。

有些文言中弃置不用的字反而在方言中流行,只是世人并不察觉罢了,这也可见文字语言并没有新旧之分,不过是一种使用习惯罢了。

当初白话诗和白话文势挟风雷,一举夺得文言诗词的正统地位,今时白话文已大得成功,白话诗却日渐尴尬,这也是时势使然。

白话在智识普及上却有优势,虽然做不到方言土语那样,到底推行了官话。诗却不然,诗三百和乐府虽说多出于劳人思妇之手,却经过文人润色才得以流传。自从屈原作《离骚》之后,诗人成为极高的声誉,素来受文人的尊崇,经过唐诗宋词的高峰,更和小说、戏曲分道而驰,一则传播于市井之间,一则成为文人的精诣,易学而难工,本不易为。

白话诗剽窃西洋诗的皮毛,不但和古诗词关联甚少,也未能继承西洋诗的范式,本来就是一个怪胎。而且诗词的主要功用是传情达意,古人称,‘唐诗主情,宋诗主理’,虽然是笼统之谈,唐诗注意言志抒情,宋诗喜欢说理,也确有此种倾向。人类总是情感先发达,之后才是理智。

但是理智之人便少些趣味,宋诗虽是唐诗之发展,在这方面确实大为不如。白话讲究的是明白如话,这在说理议论上有其长处,在感情传递上就没什么优势了。

文学语言作为一种艺术,往往有独特的美学特征,是以不管是西洋诗的转译,还是古诗词的转译,都会破坏诗词中的情感和美感。

所以一涉及到这两方面,转译便会出现很大困难。前贤曾说,最好的翻译应该是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来创作。

其实一些理性发达的作品,像小说和论著,只要意思转译准确,还影响不大,诗词、戏曲之类的韵文,在传情达意上就非常困难了。一种语言的词汇合辙押韵,转译成另一种语言必不能恰好也合辙押韵,除非在揣摩原著的基础上自为创作,否则必然是邯郸学步,不忍卒读。

白话文和白话诗一成功一失败,皆有其深刻的根源,并非人力所能成就。

仙界道术昌明,讲究还政于民,君主时代还要择选保傅严格教导储君,政由民出,自然也需要一番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的关键是理智的发展,孟子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规矩绳墨就是道德律法,‘巧’则是理性思考,这当然很难。

理性思考就需要知道为什么,而不单是如何做。所以绝不能一味的迎合受众,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流于迷信。

…………

诗词、文章、音乐之所能夺人心魄,感人至深,便是因为其中皆暗含神理,非常人所能窥测。

有弦之琴能用琴弦弹奏出美妙乐章,无弦之琴就只有牵合风云变化,来引动自然之威。

御东极和孟姜急速在琴木上拨弄,琴木上灵光浮动,焕发出强大的威能。

孟姜的古琴虽不及扶桑琴,她是雷神之女,修为不凡,就算不用琴音调转,亦有引动天地之威的本事。

御东极眉头深皱,他也是骑虎难下,和孟姜虽只用琴音试探,‘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孟姜是雷泽之人,已是无可怀疑。

雷泽是雷神的居处,外人难觅路径。但雷神是四象八神之一,威名赫赫,御东极也不想招惹雷泽之人。单是一个孟姜,放她出洞也无不可。

但孟姜玉手虚拨,古琴上灵光升腾,挟着一股肃杀之气。高手相争容不得心慈手软,御东极不敢松懈,只得催动灵力,奋力抵御。

他二人都是炎方少有的大高手,手上的古琴又是法宝,扶桑琴尤其厉害,炙热的炎气催带出来,众人顿觉得头晕目眩,摇摇欲坠。

桀骏和乌晋被御三郎背后偷袭,受伤颇重,幸好他们皆有不俗修为,不至于一击毙命。

“大哥,你怎么样?”

阿缟趁机抢上前去,帮桀骏擦去唇角血迹,招呼鬼卒上前搀住,“你们快带我大哥出洞。”

“这个御三郎真不地道,老子非把他脑袋拧下来不可。”

桀骏咳了两声,犹自愤愤不平,他也是太过掉以轻心,信了御三郎言语,不但被生擒活捉,也差点命丧他手。

“好了,先逃出去再说。你们先走,我来断后。”

阿缟紧盯着御三郎,提防他出手拦截,催促桀骏快点离开。

“不行,咱们一起走。”

桀骏也知眼下处境危险,好不容易见到阿缟,自不愿独自逃走。

“好了,你要是不走,我可走了,不管你了。”

阿缟和桀骏感情不错,桀骏唤上乌晋前来救人,阿缟也颇为感动。

“别,我走就是了。那你小心一点。”

桀骏喟然一叹,心知他现在的状态帮不上忙,反而会拖累阿缟。孟姜和御东极斗得旗鼓相当,是个不错的帮手。阿缟对付御三郎也并非没有机会。

“快走。”

御三郎发觉桀骏想要溜走,提着朴刀赶了过来。阿缟展动身法,横身一拦,“想动他们,先过了我这一关。”

“公主,我怎么舍得害你呢?只要你肯留在三声洞,我就放过你大哥,怎样?”

御三郎贼心不死,阿缟越是不假辞色,他反而越是念念不忘。

“呸,痴心妄想。”

阿缟的‘长春气’亦有相当境界,满头乌发婆娑飞舞,收发由心,堪比神兵利器。

这时,孟姜将古琴平放身前,手指勾挑捻抹势如行云流水,说不出的潇洒随意。掌心灵光飘转,似乎有一股无形吸力,使得古琴虚悬半空。

浑个洞府忽然传来一阵轰隆响震,头顶的钟乳簌簌掉落,打得众妖兵大呼小叫,抱头鼠窜。

御东极抬眼望了孟姜一眼,眼底闪过一丝冷芒,这样斗下去三声洞只怕要成为一片废墟。他一直有所保留,一是顾忌孟姜的身份,二来是不想毁了苦心经营的三声洞。

孟姜却无此顾虑,她低眉垂首,眼眸蒙上一层迷离的水雾,似乎在用心抚奏,又好像眼中什么都没有,心神进入到忘我的境界。

孟绮缃曾言孟姜已经进窥太上忘情的境界,看来所言不虚,她不但琴技高妙,难得的是古井不波,心无杂念,尽管弹奏的只是一张普通的古琴,威力竟似不在扶桑琴之下。

御东极修为虽高,音声之道却远不如孟姜造诣精深,他指下凝滞,不知是否要痛下决心,抛开一切顾虑,先击败孟姜再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