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战国赵为王 > 第三百零一章 赵丹要开幕府?(第三更)

由于孩子的降生,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赵丹的心情都非常的不错。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这一天早上,一位年轻的、身着绛色官袍的士子出现在了龙台殿中赵丹的面前,朝着赵丹躬身行礼:“臣见、见过大王。”

这名年轻的士子不是别人,正是荀况的两大得意门生之一,最近刚刚被赵丹任命为赵国侍中的韩非。

侍中侍中,随侍宫中,因此韩非出现在赵丹的身边,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说实话,赵丹每一次看到韩非,心情都会变得更好一些。

这可是韩非子啊,现在居然成为了寡人的侍中……哼哼,寡人简直是太厉害了!

所以赵丹在看到韩非之后,就对着韩非笑道:“汝来得正好,走,随寡人要去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韩非慌忙应了一声,跟上了赵丹的步伐。

老实说,在听到赵丹的这句话之后,韩非子的心中多少也有些好奇。

在这些日子的接触以来,韩非对于赵丹的佩服可以说是与日俱增。

除了因为赵丹能够率领赵国变得更加强大这个非常实际的原因之外,更因为在这段日子以来的朝夕相处之后,韩非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能够在赵丹的身上找到和韩非颇多相同之处。

许多还在韩非脑海之中徘徊的想法,已经在赵丹的手中得到了实现,许多韩非的脑海之中甚至还没有想清楚想明白的东西,在跟在赵丹身边之后却又渐渐的开始变得明晰。

可以这么说,虽然仅仅跟在赵丹身边一段时间,但是韩非所获得的收获,绝对不比跟随恩师荀况身边学习这么多年的收获要少,甚至可能还更多一些。

因此韩非看了赵丹的这副模样,心中也不免有些好奇。

能够让这位英明神武的大王如此兴致盎然的地方,那又是怎样一个地方呢?

韩非很快就得到了答案。

在赵国的宫城之中并不是只有龙台和凤台这么几处宫殿,还有许多的偏殿用来作为平日的办公之用。

过了片刻之后,赵丹就带着韩非来到了一处偏殿面前。

韩非有些惊讶的看着面前的这座偏殿。

在不久之前韩非某次随着赵丹路过此处的时候这里还是十分的偏僻冷清空无一人,但是今天到来的时候这座偏殿外面却已经有了宫廷侍卫把守,并且在偏殿的大门上还摆放着一块牌匾,上书三个大字“参谋处”。

“参谋?”韩非盯着牌匾上这几个字若有所思,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赵丹一马当先,迈步走进这座参谋处的大门之中,韩非不敢怠慢紧跟其后。

在参谋处之中,早已经有不少人落座,在见到赵丹之后这些人便纷纷起立,朝着赵丹恭敬行礼。

“见过大王。”

赵丹微微点头,走到最上首早就已经预留出来的落座,韩非在赵丹的身边也捞到了一个座位。

在坐下来之后,韩非才有机会打量一下周围坐在大殿之中的人群。

然后韩非就发现了一个事实

这里面的大多数人他都不认识。

就在韩非还沉浸在惊讶之中的时候,赵丹已经开口了:“诸位可知道今日寡人招诸位前来,究竟所为何事?”

没有任何一个人开口说话。

很显然在场的这些人,对于赵丹之所以为什么将他们召集到这里,在心中多少都有些莫名其妙。

赵丹却继续开口道:“今天之所以请诸位来此,主要是希望诸位能够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参谋战事。”

在场的主人一听这句话,这才明白了过来。

韩非子的心中忍不住就嘀咕了一声:“原来大王的意思是想要设立一个幕府?”

幕府,这是一个在华夏史上源远流长的制度。

夏、商的家臣,西周的命士,然后就是如今战国的养士,都可以看做是幕府制度的雏形。

真正开创幕府制度的,主要是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以及之后的秦朝。

当时正是封建官制体系草创时期,分工不细,机制不完备,各级长官难以单独完成朝廷赋予的职守。于是,三公郡守开府自辟椽属、令史以为辅佐差使,就成为一种制度而保存下来。

虽然说是秦的开创,但是由于赵国的制度实际上和秦国颇为相似,因此赵国同样也有幕府制度,不单单是几名赵国重臣,地方郡守也同样拥有着自己的幕府和属官,不过规模甚小。

这些属官,初为官内编制,但在实践中逐渐与正规职官有别,在地方上更为明显。

西汉州刺史为朝廷派出巡察郡国的官员,不能像郡守那样设置开府。一个刺史统数郡国,照顾不过来,遂“皆有从事史假佐”(《后汉书百官志》),人员大多由刺史自己招聘。

东汉时,刺史正式成为州级行政长官,更有了“皆自辟除”僚属的权力,幕僚机构随之膨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建官制紊乱,政治动乱,幕僚职能空前活跃,使幕府制度发展成熟。参军、记室、军师、主簿等幕称的出现,标志着不同于正官系列的幕僚机制在分工、职能方面趋于细化完善。

汉代,三司(大司空、大司马、大司徒)开府,到了魏晋,凡有将军或持节都督等诸军事头衔而开府仪同三司者,不计其数,幕僚侵代和超越正官的现象也逐步达到顶峰,甚至幕府成为取代中央的霸府,并转换成新王朝的行政中枢。

隋、唐统治者一度废禁自辟幕僚制度,但此后仍延续下来,并日趋完善。唐代节度使幕府编制是法定的,但朝廷又承认无编制限额的惯例。

宋代中央对幕府制度限制较严,聘用由自辟改为中央任命,大量幕职编入正官。凡签书判官厅公事、节度观察防御团练推官、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等幕职官由中央任命。

这意味着幕府直接向中央政权负责,又有监督主官的职能,是幕府制度发展的一个转折。金、元、明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基本上采取了宋代的做法。

清代的职官制度更加完备,职官的分工细化,由国家委派幕职的制度已无存在意义,于是,幕僚又变为私聘。

而且被聘入幕者不必拘于出身德行,入聘后的地位,既非正官属吏,又无固定的任期和按品级规定的薪俸。

他们只是各级幕主处理政务公事的智囊和代办,一般称师爷或老夫子,其主要职掌是刑名和钱粮两项。

清代幕僚的地位,已不能像古之长史参军那样与正官相提并论了。

说来有意思的是,幕府制度后来被某个东瀛小国学了去并一直沿用多年,以至于到了现代竟然被某些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蠢货们以为“幕府”这个词语乃是一个舶来品,简直贻笑大方。

在韩非子看来,既然赵丹突然搞出了这么一个参谋处,估计也就是一个换了名字的幕府罢了。

但下一刻,赵丹的话又击碎了韩非子的想象。

“但请诸位注意的是,寡人所设此参谋处,并非幕府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