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二百三十四章 蜀国长子(二)

崇祯十三年 第二百三十四章 蜀国长子(二)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4:55:53 来源:笔趣阁

朱平(dui)今年虚岁十五,只比朱平槿小几天。他是内江王朱至沂养大成人的第十三个儿子,排行二十一,也是迄今为止内江王最小的儿子。

内江王在成都西门,敏锐地发现小轿下沉过大,轿夫劳累不堪,便断定小轿内藏了人。他捉住了陈士奇的小妾和反贼柳某某,抓住了陈士奇和反贼富顺王勾结的铁证,为蜀王一系的拨乱反正大业立下了头功。

世子朱平槿本着有功必赏的原则,亲自赐宴内江和石泉两位郡王,并问他们想要点什么实惠的。

石泉王回答,他想把叙州府的铁厂作价卖给蜀王府,然后用卖厂的钱入股四川机器局。世子当时就痛快答应下来。等到内江王回答时,他说他作为蜀藩小宗的郡王,为蜀藩出力那是应该的,不配得到世子任何奖赏。不仅如此,内江王朱至沂还把自己的几个年轻儿子推荐给世子,让他们代父从军,为蜀藩继续效力。

难得内江王如此深明大义,朱平槿当时很高兴,亲自为内江王斟酒一杯,与之共饮。随后,石泉王在四川机器局所占的股份份额,内江王一个子不少的全部得到了。内江王推辞说没钱,朱平槿便批示,从各小宗每年助祭的酎金中特支一万两银子无息借给内江王,让他先把股本金缴齐。

内江王搞得庶子代父从军,既有好处,也是坏处。

那几个养尊处优的王子并不是太为他们的爹争气。几天训练下来,这些家伙已经叫苦不迭,闹着要打退堂鼓。唯有这个最小的儿子朱平,倒是对军队的艰苦生活适应得很。他不仅如刚来一般意气风发,在操场上一丝不苟,而且完全没有天家骄子的模样,很快就与学兵连那些世袭军官、捣蛋学生和草标们打得火热。连暗中头痛的宋振宗和尹家麟,对朱平也是赞不绝口。

来了便想走?没那么容易!就算一坨屎,也要榨出油分来!这就是朱平槿做事的风格。

“老八,听说你能说会道,文笔也不错,对蜀中典故逸事那是伸手便来!有没有兴趣到复兴报供职?那里可是文人荟萃之地,老八你正好可以发挥专长!”

老八朱平榭二十七八岁,却已早早谢了顶。他封了镇国将军的爵位,是六个充军的兄弟中年纪最大的。听到世子称赞,还有机会脱离苦海,他晒得黑黢黢的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可他又担心被老爹骂,所以有点犹豫。

朱平槿察言观色,便对朱平榭道,复兴报现在的发行量不大,一个月才千份不到。经过问题查找,主要是文章的内容和标题都太死板,不能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所以,他决定在报纸上创新一个娱乐版一个时尚版,吸引中青年小白和女性读者,这个专版就交由老八负责。随着发行量稳步提升,复兴报会减短发行周期,扩大发行地域,为护国安民天下太平的伟大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在复兴报任职,是挑战更是机遇。

“朝野清议至关重要!”朱平槿向他的族兄严正指出,“吾兄如能以笔为刀,一展才华,不异于为蜀地平添数万大军矣!”

一人顶万人,这是最大的恭维。朱平榭不上船很难。

万事开头难,搞定了第一个,后面几个也就轻松了。

喜欢赛马的被分到了马店,专管军马鉴定;

喜欢唱戏的被分到了新整合的文工团,生角旦角随便挑;

喜欢围着

女人转的被分到了织造局,举目望去,那里全是女人;

就连那个没事喜欢玩鸟的老十七,朱平槿也因人设事,为他在情通局通信科安排了信鸽通信组组长的职务。

走到最后一个小朋友面前,朱平槿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基因产生了魔力,这个族兄弟好似他在镜中的投影,就连身高体宽也差不多。

看见朱平槿绷着脸走来,这位世子的少年玩伴并未紧张。他露出了亲切的笑容,正要开口问好,可朱平槿已经用严厉的口吻训诫道:

“至于你,小二十一,一无所长,啥也不会!你就安安心心呆在护商队当兵好了!倘若触犯军规,本世子决不姑息!”

