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最强大少爷 > 第190章 企业文化

北宋最强大少爷 第190章 企业文化

作者:灰头小宝2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4:36:38 来源:笔趣阁

执政者最大的美德,是在灾情中把伤害将至最低。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现在最冷的三九天到了,关于王的蜂窝煤事业到底发挥了多少作用,赵祯还不知道,他只是多愁善感的站在后苑中,仰头看着越来越大的飘雪。

该做的都尽力做了,赵祯自恋的认为朕这个皇帝不说做的多好,但是也算是问心无愧了。

这就是这次赵祯对自己的评价,这么想着,赵祯觉得自己的形象高大了起来,超越的以往的皇粑粑们。

直至亲自走访民情的包铁头,犹如个徒步探险者一般拿着文报送来。赵祯看到后这才眉开眼笑,大声说了三个字:“好,好,好!”

然后尽在不言中。

皇帝已经不需要去细问王怎么做的了。事实上包拯也不知道王具体折腾什么,只是发现源源不断的炉子和蜂窝煤上世,产量几乎每天都在快速加大。

但凡开封府居民的,排着队去领就行。因为这些物资皇帝已经付过钱了。

那么根据包拯此番上报: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冻死。

其他的皇帝就不关心了。换做其他人的上报会有水份,但是包拯就这点好,不会有水份,干瘪瘪的,干的开裂。指望他用满腹才华把文报写的优美一些都是白瞎。

包拯现在真的想个探险者,满脚泥污和雪混合的狼狈相,身上也脏兮兮的,好在是冬天,如果夏天他这德行的话身间会有臭味,会有一群苍蝇围着他。

最后老包又告状了:“官家,王的作为可恶了。起初老臣只是关心他的产能,毕竟他现在生产的是陛下已经提前付过钱的。然而老臣派展昭带人过去督查时候,被他们给打回来了。”

皇帝一阵头疼道:“它怎么就能有这么多事?”

包拯道:“他说那是皇家的地盘,且禁止刺探生产秘方,于是勾结了皇城司。皇城司也竟然陪着他胡闹,无法无天的派去了皇城使守卫他的蜂窝煤厂,这没道理的。”

赵祯顿时责怪的看了老陈一眼,大阴人一阵尴尬,低着头也不狡辩。

赵祯只得主动找借口道:“此事朕并不知晓,但那的确是皇家的地,朕也答应划给王使用。兴许存在误会,既然是皇家土地,陈总管派人去守护也算不得多大事,只是有点不合时宜,纠正了不就完了?”

包拯想了想有道理,点头道:“官家圣明,那老臣不在多言,只需责令皇城司撤回,承认开封府的管辖权就行,否则慢慢的开封府越划越小,就没有开封府了,就都变成皇城司执法了。”

老包难得这么好说话,那就说明王和陈总管并没有多过分,于是赵祯不管了,在包拯继续嗦前溜走了……

在汴京那巍峨的城墙不远处,现在的蜂窝煤厂寒碜啊。

仅仅只是一片产地,没有围墙什么的,连遮风的都没有。少数几个有简陋大棚的地方还是因为生产的需要,遮雪用的。

冷风呼啸,和地面的雪混合又踩踏后,整个产地内一片泥泞,在里面劳作的人脚全是湿的、且早已经冷的麻木。

在一般情况下早就没人干活了。但奇怪的是这些人都已经冻伤,但仍旧士气高昂,内部间是热火朝天的气氛,甚至是相互比赛看谁干的多谁干的好。

在大宋,没人知道为何能有这样的士气和劳动效率,但神机就可以做到。

论蛊惑人心发动大家积极性,大就是化境巅峰。

所以王也没有闲着,穿的如同个毛毛熊,站在高高的架子上拿着一个极其土冒的“扩音器”,始终在给这些家伙洗脑,鼓气。

时而带头唱两句土到掉渣又振奋人心的歌,大家都会跟着唱,又加把劲。

王是领袖和首脑,那就必须有骨干。所以虎头营的使用权也从枢密院请来了。王不要其他军伍,其他人来了也是添乱。所以老班底虎头营是一级骨干,次级骨干是舒州来的那些工匠团队。

