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一百二十五章 未来方向(四)

崇祯十三年 第一百二十五章 未来方向(四)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老婆以前从不对军队事务开口。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她一向对朱平槿说,她不懂也没兴趣,所以朱平槿的提纲里,根本没有关于军队事务的讨论事项。

听见老婆反对,朱平槿有些诧异。

“我不是反对你偷偷摸摸建军。我是对你给护庄队的定位有意见!”罗雨虹向老公解释。

“我在雅州就知道,陈有福要编练护庄队,洪其惠就反对。为什么?并非洪其惠不识大体,而是农忙时节每个劳力都是宝贵的!

雨水一旦来了,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所有的人手都要去插秧。早一天下秧就早一天收获,第二季的稻子就多长一天,就可能多几斤收获!

收获时节更紧张,天一晴便要赶着收割。若是晚了半小时,天下大雨了,一年的收获都烂在地里!

可农闲又与农忙相反。农闲的时候,庄户们个个耍得磨皮擦痒,早晨九点钟都不起床……”

“那你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很简单。既然叫护庄队,必须与农庄结合在一起。农闲时都练兵,农忙时都下地干活!陈有福说过,土暴子来了,见人就杀。只有男女老幼一起上,才可能打赢!”

“嗯,老婆说的有理!李崇文也提出了这个问题。看来一线工作的同志,意见是一致的!”

朱平槿沉思许久,这才又道:“以前我设想一县一大队,先建一个基干中队;一中庄一中队,先建一个基干小队。看来这种做法过于理想化,明显脱离了实际。这样好不好:我们略作修整,县庄两级的军事编制不变,在县级先建一个基干中队的做法也不变。但在中庄一级,我们灵活处理,不要强行推行什么基干小队。农闲时全体男丁都来参训,农忙时全体都下地干活。这样,既能扩大兵源基数,又提升了整体训练水平,还能强化王庄对庄户的组织管理。一旦开战,我们随时可以从地方动员抽调足够的兵源!”

朱平槿及时转向,向老婆靠拢,于是罗雨虹大度地表示理解。

“你这种分法,以前农村叫脱产、半脱产和不脱产。你是城里人,没在农村呆过,所以不晓得很正常。但一个连守整整一个县确实不够。陈有福和洪其惠建议,大队下面再搞两三个架子中队。架子中队平时农闲搞训练,战时动员补入兵源。只要训练充分,拉出来一样打仗。”

朱平槿略一想,大赞道:“全脱、半脱和不脱。简单易懂,这个名字好!”

“好,通过!” 罗雨虹一锤定音。

她说着,弯腰从随身的化妆竹篓里捡出来支鹅毛笔,又拿出墨水瓷**蘸了水,开始记录。

“你这个是好东西!你就是用这个给我写的信吧?”朱平槿凑过来问道。

“别打岔!继续开会。”

“军队还有个大问题,干部短缺!军事干部政工干部尤其缺乏。我把云哥儿这个毛孩子推到前台,也是无奈之举……”

“这个事情我想过。”罗雨虹不等朱平槿说完,立即插话道:“军队这样,王庄也这样。你知道的,洪其惠非常排斥宦官,他是把王庄当作了小县衙,把庄头当成了九品官!所以,他一心拉拢读书人来做事。可那些读书人又不买帐,弄得他两头不是人。

正巧了!昨天下午罗景云的同学来烦我。他们要学云哥儿当兵,小红把他们打了出去。我想,既然云哥儿都是营级军官了,那他的同学也能带兵,只是要……”

“办一个军政干部大学!”朱平槿迅速抢回了自己的发言权。

“既要选择,更要培养,那是我d的干部政策!把招人的牌子挂起来,通过了笔试口试政审,然后签劳动合同。跟朱某人当年一样,先放到基层最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通过工作业绩考核再选择。培养比选择更重要。要言传身教,还要定期集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确保思想能及时跟上形势发展……”

“别办成你们那个d校!只管发假 文凭赚钱。”罗雨虹咕噜着,打断了朱平槿的滔滔不绝,“职业培训要分层级。秀才以上学历的,童生学历的,文盲半文盲,不能一口大锅乱炖!”

“好,通过!”

朱平槿一锤定音:“具体的办学章程我负责!”

“下个议题,是粮食问题?”

“对呀!知我者,老婆也!”

