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最强大少爷 > 第529章 吏治整顿缓步深入

北宋最强大少爷 第529章 吏治整顿缓步深入

作者:灰头小宝2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20:42 来源:笔趣阁

种田大业一直在持续深化中。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有了经济成果后,重要的是保住这份成果,那需要强有力的军队。这并非穷兵黩武,而是任何时候必须保持清醒、提醒自己的一种未雨绸缪思维。

在北京地区的军队建设工作,调教北京驻泊司也就成为了王和穆桂英的主要工作之一。

世界上绝对没有一种霸权可以不打仗、倒买倒卖就获得。这未必是挑战者单方面的问题,还涉及了老霸权临死时候的挣扎和狗急跳墙。

所以在很早时候、王就有自己的一种设想:大宋如果只是混混沌沌混日子,偏安于一角,那么虽然会被野狗骚扰,但和辽国老虎就永远打不起来。

但大宋由弱不断变强,弄的周围野狗纷纷不敢动时,和老霸权之间的那场战争就永远不可避免,发生只是时间问题,不是战不战的问题。

有理想的挑战者一定会发起冲击,而卫冕霸权的人一定殊死抵抗,这是宇宙规律。

也就是说,八至十年之内,大宋和辽国间必然会发生宿命的战争,烈度和规模会是史无前例!

打赢河潢战争只是为大宋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纵深,而不能避免十年后的那场和辽国的全面战争。为此现在就必须做准备。

十年时间只是王的判断,但实际情况则谁都不知道会怎么演变。那么在北方直面辽国的前线地区,就必须有一只能用的军队,必须把北京驻泊司彻底改变。

想不通过战争洗礼把北京驻泊司炼成铁军那不可能,王从来也没报有这样的奢望。这是体制问题,不全是士气军心思想纪律的问题。

体制决定了大宋传统上四军虽然装备优良,但他们不算平民子弟兵,立场、思维、起点的不同,决定了这样的军队练的再好也只能打顺风战,而不能作为中流砥柱、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

看样绝对他们好看,素质绝对他们好。作为天武军系,他们身高体格都是经过严格衡量的,是大宋最顶尖的一群人。但用脚趾头也能想到,在气势如虹和装备加持时,他们跟着打顺风战,基本可以去到漠北而不出幺蛾子。

不过一但战局有变,这样的军队不具备扛的能力,就会演变为战争中最容易发生的“兵败如山倒”。这只军队、它不可能如同抚宁新军一样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承受三成战损的情况下全歼漫咩兵团。

这就是差别所在。

体格优势早已被王的黑科技燧发枪基本抹平,但来自意志血统思维本性上的东西则很难颠覆,只能一定程度缓解。

譬如一个真坏的人、轻易无法把他变好,于是只能在律法框架下唬住坏人,让他终其一生都不敢把龌蹉心思付诸行动,那么他就成为了律法层面的好人。

简单点说:爱随地吐痰乱扔东西、一见人多就想插队,一见堵车就想超前穿插的人,思维上他是不会觉得自己有错的,他只会认为自己比其他人聪明。于是除非大环境改变,大家都开始鄙视这种行为、他成为绝对异类时,他才会把自己的行为隐藏起来,装作主流人群。

这就叫人性上的顺风战。

王判断:大宋禁军大抵就这样,当形势一派大好时他们是敢以铁军姿态去装逼的。不过一但形势有变,大环境无法约束他们时,本性就会显露。会成为后世那种借着抵制日货气候去砸别人车、发泄兽性狂打日系车主的那一撮。

具体表现在大宋就是:若大环境喊药丸,大家都恐辽时,这些只能打顺风战的禁军就不行了。

所以当时宋辽战争一触即发,大魔王处于病中便担忧,一但不能带抚宁军尽快全歼漫咩兵团,一举扭转举国药丸气氛打入强心针,制造出大宋牛逼的气场。那么一但宋辽战争真的打响,张方平部署在河间府的重炮就一点作用没有,等于给萧炎珊的珊军送装备。

这就是顺风战军队的尿性。

当时别人或许不知道、只是跟着吆喝凑个热闹,只是穆桂英大娘清楚,大决定于凛冬部署,不计代价发动北川河口会战,那是在人性、心理、战略天平层面上博弈平衡点。一但北川河会战出现变数,影响的绝对不是区区青塘。河潢大捷前夜的天平开始倾斜时,就是辽国的顺风战,是宋国的兵败如山倒。

