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月老志 > 第619章 祭和咒

月老志 第619章 祭和咒

作者:风斯在下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2-09-26 12:53:13 来源:笔趣阁

白炙的光亮旋即黯淡下去,四面的虚空磷光浮动,明灭不定,只有一条弯曲的脊柱宛如拱桥一般,骨刺中间绑着两个乌发披拂的女郎,螓首低垂,显得有些憔悴。不消说就是羁押在此的尹疏桐和游昙花。

两女听到动静,不由抬起来头查看。

晏轻舞降落到上首的骨刺上,笑吟吟地道:“我最近琐事缠身,今天若非钦之提起,差点忘了你俩。两位在这里还习惯吧,要不要我放你们出去呀?”

游昙花让她的金绦灵蛇咬了一口,余毒未消,尹疏桐用精血喂养了一棵莺粟花树提升花树,若是得不到花树的给养,便会变得焦渴欲死。九头壶中环境恶劣也还罢了,两女修为精强,比起晏轻舞只强不弱,对五行八卦之力尚能抵受,但是体内的毒素却消减了她们的意志,简直是度日如年。

两女和晏轻舞接触不深,也知她诡计多端,绝不会轻易放她俩出去。

“你到底是什么人,九龙壶为何会在你手上?”

游昙花心知这回想活着出去比登天还难,她多年来一直查访九龙壶,做梦都想不到会在这种情景下得遇,疑心她和天禽上人有什么关联。

晏轻舞莫测高深的笑了笑,眨巴着眼眸道:“我为什么要告诉你?”

“你……”

游昙花恨得牙痒痒地,如果她有力气动手早就扑上来咬人了。

“尹谷主,你可有话说?”晏轻舞不再理她,将注意转到尹疏桐身上。

尹疏桐能将古长鸿赶出天禽苑,可见她不但修为高强,心智也非常人可及。

“晏姑娘,你我本没有深仇大恨,我潜入竹楼纯是为了寻回宝镜,还望你看在再思的面上,放我一马。”

晏轻舞笑道:“不错,往常咱们并没有什么难解的怨仇,但这回谷主在壶中吃了不少苦头,那可就难说了。”

“姑娘不必多心。”尹疏桐忙道:“这都是我技不如人,咎由自取,没什么好怨恨的。”

晏轻舞自不会轻易信了她,相比之下,游昙花咬牙切齿的倒没那么可怕,尹疏桐越是委曲求全,将来就越是危险。

“明公子,咱们相识一场,你就不能帮我求求情吗?”

尹疏桐用莺粟花树行功已久,已经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时间一长,轻则功力减退,重则有魂消魄散的危机。再者她活得逍遥自在,实在不愿在这种鬼地方呆下去。

她也是病急乱投医,算起来她跟明钦本没有什么交情,不过明钦落到她手中的时候,总算没有很吃苦头。一来尹疏桐有收为己用的心思,二来明钦的神游镜玄虚莫测,连她也奈何不得。

明钦轻哼道:“其实放了你也不是不可以。你若不找来送死,我和师姐犯不上和你为难。我们能抓你一次,就能抓你第二次,能放你,就能杀你。看在杨大小姐的面上,自然要留你一条性命。但你打伤了我师姐,想出去总得有点补偿吧。”

这话尹疏桐自然不能心服,可她‘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强笑道:“这是应该的,不知两位要多少补偿?”

晏轻舞伸手在她腰肢上摸了半晌,取出一个小巧精致的灵气袋,“咒语是什么?”

