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月老志 > 第620章 才德

月老志 第620章 才德

作者:风斯在下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5-03-31 03:39:05 来源:笔趣阁

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只要是道德的,都应该坚定不移的去做,并且要做到极处。

尾生的‘信’可谓是做到了极处,但却没有做到好处,人类之所以尊崇道德,是因为道德让人与人之间诚信友善,精神安适,道德并非人类的本能,而是一种行为操守。

因为恪守道德而牺牲性命并不奇怪,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而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孔孟将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因为仁、义不单是一己的道德,更是社会的公理,牺牲掉自己的性命,可以使公平正义得到伸张,将有更多的人受益。

太史公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取义成仁的死因为有价值,这种道德才能够成立。

俗话说,‘死得其所’。文文山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道德重于性命,但道德的死必须有超乎一己性命之外的价值,否则就是轻于鸿毛,不能成为模范。

春秋鲁国有一位伯姬,一天晚上宫中大火,她坚持傅母不至,夜不下堂的道德,结果被烧死了。

鲁国是保存周礼最完备的国家,但它好像没有考虑到夜间大火的时候怎么办,结果这位认死理的老太太就成了礼教的殉葬品。

但就算写明了应急措施,万一不是起火,还是大水,伯姬仍然难逃一死。礼法是死的,人是活的,礼法只能规定一般情况,无法一一注明特殊情况。遇到意外事故就需要每个人自己来权衡轻重。

古人注重私德,近人常说公德。有些人把道德认作一己的修养,这就走上了极端道德和绝对道德的路子。

尾生、伯姬都是个人道德很高的人,但似乎只知道讲道德,不知道为什么要讲道德。道德并不单是自己的事,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忠、孝、节、义都是源于对他人的责任,君臣为忠,父子为孝,夫妇为节,朋友为义,由于道德是双方的事,所以应该恰到好处,否则一方越讲道德,另一方就会变得没有道德。

关龙逢、比干、岳飞都是著名的忠臣,夏桀、商纣、宋高宗就成了昏暴之君,子贡说,‘商纣的罪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他名声坏了,许多恶事都要加到他的头上。’

大舜、申生都是孝子,瞽叟、晋献公就难以逃脱不慈的责难。中夏素重孝道,元人编了一个二十四孝,有教科书的性质。记载许多尝粪便、埋儿子的不情之事,如果要编写二十四慈的话,这些故事恐怕就不太合适了。

尾生、伯姬只知道自己要守信、守义,却不知从对面设想,尾生相约的女子,还有伯姬等待的傅母岂不是要内疚终生吗?

子贡做了好事,不要酬劳,孔子批评他说,你这样做,以后就没人愿意做好事了。道德并不单纯是个人的事,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适当的行为方式,一个人处理的好,就会有模范的作用,别人就会仿效他。这就是道德教化的意义。

子路问孔子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思就是要让人人都喜欢他、信赖他。

这句话乍一听有些不可思议,一般来说,人是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尊敬喜欢的,无道德、假道德的人固然不能让人喜欢,尾生、伯姬这样只注重个人道德,也有些不近人情。

古人将尾生、伯姬立为道德典范,实质这两人都是顽固不化的人,并无效仿的价值。后世功名之士指为无用,甚至将德和才当作相互妨害的东西,中夏讲了几千年的道德,却不知道道德也需要用中庸来调节,道学家讲究极端道德,要‘存天理,灭人欲’。礼教吃人的说法,也不能说全无依据。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从反面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孔孟都是儒家无可争议的圣人,而都不赞同极端道德、绝对道德,尾生的信、伯姬的义想必不会得到两人的赞赏。

西学东渐以来,时人纷纷逢迎新道德,将旧有的道德呼为旧道德,尽在扫除之列。忠、孝、节、义都根本摇动,实际却没有逃出道德全好的观念。道德哪有什么新、旧之分,只是理学盛行以后,大讲极端道德、绝对道德,结果反而成了不近人情的坏道德。

道德是为了养人,不是为了害人,更别说吃人,朱子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挑出来,和论语,孟子列为四书,真是极有见地。可惜中庸很难把握,孔子都说,‘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再加上佛、道两家消极避世,儒家有为竟然落入顽固保守的境地。

中庸之难以把握就是因为它需要一些情商,并不是单纯恪守一些清规戒律,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孔子便不会这么说,孔子说,‘无可无不可’,但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就需要将人际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

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那是将道德仁义放在生命之上了,尾生、伯姬都为信守道德丢了性命,然而却不值得效仿。

孟子说,金比羽毛重,难道是拿一个金钩和一车羽毛相比得出的结论吗?

‘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道德重于性命,但也不是让人为了道德白白去死,理学家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苏武陷于匈奴,北海牧羊十八年,餐雪食毡,不变操守,用这话来衡量,那是不错的。专拿这话去责难一些柔弱妇女,可就有些不近人情了。

所以说,德和才,道德和才能实在不是此消彼长、相互妨害的两种事物。有德必有才,有才必有德,不过德、才都有大小、好坏的分别。(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