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山沟皇帝 > 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陈立夫当县令

山沟皇帝 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陈立夫当县令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01:01 来源:笔趣阁

经过多年的开发后,如今的金陵城四大城区,基本上已经算是成型,只不过开发的有早有晚,以及定位不同,发展程度不太一样而已。

其老城区,是典型的行政区,包括皇宫、各大衙门的办公建筑,剩下的部分区域则是生活区,并且相当多的一部分达官贵人也是居住在此地。

此外,还有部分的达官贵人们,是生活居住在东城区的,东城区乃是最早开发的一个新城区,而从一开始此地就是作为商业办公区来发展的,其沿江的路段,汇集了大量的企业办公楼。

而围绕着这些办公楼,也是出现了一片高档的住宅区,这些住宅通常都是价格不菲。

西城区是典型的工业区,汇集了不少工厂,大量的工人居住的廉价住宅,但是西城区的规模并不大,因为里头的工程也不多,为了安全上的考虑,李轩一直都是没有把金陵城作为工业区的打算。

工厂多了,工人也会多,而工人多了,就是代表着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对于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王朝来说,在首都,距离皇宫不过十多公里的地方搞工业区,那是非常危险的事。

更不要说,这年头办工业的污染实在太严重了,各大工厂基本上没有什么环保的概念,使用的蒸汽机所排放出来的烟尘,又黑又浓,如今当涂工业区那边,因为是大唐帝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集中了钢铁,化工,机械等重工,以至于使用的蒸汽机颇多,空气里都是弥漫着煤炭的味道……

李轩可不想自己以后生活在一个天天都是被灰霾所笼罩,空气里都是散发着酸臭味的城市里,所以,他严禁在金陵城区搞什么工业,甚至整个承天府范围内,都是不搞重污染的工业。

所以,西城区名为工业区,但实际上工厂不多也不大,大多也还是那种轻工业、手工业,没有什么重工业。

而南城区,则是生活、商业为主,也是有部分的工厂,算得上是金陵城区里最为鱼龙混杂的区域里,富贵人家都是不喜欢在这里购置地产安家,所以生活在此地的民众多以平民百姓为主。

不过即便是鱼龙混杂,但是不代表着此地的治安就差了!

再怎么说,此地也是属于金陵城的范围内,正儿八经的天子脚下,治安那是没得说的,而且因为此地外来人口众多,人群复杂,为了避免出现麻烦,承天府巡警局,更是把此地的治安当做要务来抓,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宣平十五年的金陵城,由四大城区一起,构成了整个金陵城城区,为了方便管理,承天府衙门,把整个城区划分为四大区,也就会老城区、东城区、西城区、南城区,在各区分设衙门,而这些区衙门,级别还不低,区长的品级可是正五品,和地方上的知州同级别。

而他们的上级机构,则是江宁县衙门,大唐帝国的江宁县,乃是前明的江宁县和上元县合并而来,以为此地为首都所在,该县也不能用常理度之,该县的县令并不是单独的县令,而是由通常由承天府通判兼任。

大唐帝国里的各府通判,并不是专管粮运、诉讼、水利等事务的专职官员,而是作为知府的第二副手,所管理的事务没有固定,大体上要看知府对他的安排。

但是承天府的通判兼任江宁县的县令,这却是确定下来的。

承天府的通判,品级为从三品,这也就意味着,江宁县的县令也是从三品了,也只有这么高的品级,才能够镇得住江宁县的诸多牛鬼蛇神,毕竟此地乃是首都,官员遍地走,如果县令品级低了的话根本没让人把他放在眼里。

如今金陵城城区常住人口已经是突破了三十万人,这还不算那些临时流动人口以及郊区人口呢。

今时今日的金陵城,已经是有了大国首都的气象了!

不过说起城市发展,即便是金陵城这个大唐首都,还是无法和吴淞府上海相提并论的。

宣平十五年的上海,城区常住人口已经是突破了五十万人,比金陵城还多二十万!