尹疏桐脸色微变,她的法宝、灵药都放在灵气袋中,对修道者来说可比仙钞有用多了。为了保险起见,灵气袋一般都会设几道咒语,由于灵气袋本身就是价值不菲的物事,如果不想杀鸡取卵,就需要使用咒语打开。

咒语一般都是无意义地,不相连缀的符号,这样在记忆上虽有一定的难度,好处是不容易被人窃取。法宝中用到咒语的地方很多,所以修行者往往会在不同的灵器中设置相同的咒语。

尹疏桐迟疑了一下,念出一串符号,耳听的啪嗒一响,灵气袋应声而开。

晏轻舞若要取出灵气袋中的东西,就算尹疏桐不肯道出咒语,也无济于事,最多就是毁掉这个革袋罢了。尹疏桐是个聪明人,干脆老老实实的交待了出来。

尹疏桐有一件厉害法宝,就是那面金丝罗网,晏轻舞翻看了半晌,找到一块四四方方的金丝手帕。

法宝的使用有祭和咒两种方法,祭是用神念驱动,咒是用咒语驱动,一般来说,祭要比咒品次高一些,意念的速度要比法咒来得迅捷,斗战之时千钧一发,有时候念咒的功夫说不定已经人头落地了。

祭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血祭,一种是认主,世间宝物,惟有德者居之。有一些法宝具有灵识,能自己寻找宿主,但也并不都是终身性质的,像凡间夫妻一样,中道仳离的也不少。

可见法宝认主完全是两情相悦的问题,如果哪一天宿主不符合法宝的道德要求了,法宝就会自行化去。‘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神物都讲究因缘聚散,丝毫勉强不得。

血祭就是精血喂养,世间有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许多法宝就需要吸食宿主的精血发挥作用。《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了一种鳖宝,是鳖精的元婴,将其缝到手臂中,能观察到地下的矿脉,这种鳖宝就需要吸食精血。如果是凡人的话,用不了几年就死了。

法宝自然以认主的为最上,但是可遇不可求。其次是血祭,虽然消耗精血,但就像千里马一样,威能强大。但千里马不常有,血祭的法宝也不太多见。

仙界比较常见的还是法咒驱动,祭和咒是从法宝驱动的方法来分的。从法宝灵力高低来说,又可以分为精、灵、血、气。

精宝、灵宝都是能够认主的,精宝都是妖魔神兽炼制的,本身就有很强的个性。器物成精的并不多,妖怪修炼成人还得数百年,器物多是得了些生人血气,想要具备灵识,修炼成精怪,不说绝对没有这种可能,也是极为少见的。杨戬的师傅道号玉鼎真人,倒是像器物成精的。

更多的情况则是用活物炼制,像五虎神铠、雷武瓮金椎、九龙壶都属于此类。高明的铸剑师为了炼成上好的兵器往往要割截毛发肢体,但这还只是灵宝、血宝的品次。

干将、莫邪之所以成为绝世神兵,就是夫妻两个跃入熔炉中,使宝剑具备了完整的精魂。

灵宝比起精宝差一些,差别就是精宝有完整的人格,灵宝比较依附于宿主。精宝有认主、有不认主,和宿主更像是师友的关系,合则来,不合则去。灵宝的认主多有终身性质,往往要在宿主死亡之后,才自行隐遁。

这都是由于宝物精灵的品格和灵智所决定的,一般来说,精宝人格完整,灵智较高,所以能择善而从,因缘聚散,‘张公两龙剑’指的就是干将、莫邪,这两把神兵虽不像五帝五道剑那般影响天下兴亡,却是独立特行的典范。

五帝五道剑就是所谓十大名剑,声誉之隆,几乎无可争议。五帝剑是黄帝轩辕剑,白帝泰阿剑,赤帝赤霄剑,青帝龙渊剑,黑帝湛卢剑,这五把剑之所以称为帝王之剑,是因为它们是夏禹、秦始皇、汉高祖、唐高祖、明太祖的佩剑,除了秦始皇外,都开创了一朝盛运。

五道剑分别是儒家纯一剑,道家清虚剑,墨家非攻剑,阳家贵生剑和法家隆威剑。

精宝完整的人格是由于器灵本身有深湛的修为,而修行是很看重灵智的事,灵智高,境界通常会高一些,反之,就差一些。六道中有三善道、三恶道,恶道生灵修证仙道的少,就是由于灵智低的缘故。

