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大国文娱 > 第224章 中国制造

大国文娱 第224章 中国制造

作者:香港大亨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31 03:59:33 来源:笔趣阁

为期一个多月的走访,《十年规划》小组逐渐对于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工艺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对国内的到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简单的路线:1、生产和研发要相结合,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2、遵从摩尔定律的规律,每18个升级一代工艺。3、鼓励和发展大尺寸晶圆厂,争取85年普及3英寸、4英寸晶圆厂,十年规划内,6英寸晶圆厂将成为主流。4、半导体工艺方面普及推广5微米技术(84年成为主流),开发3微米技术(86年推广),进行1微米技术攻关(88年进入市场推广)。

这个目标自然是比历史上的目标要高的多,毕竟,历史上的目标实现之后,却加大了跟国际同行的差距。但这个目标,却是要求跟国际大厂缩小差距。

半导体主要是加工晶圆,这里面晶圆尺寸自然是越大越好,晶圆半径越大,就可以切割出更多的晶体管。现阶段硅晶圆,是半导体行业最基础的原料。

比如,江苏无锡的江南无线电742厂引进一条日本东芝的ic生产线,其包括一座3英寸晶圆厂和整套加工、封装生产技术,总投资6600万美元,建成之后月生产1万颗3英寸硅片,年生产2600万块ic芯片产品。然而,这个生产线只能用于电视机的ic芯片生产,产能虽然不低,然而,无法改变用途,用于生产其他的芯片。

其他的国产晶圆工厂,大部分只具备1.5英寸、2英寸晶圆生产能力。晶圆的尺寸太小,供应给芯片加工行业的原料自然是不足,以至于高质量的晶圆也得从国外的大规模的进口。

加工晶圆的工艺,自然是尺寸越小越好,越小说明相同的晶圆面积之下,能够切割出更多的晶体管。

国内清华大学70年代制造了国产架构的微信计算机djs050,就是由于半导体工艺太落后,cpu芯片用了30多块集成电路拼凑出来,用牛逼一点的形容是,我们70年代第一代国产djs050个人计算机就是30多核芯片,但是……30多核芯片的晶体管数量加起来,也不如人家单核的cpu,而且,多核心是无奈之举,能把单核芯片集成更多晶体管,主频等等性能提升到越高,自然是越好的。没办法的情况之下,单核短期内不能提升更多的性能,才开被迫搞双核、四核、八核……

因为,djs050这款30多核的计算机性能还不如8位的苹果电脑,不具备实用性,所以,研究出来之后,也就没有量产了。

国内的技术水平多半停留在10微米工艺制程以下。少数近些年引进的工厂,工艺大概在8微米。

骊山半导体的5微米工艺,则是航天军工系统能凑得出来的最豪华的设备,在国内5微米技术已经属于工业化量产的技术中最强的了。而且,设备也没有达到完全国产化程度,5微米的光刻机,还是从日本进口的。

《十年规划》小组,并不是要国内的半导体工厂一拥而上,去制造技术最复杂的cpu。相反,cpu制造企业被限制在10家以内,避免资源过于分散,每一家都做不大做不强。

但是,技术门槛低的darm内存,则是鼓励国内的半导体工厂可以大力的做,这玩意市场需求大,对于技术门槛的要求不高。

以darm内存容量的发展为例,70年既已经有了1k的dram,1974年年则是发展到4k(10微米),1976年(5微米),1979年64k(5微米),1983年256k(1.5微米),1986年1mb(1微米)……

按照十年规划小组的提倡,加上新创业电子拿出了实实在在的订单,从84年开始,每年从国内采购的darm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随着国产内存产能的不断释放,产销量也一直在井喷。

至80年代末,美国逐渐退出了存储器市场之后,世界存储器行业三大强国分别的中、日、韩。这里面,日本用性价比打败了美国的存储器,中韩又是在存储器市场以低廉的价格从日本厂商夺下了大部分的中低端的蛋糕,而中韩又厮杀的最激烈。最终的格局主要是中国厂商几乎垄断了低端存储器市场,韩国则是中端存储器市场霸主,日本则是在一些高性能存储器市场上依然凭借其工艺水平占据领先地位。

但这个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储器市场竞争最终结果都是从低端蚕食高端,因为低端市场需求量最大,产能也最大。没有产能的话,技术的进步也不会太快。生产的多了,过程中,各种细微的发现和反馈,最终都有可能转化为技术优势。

“虽然,国内半导体技术相对落后,但是,低端的产品却是大有可为!”虞有澄笑着说道,“dram这方面市场非常广阔!”