没办法,上海的发展太迅速了,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上海是一天一个台阶,此地汇集了众多的资本,工厂也是全国最为密集的。

在这里,几乎各行各业的企业都能够找到,有钢铁、化工、机械、造船,也有纺织、玻璃、茶叶、瓷器、造纸、印刷等等,基本上但凡是在大唐帝国所有的产业,都能够在上海这里找得到。

工业之齐全,也是让此地拥有了巨大的聚焦效应,在此地开设工厂,能够就近找到销售渠道以及原料以及各种设备,甚至连金融服务等各种专门为了企业而提供的服务这里都有。

要在上海开公司,带着本钱来就行了,在这里开设任何行业的企业的各种设备,人才都是应有尽有。

如此也就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这里开公司建工厂,同时也是吸引了附近地区大量的民众,甚至是其其他省道的农民来到上海找工作。

如此城区一天比一天大,人口一天比一天多也是很正常的事。

只不过,上海发展的如此迅速,其经济上的重要性甚至比金陵城更加重要,也是对主政上海的官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今上海的县令是谁?

不是他人,正是我们的老熟人,一心想要匡扶圣君,打造宣平盛世的陈立夫!

陈立夫在宣平十年调任松江府担任同知,正四品。

三年一过,也就是去年的时候,上海县令任期满被调回京师去了,吏部选人接任上海县令的时候,干脆是直接选了陈立夫。

按照常理来说,寻常知府的同知都是从四品,而县令不过事实正六品,但是在松江府和上海县却是比较特殊。

松江府知府就是从三品了,陈立夫这个同知也是正四品,而上海县也是因为如此特殊,因此这个县令也是正四品。

因此在品级上,两者是相当的,但是还是那句话,上海县虽然是个县,但是其不是一个普通的县,其辖区里,汇集里全国最为庞大的资本以及工业力量。

能够在这样的地方主政一方,这对于陈立夫的仕途而言也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

有了这么一份资历后,后续调任到其他地方就会顺利得多。

陈立夫初任上海县令的时候,还是比较谨慎,基本上没有搞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之类的事,在诸多政策上还是延续了前任的政策。

但是一年后的今天,陈立夫却是打算着动一动了。

虽然说延续前任的政策继续这么下去,上海也能发展的很好,但是明眼人都是能够看的出来,这不是他的功劳,如此任职三年后,陈立夫几乎是不太可能获得太大的名望。

陈立夫在过去的一年里,也是苦思了诸多计划,用来打造属于他自己的政绩,不过却是发现不是那么的容易。

上海本来就是发展的很好,哪怕是陈立夫躺着什么都不干,上海的发展势头都不可能停下来。

此地的工业已经是全国第一,金融业等企业的发展,也是全国第一,就连是城区建设,水利交通乃至教育等等都是属于一等一的。

陈立夫想来想去,最后还是把目光瞄向了城区的北部方向,准确的说是吴淞江北部。

如今的上海城区可以说是已经是非常的庞大了,以上海县城为中心,其北部,也就是后世的外滩区域,乃是贸易区,县城的南部区就是第一工业区,再南边就是第二工业区了,至于除开沿江地带的西部内陆地区,因为交通不够便利,所以通常是作为生活区域的,并没有统一进行开发。

要想扩展城区,建立新的工业区域或者是办公商业区,要么是继续向南,要么是跨越苏州河向北,要么干脆是深入内陆。

深入内陆是不可取的,距离黄浦江太远的话,根本没有办法发展起来,向南的话,如今已经是向南很远了,继续向南的话有些头轻脚重的感觉。

其实黄浦江东岸的区域,也是一片极好的发展区域,陈立夫上任之初就是考虑过发展黄浦江东岸的。

他之前想着,干嘛要费尽心思朝着南边或者北边发展啊,这黄浦江的东岸就是一片荒芜之地啊,而且还是官田,官府喜欢怎么开发就怎么开发,根本就没有什么地主来碍手碍脚的。

早年上海建立商贸区和工业区的时候,官府可是大手笔,直接把城区周边的土地都给征收了,不仅仅是西岸,同样还包括东岸。

比如上海码头公司,就是拥有了黄浦江东岸大片的沿江地带。

但是想要把城区扩建到黄浦江东岸去,却是也有着极大的困难。

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交通了!

黄浦江说大不大,但是说小也不小,也有四百米的宽度呢,想要在这种宽阔,同时通航船只众多的江河上建造一座大桥,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