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月老志 > 第231章 道途

月老志 第231章 道途

作者:风斯在下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2-09-26 12:53:13 来源:笔趣阁

竹林里搭着几间竹楼,月华如练,分外幽谧。这本是门中前辈遗留下来的,云轻素性喜幽独,正好因利乘便了。

修道之人多慕求长生,但这长生终究还有个尽极。有道是,‘上寿百二十,七十古来稀’,修炼到天人境可以延长一倍寿元,修为越高寿元增长各有差等。仙家若想长生久视,比之凡人的努力修持更半点少不得呢。

竹楼的门是虚掩着的,楼中也甚是清简,没什么特异的陈设。谭凝紫搀着明钦到一张短榻上坐定,忧心忡忡的道:“你先歇息一下,我找找看师叔在不在这里。”

云轻素神通不俗,几人在山顶缠斗多时,不该无所察觉才对,谭凝紫早疑心她没在竹楼,或者正修炼什么奇功秘技分身乏术也未可知。

明钦盘坐起来调整内息,哪知奇经八脉好比干涸的水道,稍一牵引便觉得**生疼,气海中空空如也,灵力早不知散往何处。他心头暗暗惊诧,不觉生出一身冷汗。

“这熔金手竟然如此妖异,莫非已经将我的经脉破坏掉了不成?”

…………

其实武、道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从道法中推衍出来的。或者说,三界的一切法术追溯起来都是盘古神王开基,太元圣母造设的。

武术中最负盛名的内家拳形意、太极、八卦都和道家大有关系或者径由道士所传,这‘内家’指的便是道家内养之术。武人修炼三重境界,明劲、暗劲、化劲,对应的便是道家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

三界最近的一次大战要算‘三世之戈’,从唐尧、虞舜到夏禹和神庭以及龙、妖两族对抗数十年,三界万族全都元气大伤。其后玉帝重开天庭,从封神之战中收拢了许多截教门徒,天庭才稍稍有个样子。秦汉之际修炼成仙大多都是师徒传授,或者是仙家的后代子孙。凡人虽然希求仙道,但仙家对凡人却一向诸多避讳,连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帝王都不肯接引,何况是寻常百姓呢?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炼金丹或者求接引都得备足黄金,所以他虽然怀携仙方,因为家贫才一直金丹难就。无怪凡人纷纷归于佛教,而一些谋财害命、另有用心的邪教也常能大行其道,因为这些教派门槛很低,‘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单诵佛号便能往生极乐,百姓当然乐于顺从了。

数千年来仙界已是人满为患,凡间武人修至化劲的虽属凤毛麟角,但我神州广大,英才辈出,总数也必是十分可观的,可惜没有仙家接引,最后也只能老死江湖之间。

仙界修道讲究是什么呢?一是五道、二是资历、三是灵宝。自古有竞争就要讲手段,论手段就得求利器,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件上等的灵宝对修士的加成是相当可观的。

像道祖太上老君,因在丹房里被孙悟空推了一跤,很多人疑心的他的修为不够高,这都是不明白三界的大势。单论道法的话,太上老君在四大天尊、八大主神中不是最差,但也肯定强不过皇天鸿钧和天皇帝俊这些人。

而道家偏偏讲的就是柔弱善下,以弱为强,可谓是一矫四灵往古以来以力为威的风气,老君曾经九度转轮,代为帝王之师,所以他的道术又被称作帝王术,后世的法家、兵家都从中汲取甚多。

况且老君有两路法门是独步仙界,无人能出其右的,一个是炼丹、一个是炼宝,有这两样本事还需要赤膊上阵吗?

资历又叫作境界,也是修行中最重要的一环。武者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者也须书读百遍,博通五经。人非生而知之者,想要有所成就,这些功夫都是轻忽不得的。修行到一定程度接受天师的考核,获取一些天人、真人或者尚食师、尚行师的道箓,才能在仙界找一份职业,安身立命。

大约在清平的时代,除非上位者贤明有为,很少有什么破格选优的机会,一般都是论资排辈,循例升迁。当然卖官鬻爵的还不在此列。

至于五道又是修行途中最为要紧的,五道即:天、地、君、亲、师。盘古神王化生皇天、后土统御天地,太元圣母也传下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两个弟子,掌管道统。一个是天道,又叫阐教,一个是地道,又叫截教,神仙方术莫不由此而来。

两教势均力敌,多有扞格,到了殷商末年便酿成了一场大战。后来太清老子综合两教的得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教义。传了几个弟子,孔子,杨朱。后来演变成九流十家。

孔子致力于恢复周公的礼乐教化,极为推崇仁恕。仁,即是人人相亲。所以这个亲道,就是人道。孔子感于大道之难行,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为深切著明,于是删订鲁国的史书,作了一部《春秋》。《春秋》暗含着一种褒善黜恶的价值观,称作义法。

后来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特别提倡义,申明义利之辩,动则说,‘王何必说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因为孔子是第一个将保存在王官中的学问教授给平民学生的,后来学者纷纷效仿,就有了一个师道,师道讲的就是义法。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感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十家中的小说家,古人以为稗家野史不入九流的,后来忽然声光大振,便是因为里面颇讲义法的缘故。

至于君道是后来法家所宗,君道的好坏与百姓的生存关系特大,常常凌驾于亲、师之上而掩盖之,但五道的本质是各不相同的,亲道讲仁爱,师道讲义法,君道讲威、权,亲、师若能守道自存,则政治还能保持一个较好的局面,若是君道的威权无所顾忌,肆意摧折,那百姓的处境无疑是人间地狱了。

五道一变而为九流十家,再变而为三千大道,虽不如佛教宣扬的八万四千法门那般广衍,也尽够恢宏了。但是真能一通百通,超凡入圣的却是屈指可数了。流俗常见的不过是资历修行,天资颖异的已是难得,坚忍不拔的更是少见,道途之仅尔,实也是勉强不得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