“没错!4k的内存虽然低端了一点,但掌机和低端的电脑,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倪光南笑道,“16位电脑普及,国内也用不起,倒是长城计算机公司,在搞量产8位盘古……”

“8位盘古?”虞有澄笑了笑说道,“盘古电脑没有8位的,最低都是16位,他们倒是打着我们公司的牌子坑蒙拐骗。要不是看在长城公司,我都准备投诉他们了。”

长城电脑公司的创业作品,原本应该是pc兼容机,但由于现在xrm架构的芯片在国内更普及,价格也更低廉,市场价30块钱人民币,就能买到一颗x8芯片,虽然是8位芯片,但却完全不逊色16位的8086、8088芯片,只不过,技术潜力已经挖掘到头了,即使再提升工艺水平也不可能有多少技术升级空间。

所以,8位芯片的技术被研发出来之后,就被新创业电子公司放弃,授权给骊山半导体公司生产,每颗芯片只收取1元人民币的专利费。即使版权费如此低廉,但由于掌机需求旺盛,导致骊山半导体公司一年要生产6000多万颗x8芯片。

这些芯片主要是供应给掌娱平台,作为掌机的cpu芯片使用。但国内一些工厂也采购这种芯片,开发工控机。

当然,国产的第一代银河超级计算机,也是用这种廉价的8位cpu作为芯片,用于价格低廉,所以堆砌出了最高峰值近2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性能比历史上的1亿次峰值的计算机要强一些。

除此之外,目前国内的小型机,也逐渐采用这种物廉价美的芯片。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多,应用软件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在改善,倒不像一开始那样,整个平台几乎是一片空白。想要操作系统,您自己看汇编去写,想要实现某种功能,也得您自己去写代码。早期的使用者,几乎是苦逼的不能再苦逼。当然了,这些辛苦也是有收获的。不少程序员原本是自己代码自己用,但发现这些代码别人也是需要,于是,就开始出售自己写的程序。

这跟美国硅谷正在发生的事情,有着惊人的相似。当然了。只不过限于国内的计算用户的规模,很多软件作者还相当于是个体户,制作极少数的拷贝,等到旧的拷贝卖掉了,才会新刻几份拷贝。

现在国内卖的最好的电脑,当然是盘古主机,这款主机已经可以让大部分的小型机退出历史舞台。国内市场售价也才3000元人民币的盘古主机,性能完全不逊色10万以上的小型机。而且……盘古主机的用户还有秘而不宣的秘密,这个平台的游戏贼多,时不时就有一堆好玩的新游戏更新。即使是一些工作和科研用途的客户,时间在忙,也偶尔会抽空去玩新游戏。要是早过去,人家都排队使用小型机,这个月申请到下个月才轮到你,而且,最多给你用几天,几天内必须要让出来给别的单位使用,而且,每天的代价都是上千块钱,这种情况下,那些宝贵的小心机基本上都是争分夺秒,宝贵的时间根本不容浪费。

而盘古主机大概相对于小型机的三天的使用租金,这种情况下,盘古主机想要不被普及都很难。

至于,长城电脑公司生产的8位“盘古兼容机“,实际上,很多只能在16位电脑上运行的程序,根本兼容不了。只有极少数的盘古平台的程序,能够顺利拿到长城兼容机上运行。

但长城兼容机上的8位程序,很多却是可以成功的在盘古平台上运行,毕竟,架构都是xrm,而xrm16设计初就对xrm8兼容。

但性能很差的8位长城电脑却也拥有巨大的市场,因为便宜!