当初极其廉价签下来的各方面匠人,混合了一大群青柳山来的草根民众,大多数能用的、愿意进京的基本上都带来了。他们也都跟了王一些时候,有了规矩和“企业文化”的熏陶。

所以虽然比不上虎头营,但在大宋已经是难得见到的好用团队。

虎头营负责监督和带领大家出蛮力,匠人负责技术,负责在王的一些脑洞思路下,不断提高劳动效率。

既然现在皇城司已经被撤防,包拯已经能进这皇家场地观看监督了,于是老包当然也坐不住,带着展昭等人来凑热闹了。

老包也不影响大家工作,也不怕脏,在雪中漫步,这里看看哪里看看。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起初包拯想不通王的产能为何能这么快速扩大。

煤沙需要添加混合后才能有效凝结,这点并不难。起初包拯的预估需要非常多的劳动力,才能在熟练度不够的情况下慢慢提高蜂窝煤产量。

现在进来看后就惊呆了,人家王根本不需要人工去混合煤渣。

只见几人都抱不过来的大漏斗形态的东西一直在旋转着,只要有水和复合煤沙料进去,经过搅动后,复合料从漏斗下方有规律的泄露下来在母子里,母子如同左轮枪转盘一样,和大漏斗的转动同步,倾斜下来装满一个母子后,一转动,轮盘就挪动出来,然后等候在旁边的大汉用特制木质大锤敲击下去,就是一个蜂窝煤成型。

听大家说,王把这个东西命名为搅拌机,犹如磨盘似的,通过几处并不复杂的齿轮杆杆设计后,是两头牛在拉着驱动。

整个一套草根的半自动流水线。

煤渣当然也不需要太多人力送入大漏斗,仍旧是半自动,总驱动是两头牛,所有的运转都是同步的,从低处到高处有近似传送带的东西在缓慢运行,下方只需有两个工人轮换,不停把煤渣放在低处的传送带上,就能源源不断对大漏斗添加复合料。

这套设备看着又粗糙又原始,尤其土冒,但真不是战五。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乃是王汇合了百人的工匠团队,研究了三个昼夜才临时制造出来运行的东西。

初期当然问题尤其多,各部件链接配合的问题频发,也根本谈不上工业设计,铁匠短期也无法拿出可用的锻造轴承以及齿轮,所以很多东西就必须加大,采用王印象中的一些高强度硬木来代替。

木材的承重和寿命有限,且贴合运转时候的效能损失较大,如此一来运行当然草根,毛病当然多到爆。也不能达到起初设想的产量峰值。

但这不重要,王没有强迫症,能用就行,一切问题就都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并慢慢解决的。

一边运作一边改良,昼夜兼程。

别看现在只是运作短短不到十日,其实这套半自动生产线已经经过数次改良,是一点五版本了。

问题仍旧很多,但已经勉强能用,比全人力操作效率高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且累积了相当多了运行和维护经验。

现在王任命了几个机长,他们就是最初参与操作这套流水线的人,于是现在他们知道这套机器最脆弱、毛病最多的地方在哪。可以用但必须有技巧的有限使用,才不至于出毛病。这就是机长的工作。

包括在母子处拿大锤敲蜂窝煤的“槌手”,也需要经验经过培训。毕竟是草根的东西,母子也并不坚固,运行初期掌握不住力道,要不就把母子都敲坏,让整机停止下来,要不就力度不够,蜂窝煤出来后会慢慢散开不能用。

所以牛逼了,这套首次稳定下来的半流水线,就作为第一代稳定设备扩产了,于是现在整个工地上到处是这样的流水线,多达三十多组,并且制造设备越来越熟练的匠人们还在加速生产设备,顺便收集工人操作后的信息反馈加以改进。

太牛逼了,包拯和展昭直接看的半张着嘴巴。

以前进不来,所以老包的设想是:蜂窝煤不难,但必须人工合成,如果工人熟练,且工人勤劳不偷懒的情况下,一个工人一刻钟可以产出七至十个煤。大概就是这样的。

所以现在就惊掉了下巴,人家王的一套流水线,两个锤子手,两个机长,两个产煤工,两头牛,姑且算十个劳动力吧,但他们不到一个呼吸就一个蜂窝煤出来。

一刻钟怎么的也是两百个煤以上,最保守估计效率也是提高了至少一倍。

并且这只是现在,机器毛病仍旧很多,流水线工人熟练度不够,配合、管理方面还有诸多瑕疵的情况下。

总之可以改进的地方太多,现在恐怕连两层功力都没发挥出来,如果往后发展,包拯不敢想下去会是什么了。

就这样的,包拯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始终到处观察,在冷也不想离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