所以灵宝多是四灵中的妖怪灵兽炼制的,十三神兵大抵都属于这种性质。不过十三神兵在灵宝中还算上品,因为它们的器灵青龙、灵蛇、神龟、朱雀之类在四灵中算是灵智高的。

但也不是说法宝和宿主的离合聚散都是灵智的关系,灵智高易于仳离,灵智低反而能不离不弃,世间并没有这种道理。司马光说,德才兼备是圣贤,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才无德是庸人。

这就把德和才完全割裂开来,似乎成了此消彼长的关系。无怪后来道学家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论调。

这种观念其实是根本错误的,才有大、小的分别,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这种小聪明就是小才的意思,‘小有才适足以济其奸’,这是说无德的人有点小聪明更会肆无忌惮,危害更大。

换而言之,小才只是对无德的患害有影响,并不能决定德的有无,有才不见得没有德,无才怎么就有德了呢?

这都是把德和才人为对立起来,误认两者是相互妨害的关系。

大约在汉末的时候,曹操大张惟才是举的论调,而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这一辈名流,无过是些文章浮华之士,只能算一个小才。而荀彧、崔珪这等德才兼备的都遭了迫害,管宁、诸葛亮都隐遁不出。

曹操自知德行不足以服众,所谓赘阉遗丑,故意略过此节聊以遮羞罢了。

德也有大、小之分,古人说,‘不拘小节’,中夏素称冠带上国,礼仪之邦,自从周公制礼作乐之后,儒生就研究出许多繁文缛节,不拘小节指的就是不拘守这些礼仪程式,阮籍说,‘礼岂为我辈而设’,这句话岂不是不要礼,而是他心怀坦荡,不需要这些礼仪形式来约束,也是不拘小节的意思。

广义的礼是典章制度,狭义的礼是繁文缛节,大德为圣贤,小德为拘儒。‘金无足赤,人无全美’,国家用人,并不能专找一些道德模范,但也不能说惟才是举,予人一种不顾德行的印象。

汉朝用人素来注重才干,陈平、直不疑有盗嫂的恶名,直不疑自称没有兄长,可能只是一种诬枉。有人在刘邦跟前告陈平盗嫂、受金,刘邦找荐人魏无知和陈平询问了一番,陈平不算是德行无疵的人,后来平定诸吕也是他一手策划。

武帝求贤诏说,‘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但汉家察举孝廉,最重德行。

在人们的观念中,‘德’完全是好的东西,越多越好,‘才’则有好的成分,有坏的成分。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德和才的对立,古代常说,尾生之信,孝己之孝,这两人一个以信著称,一个以孝扬名,都有很高的道德。但却很受功名之士的鄙薄,以为这样的道德是做不成事业的。但也没有根本反对这种道德。

德就是道德,近世的人喜欢说新道德、旧道德,顾名思义,新道德是好的,旧道德是不好的,这还是没逃出‘道德全好’的传统观念,只是用一种时兴的道德替代旧有的道德罢了。

尾生有抱柱之信,传说他和女子约定,结果相期不至,洪水来了也不跑,抱着柱子淹死了。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写到诗里当然很真挚感人,但是这种道德可说毫无价值,完全是坏道德。

道德是一种很高的行为操守,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是之所以成为一种典范,必然有效仿的价值。道德有教化的作用,中夏喜欢讲道德教化,至少一种道德要有效仿的价值,才能够用来教化。

尾生之信虽然是道德的,但是没有效仿的价值,所以是一种坏道德。儒家以中庸为最高境界,中庸就需要随机应变,孟子说,‘子莫执中,这是接近中庸的,但不知道权变,还是一种固执’。

中庸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行事作风,不要光在心上寻,还要在事上寻,把第一件事都处理的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了。后世将中庸理解成一种保守的态度,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可见尾生的道德之所以坏,就是不知道权变。世间有很多坏道德,都是不知道权变。作为一个道德教化的国度,从古就有很多道德标准,忠、孝、节、义,但是这些道德都需要用中庸的态度,试着做得恰到好处。(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