价格已经低廉到了不包括显示器,仅要498元人民币。至于显示器,则是可以用家里面的电视机来代替。

这种情况下,买不起盘古电脑、pc的人,倒是可以先用长城电脑来替代。

当然了,对于长城电脑公司而言,生产8位计算机,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后来,其抓住了盘古计算机逐步开放技术标准的大势之下,在85年开始响应盘古电脑的号召,其硬盘物廉价美,国内市场上的盘古主机后来清一色采用了长城的硬盘。

即使到90年代,盘古电脑进一步开放了技术标准,让更多软件和硬件厂商,能够生产盘古平台的硬件。但是,长城的硬盘却是一直坚挺,占据盘古电脑阵营硬盘的市场份额的50%。

后来,全球机械硬盘市场历次大洗牌时,长城甚至准备收购西部数据公司,以此挑战硬盘市场霸主的位置。当然了,后来受到希捷等等竞争对手的阻挠,加上,美国也不愿意让中国厂商成为机械硬盘市场的冠军,于是,长城只能继续做四望三,继续等前三名的希捷、西数和东芝作死,逐渐让其上位。

当然了,长城硬盘在这边的世界,没有像平行世界未来的历史那样遗憾的垮掉,最大的功臣不是长城电脑公司。而是新创业电子公司在85年时,申请了一款重量级的技术专利mr(mago resistive磁阻)技术,这种新型磁头采取磁感应写入、磁阻读取的方式,令磁头灵敏度大大提升,大幅度提高硬盘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盘片的储存密度较之前的20mbpsi(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数十倍,为硬盘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础。

靠着这款技术,国产的硬盘厂商逆袭,在85年就推出了廉价的100mb容量的硬盘,一下子让市场上20mb~50mb容量的个人计算机市场的机械硬盘被打的溃不成军。

后来,日本、美国的硬盘厂商也以缴纳每块硬盘5美元的专利授权费的代价,获取了技术的使用权。但是,国内的厂商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开着一个时间差,率先抢占了大片的市场。比如,长城的硬盘,不仅仅在盘古阵营有市场,其在pc阵营也一直是前十名以内的硬盘品牌。

……

“普及推广5微米技术,开发3微米技术,进行1微米技术攻关。”这原本是86年七五计划时期制定的目标,但现在这个目标被体现提出。

因为就是说,七五时代的半导体工艺发展规划,这个目标制定制定时,已经比半导体行业已普及的技术要落后,等到技术攻关完成之后,跟世界同行相比,不仅仅没有拉近技术代差,反而使得国内的工艺制程进一步落后。

更大的问题是这个技术攻关主要是停留在实验室,1微米制程工艺实现之后,也仅是提供实验室设芯片使用,并不具备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能力。

即使这个设备搞出来了,也只能是向外国人宣布,我已经实现了这个工艺制程,然而……外国的大公司派人来参观,果然,中国的实验室已经攻克了1微米工艺。原本向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1微米工艺生产设备,已经可以向中国出售。

简单说,外国厂商对中国出售的技术设备,一方面倾销赚取了利润,另外一方面则是打压了中国自己的半导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国内的半导体行业都是从海外进口设备,国内的设备行业自然得不到订单,也就发展不起来。

即使今后有钱了,想要发展起来,也因为市场和技术标准被别人垄断,再加上技术门槛已经太高,想要吃透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现在从头开始研发材料、设备等等基础,一旦有了成果就大规模的运用到工业化生产。即使生产过程中,不如外国的产品,遇到各种问题也是无妨的,即使发展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必须可少的发展阶段。

包括美国、西德、日本、荷兰等等半导体设备制造业强国,其设备也是不是完美的,而是过程中出现了一堆的残次品和灾难性的损失,之后,因为发现了问题和解决了问题,之后,技术和经验获得了提升。

如果因为畏惧技术差距和质量问题就不敢用自己的技术和设备,那么,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能力,永远不会从天而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