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二百一十一章 下乡调研(四)

崇祯十三年 第二百一十一章 下乡调研(四)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4:55:53 来源:笔趣阁

粮食称量出来。m.uu234为了保证绝对精确,使用了黄金秤砣来校秤。

结果虽不出意外,但还是让朱平槿小小失望。

一亩二分田,一共三百二十斤,折合亩产只有二百六十五斤,即二石六。

朱平槿知道,大明的一斤比他前世的一斤要重些。具体重多少,没有比较,所以没有结论(注一)。

但比较人的消耗与田地的产出,田地的产出依然太少。这时代的人普遍缺乏油荤,一大碗干饭开头,三大碗干饭打底,一顿饭五碗干饭绝非个案。

早在编练护商队时,朱平槿就发现用他自己的饭量来推导部队的粮食消耗,一定会饿死人。为了保证士兵的发育和战斗力的快速形成,朱平槿不得不拍板定了个高得咋舌的粮食标准:一人一年五石。按出米率七成计算,五石粮可出三石五斗大米,人均每天一升。就算这样,还需时不时的添油加肉(注二)。

在没有化肥的年代,这就算高产了。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没有足够的肥料,无论是种两季还是三季,地里出产不会有太多的提高,亩产千斤或许永远只是梦想。后世用精选的种子,恒温恒湿强光的玻璃阳光房,加上浓淡适宜的营养液,进行工业化式的农业生产,才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产。在自然条件下,如没有化肥和农药,十个袁大科学家也等于零蛋。

哎!朱平槿长叹一声,望着眼前这群为丰收而欢欣鼓舞的大明子民,心中一阵酸楚!

朱平槿心中酸楚,刘之勃却大吃一惊。

一亩一季便能收获二石六,那一年岂不是可达四石?灌区良田数百万,总产量岂不过了千万?

刘之勃的家乡凤翔府,地处关中平原的西头,是陕西省农业条件较好的地区。但就在这样的地区,水浇地便绝对是良田了。更多的土地根本没有浇水的条件,连人工取水浇田都很困难。庄稼用水,全靠老天爷开恩降下甘露。在年景好的时候,每年只能种一季麦子。若是亩田能产一石,那便要给老天爷烧高香。农民浅耕粗种,一人十亩地,存了种粮,交了租子,要想吃一顿自己收获的粮食,竟然是非常奢侈之事!

数日前,儿子刘文郁带来了老家长兄的一封信。他长兄道,去年遭灾,灾情甚于往年。麸皮草根树叶观音土,能吃的什么都吃了。

一族人实在呆不下去,所以只好弃家流亡来京。地方官吏看在刘之勃的面子上,赠送了盘缠和粮食。地方官吏请他到京后给刘大人带句话,若朝廷能蠲(juan)免陕西百姓的税赋三饷,就能救活许多人。只是那些地方官吏或许还不知道,他刘之勃已经调任了四川,对家乡早已鞭长莫及!

想到了家乡的灾难,又看到了眼前的丰收,刘之勃不仅感慨,蜀地不愧为天府之国,果然是丰饶无比!这时,他却听见世子重重长叹,脸上露出忧色,便奇怪问道:

“世子何故唉声叹气?亩产二石六,那是老天爷可怜蜀地万民,降下福祉。下官家乡,亩田收麦一石那便欣喜若狂。若遇旱魃(ba),一田之获竟不如所下之种!一两年旱灾,便只有举家逃荒一途。不幸遇到三年大旱,饿死也没人收尸!”

“刘大人所言虽不错,只是蜀地山多

田少,人多地少,这粮食还是不够吃啊!丰年备荒备战,如献贼闯贼明后年又打进来,百姓吃什么?军队又吃什么?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也就这么多的地。这点粮食,既要留种,还要留口粮,能够储备的又有多少?这样不行!”

朱平槿说着已经站起来,狠狠一拍桌子:“一定要千方百计增加粮食产量。备荒、备灾、备战!手中有粮,心头不慌!”

“世子老成谋国之言,下官汗颜……”刘之勃也站了起来。

朱平槿没有在意刘之勃的惭愧自责。他挥手叫上曹三顺和杨二叔:“前头带路!本世子和刘大人去看你们喂养的畜生,去看你们是如何堆粪积肥的!”

……

崇义庄与仁寿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完全不同。

崇义庄地处平原,农业开发极为彻底。一眼望去,除了川西坝子常有的宅边竹林,其余全是农田,连一分的荒地也没有。而仁寿县有大山、深丘、浅丘、平坝和谷地,山间和深丘中未垦的荒地极多,就算是浅丘,也有许多土地因为地势高,离水源较远,灌溉储水不便,而被农民放弃,成为垦而又荒的土地。所以李崇文在仁寿,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是垦荒,而垦荒的重点又落在解决灌溉水源上。

成都平原是朱平槿整体战略中最重要的粮食基地,在不能大幅度增加耕地数量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精耕细作等各种方式增加粮食单产,就成为朱平槿这次调研的重要课题。