决定人类行为的除了本性这先天因素外,还有传销这个后天因素。

现在借着大和穆桂英在军中的威望,正是开展传销建设的土壤。不指望真把北京驻泊司调教为铁军,只要调教了有规矩,让他们懂得尊敬大环境,收敛和压制自己的尿性就可以。

那样一来可以借助韩琦的权利进行换防,把北京驻泊司换进青塘驻防,把抚宁军给换来大名府,慢慢扩军,然后作为应对将来辽宋边境突发的铁军。

五年内青塘形势不至于有什么大变化,所以无需抚宁军驻防,恰好把大宋皇帝的亲军、又华丽又好看的天武军右厢换过去,表面效果会更好些。因为只要保证了宣传和大环境的健康后,天武军装逼能力会比抚宁军还强。

因为他们是商人属性而不是狼的属性。譬如给落后的羌人治疗骨科时,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天武军会比陈二狗马金这两棒槌温柔。

关于军制问题,早些时候韩琦和大是有争执的。老韩被青塘大捷的红利鸡血后也好大喜功了,他甚至蠢到单方面宣布:新军试点成功。然后他便想在全国大改军制。那么韩大脑壳到底想怎么干呢?

他想复制张贴王整编积石军的方式,把除上四军外的其他禁军系军官大换血,把抚宁军打散填充为指挥构架。这样一来,韩大脑壳认为大宋的军事改革就成了。

当时大一口茶喷出来,只能苦言相劝。

他那不叫复制粘贴,有很多的变量是不同的。因为大宋军中、那股真正决定人性行为的传销气候大环境还没有形成,面积又太大,牵连了各系官僚军头间的利益纠葛。

居于此,当时大就告诉韩琦:这么做不但改变不了禁军土壤,相反我多年辛苦建设出来的抚宁新军,分散出去后,会被现有禁军同化。

辣么,这只新军就等于消失了。

宇宙规律决定了血统会变,但一定是强的同化弱的。没有大气候支持,现在一万五千抚宁军只会“被统战”,而做不到把整个禁军统战。

这就是当时大讲条件,番号改为猪头军都可以,却绝不能对抚宁军进行整编的原因。因为这只军队是大宋家底,大宋现在输不起。

当时大还表示,之所以我可以这样改组积石军,一是因处于生死攸关的战争中,容错率高。二这只算局部阵痛。三,当时有我在军中震慑。

四渡湟水后大在军中的威望无出其右,于是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多个条件集中一起,这才势如破竹的改组了积石军。但仍旧是通过把吕公弼殴倒、送去住院的手段达成了。

妈的现在和平了,没有战争中临机专断生死攸关的容错率,涉及面又如此之广。所以当时大反问老韩“您打算和多少个吕公弼单挑,才完成改组?恐怕殴打第三个吕公弼时,你我一起已经被弄去海南岛做海盗了”。

韩大脑壳这才放下了这事。

番号也没改,老韩当时就说啦“此番不改年号是因为吉利,所以也不改抚宁军番号,也因为吉利,他们打赢了战争”。

所以大的战略中宁缺毋滥,抚宁军的血统要保留,一定程度的注水是可以的,但只能慢慢来。逐步扩军,少量注水进去,血统融合同化后再注水一批。大抵这模式,这些也会由大亲自来抓。

那么只要韩大脑壳在军制层面给予支持,在北京驻泊司编制上给予倾斜,通过五至六年时间,大可以把抚宁新军扩编至于两个厢五万人左右,而不至于大幅降低抚宁军战力。

本着这些目的,现在整顿北京驻泊司只是临阵磨枪,目的让他们加强一些规矩去装逼,把抚宁军老班底换回来就可以……

有一点必须感激老张,尽管听说他现在在汴京大肆批评当时王在司农寺的政策。

当时在京城大策划的福康渠难产了,但张方平在北京配合沈括,也修建了近似的水利工程,除了被张方平恬不知耻的命名为“方平渠”外,这的确是社稷之福。让大名府地区的河道分流更合理、应对水患能力更强,此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几万亩耕地。

方平渠就是沈括设计的,客观的说沈括真有货,设计的比当时京中的福康渠还要好些。

方平渠竣工后张方平就离任了,多出来的二十几万亩耕地是官府的。当时修渠的资金是张方平找地主们借的,其后,老张对他们承诺:后续会把额外获得的田地卖给他们,以增加大名府的财政。

所以在全面竣工后,依照当时张方平定下的政策,大名府司农参军署(农业厅),就开始办理把这部分田过户给地主的手续。

却是被王强势叫停了,除了把司农参军狠骂一顿外,吩咐这些田一亩不能卖。

对此苏轼表示不服,当堂质疑道:“明府容禀,这是当时张方平相公定下的政策,已答应了地主。且您的政策也正在延续‘集约化使用土地’,何故现在又出尔反尔,这会造成我官府之公信力下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