朱平槿正在恭维老婆,可一个突然闪过的火花激发了他的想象。

“等等,你说云哥儿的同学都要求参军?”

“对呀!你有什么……”

“有什么样的老婆,就有什么样的老公。同理,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老师……”

罗雨虹对朱平槿到处打启发的行为非常不屑。

“人家请你吃饭,你却端了人家的锅!”

“我是在解决云哥儿的老师再就业问题!”

朱平槿靠近老婆,努力为自己辩解:“现在什么年代?社会风气是什么?一句话,重文轻武!能在这种不良风气中教出一堆好战分子,不简单!不仅要用,而且要好好的用!你给我说说那老师,是私塾吗?”

“我爹给云哥儿找的学堂,有点像社区学校,但又不是义学。就是几十家人都出份子钱,租了间房子,一起请了个老师。附近几条街的娃娃都在那里读书,大大小小的一堆。我记得前年见过那老师一面,身材高大,说话倒是轻言细语,文质彬彬,其他没印象了。听说那老师的祖上担过粪水,结果在考场门口被打了出来……不过我觉得,最好公开向社会招聘,这样才能大量的,公平公正的发现人才。”

“你那是批量生产,我这是私人订制!”朱平槿满不在乎,“什么时候你让他投帖子拜见。”

“行。接着说粮食问题。”

“第二个问题谈粮食。粮食问题的表象是人多粮少,粮价高企,其根源是天灾**,耕地抛荒,农民耕种积极性很低,其实质是人口需求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

按照目前的粮食单产水平,一人四亩耕地,少了便要饿饭,更不可能发展,这就是人口与耕地之间的“温饱常数”。在目前严峻的情况下,谈温饱已经太奢侈了,我想谈的是“生死常数”。

四川全省有十三府、六直隶州、十五州、一百一十一县,还有宣抚司一、安抚司一、长官司十六。此外还有军民卫若干。李师爷给我查了布政司的存档数字,说是四川有三百万丁(注一),一千三百四十万亩耕地。万历十年(注二)条鞭之后,按粮额倒估,一下就多出了两千万亩耕地,总数大约三千万(注三)。

程翔凤是个有心人。他主动查了史籍,说前朝北南两宋四川的耕地大约稳定在四五十万顷。我记得后来清朝四川的耕地也有四五十万顷,这也许便是前工业时代四川耕地的极限。

耕地数和人口数都有了,但是我却不敢相信。为什么?耕地数字可能准确性高些,人口数字就是满天乱飞!

洪武年间的人口统计数据,四川是六百万。如今三百年承平过去,反倒剩了三百万?嘉靖二十一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四川是四百万。几十年过去,反倒少了一百万?这既不合逻辑,更不合常识嘛!

那三百万丁的数据怎么来的?李师爷解释了,那只是官府纳粮交税的数字!蜀王府的都不交税,难道我们不是人?成都驻军六卫都属军籍,也不纳税,难道他们也不是人?土司只贡不税,人口同样没有统计。李师爷还解释,历朝历代都有大量逃避税收的隐户。万历条鞭时,把人头税纳入了田赋。官府不按人头收税,就丧失了人口统计的积极性。为了省事省钱,衙门往往照抄以前的数据上报……”

“这是数据**!”罗雨虹冷冷插话,“一趟雅州之行我才明白:原来明朝是被贪腐的官绅搞垮的!”

注一:曹树基《中国人口志》,四川人口在万历年间达到顶峰,然后因战乱、天灾和瘟疫等原因逐渐下降,估算明末全国总人口为15亿,其中四川人口为735万。

注二:万历清丈,四川完成的时间为万历十年至十一年。

四川地方志中引用了一个数字,说1578年(万历六年)四川耕地面积为134万顷。明清之际的战乱之后,四川仅余耕地一万顷。按两亩地养活一个人的极限状态推算,万历初四川人口为670万人,清初人口为50万人。较之先前670万的数字,减少了925%。可见四川地方史料中关于四川人口在明清之际,“十去九五”的记载非常准确。至康熙末年,四川的耕地总数已经全面恢复,并在明朝的基础上有所增加。至雍正年,耕地数进一步扩张,此后便基本保持了稳定。

注三:响木未能查到条鞭之后的四川耕地数,以粮额估算约三千万亩。有文献称,应为三千九百万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