朱平槿等一行人,连续走了几个小庄,查看庄户喂养的鸡鸭鹅鱼猪羊和耕牛,检查他们的粪坑沤肥情况。直到晚饭时间,朱平槿和刘之勃才带着一身疲倦回到晒场旁的公事房就坐,全面听取曹三顺等人的汇报。

曹三顺的汇报,是尽量捡好的说。他道,从年初民乱之后,庄户和乱民都甚感王妃和世子的恩德。各庄全面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由于政策优惠,组织到位,加上今年雨水应时,所以秋收形势是一片大好,不是小好……

农村是吃早晚两顿饭的。朱平槿习惯了每日三顿饭外加夜宵,因此饿得难受。李四贤几次给他递眼色,是不是吃点自带的米糕。朱平槿当然想吃,可他身边永远都有人围着,只好一忍再忍。曹三顺长篇累牍颂圣,朱平槿不得不打断他,让他不要歌功颂德,谈点具体问题,讲点实际困难。

问题不少,困难更多。

曹三顺本来准备了护庄队、流民和逃佃三个奏报要点。但李四贤已经悄悄给他打了招呼,说刘之勃面前不得提及护庄队,所以他只好汇报流民和逃佃。

新繁县地处成都府的核心,流民虽不很多,但也时常出现。大部分流民来自川北的保宁、潼川与龙安三个州府。三月到最近,又出现了一些来自陕西和汉中的流民。陕西是闯献的老巢,所以曹三顺不敢收留秦人,让庄丁把他们赶了出去。

“秦人也有好的!”朱平槿慢悠悠道,“刘大人便是秦人!崇庆州知州王励精、雅州知州王国臣俱是秦人!蜀王府左护卫的宋氏兄弟也是秦人!”

曹三顺噗通跪在地上,便要自己掌嘴。

刘之勃忙道无妨。于是朱平槿让曹三顺坐回去,对他道:“北边来的流民,以后不得随

意驱赶,任其游荡四方!传旨各处王庄,凡发现北地秦人,一律交由刘名升统一安置!”

刘名升是情通局首脑。他统一安置,就是统一甄别的意思。

朱平槿的话,表明他实际上认同曹三顺的处理方法。

据情报局的报告,各地都有闯献驱赶流民为间谍内应的传言,所以进行甄别绝对是有必要的。同时,流民还是己方重要的情报信息来源,而且成本极低。山川地理,敌情我情,都可以通过流民嘴里得到。只是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量比较大。

所以,朱平槿听了曹三顺的奏报,立即决定在情报局下面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就叫做驻庄情报站。一个王庄,便是一个情报触角。只是如何节约人力成本,并与王庄和护庄队现有组织架构融合协调,朱平槿还没有考虑成熟。

逃佃问题比流民问题更大。

曹三顺道,从年初他上任到现在,全县已经接纳了逃佃近三百口。有卫所军户,也有民户或者无籍户。彭县在新繁县以北,逃佃更多。逃佃的收容、安置和土地……

朱平槿不待曹三顺说完,迅速打断了他的发言。军户逃佃在成都五卫愈演愈烈,现在不宜过度刺激刘之勃。

朱平槿首先肯定了曹三顺的政绩,然后一锤定音:

“曹公公,再有外边逃佃,你先收着!你这里不好安置,本世子帮你安置!”

既然决定五五减租,那就得准备既得利益阶层的闹事!

……

杨二叔也应邀发言,可他的发言水平比曹三顺差远了。东扯一句,西扯一句,说话没有中心思想,更没有严密的逻辑性。尽管如此,朱平槿反而听得更加认真。

经验告诉朱平槿,来自最基层未加工过的声音,那是最准确、最现实的。你越耐心倾听、越认真分析,你所能得到的东西越多。

听了一会儿,朱平槿终于听出些有意思的东西了:

一是农闲时人多事少,农忙一来,又是人少事多。要是农闲时能找点事情做就好了。

二是今年丰收,交了租子,各家都有些存粮。以前口粮不够,谷糠和麦麸都要伴着米饭和麦饭吃的,今年估计谷糠和麦麸能剩下不少,所以庄上的女人想喂点鸡,可是鸡仔不够,也没有闲钱去买。

三是这几年河里的水越来越少,去年隔壁庄里为了争水还打了架。若是水够,他们就可以改种一季早稻,每亩单产起码比种麦子多产五斗。杨二叔的父亲也曾是种田能手。他说过,只要水够肥足,田里是可以高产的。万历年间他爷爷曾经种过几亩亲田(注三)。亩田单季产出过四石,两季产出过六石!

注一:据明代砝码实测,明代一斤约580-590克。

注二:在三年困难时期饿过饭的人,对此必定深有感触。

1619年,熊廷弼上书朝廷称,其麾下士兵18万,战马9万,每年需饷银324万两,粮食108万石,战马饲料97.2万石大豆和21600捆草料。平均下来,士兵一年银18两,粮6石;战马一年10.8石大豆和2400捆草料。

注三:亲田,即小块高产试验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