……

蜀世子朱平槿主持召开的大会,名叫“左护卫改革发展动员大会”。

会议地点照例在操场的主席台下。当然,大明朝还没有主席台一说,正式名称叫“校阅台”。可无论是主席台或者校阅台,都是操场边上正中的高台。由此可见,因为文化的基因没有中断,中国的许多东西都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我们很难静下心来,从过去现在的某个细节中去体会这一点。

参会的人不少。

见任官和带俸官副千户以上基本上全部到齐,入值王府百户以上的带俸军官来了近一半,连普通的军士,尹家麟也按世子的吩咐在各庄选出了百名左右有威望的中老年人士。此外,还有十几个特邀的老领导。

朱平槿地位独尊,一人坐在校阅台的正中。郑安民、宋振宗、舒国平、程翔凤、尹家麟等赐坐于校阅台两边。几百双带着希望、怨气或者麻木的双眼一起望着台上。除了没有麦克风和铺着白布的长条桌,几乎与朱平槿前世熟悉的会场一模一样。

大礼参见完毕,会议正式开始。蜀王府的正式会议一般由蜀王府右长史郑安民主持,但今天郑安民不仅负责主持,而且负责主讲。他换下了前些日子常穿的半旧官袍,换上了一身簇新的官袍,连乌纱帽也换了一顶崭新的,人顿时就显得精神许多。

郑安民站了起来,向朱平槿鞠躬拱手,走到前台,向下面坐着的人宣布开会,强调开会的纪律。然后他开宗明义讲了今天的两个主要议题:

第一,左护卫为什么要改革?如何改革?

第二,改革之后的人员待遇和分流。

……

左护卫为什么要改革?理由非常充分,任何人不能在这个问题上诘难。

前有刘尽忠一党的谋逆,后有体仁门值守的失职,项项拿出来,都是杀头的罪。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当口,反对改革,就是为刘尽忠一党脱罪,就是置王府安危于不顾。台上之人一顶大帽子扣下来,那就是自寻死路。下面就算有个别人脑子一根筋,看看周围的气氛也知道,这不是反对的时候。因此大家关心的,不是左护卫改不改,而是左护卫如何改。

左护卫如何改,朱平槿与郑安民等臣子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个较长的思考与实践过程,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这个思路不是朱平槿前世曾经大吹大擂的“减员增效”,而是“敛丁入队,寓兵于民;田土不动,减租分业”。

左护卫两万多人,是多次清军后留在户籍纸面上的数据。这里面既有男人和女人,也有老人和小孩,年十六到六十的大明法定成丁仅有七千人。若把征兵年龄定位为十

六到二十五岁的适龄青壮男性,合格的兵源至多一千八百人,不到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左护卫军田六万余亩,也是纸面上的数据。三百年军田十去八五,所余不过万余亩。五万余亩违规转为民田的田土,除约一半定为刘氏逆产而被没收,其余田土的主人全是左护卫的大小军官。至于普通的军士,有幸成为自耕农的很少,绝大多数已经沦为军官们的佃户。也就是说,那些军官们就是让朱平槿平日头痛的士绅。

左护卫人均耕地达到近三亩,表面上是个可以接受的数字。但由于四川人多地少,大量外地流民涌入富庶的成都府,促使左护卫军官们使用了成本更低的廉价人力。这不仅推高了田土的佃价,也加剧了普通军士的贫困,更使世袭军官和世袭军户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左护卫要改革,必须面对上述的基本情况。朱平槿的改革方案,就是针对这种实情而制定的。

“敛丁入队,寓兵于民”,是指用两个通道,将左护卫的成丁分别纳入商庄两队的作战序列,在左护卫的地盘上,形成一个强大而且合法的军事集团。

第一个通道是护商队。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护商队的优厚待遇,吸引左护卫的适龄男丁加入护商队。其中的适龄男丁,不仅指军士,也指军官。

没被敛到的男丁怎么办?走第二个通道:护庄队。

大明军制名曰“世兵制”。百姓一旦垛集为军,不仅本人终身军籍,而且子孙世代皆为军籍。左护卫剩下的男丁,自出生起便是军人。若要脱离军籍,只有当到二品以上的文官方可,如像张居正那样的高官。朱平槿不可能完全放弃这笔祖宗留下来的丰厚军事资源。所以留在左护卫田庄里的十四到四十的适龄健康男子,一律编入护庄队,成为地方军和预备军。

左护卫的军籍之丁必须从军,左护卫的民籍之丁也必须从军。外乡流民编入本地民籍,纳入左护卫统一管理。适龄男子可以自愿加入护商队,剩下的全体编入护庄队。左护卫护庄队对外继续使用左护卫的名号。

分流到制造局或其他王庄的人,同样跑不掉预备役军人的身份。他们或编入护局队、或编入护城队,或者编入护x队……总之他们人在哪儿,就编入护哪儿队。只是这些人大多都是不脱或者半脱。只有编入基干部队的,才有资格全脱。

“田土不动,减租分业”,是指尊重历史形成的田土利益格局,一律保留现有的土地使用权和佃约。刘氏一党的两万五千亩田土,除所有权人和出租方变成蜀王府,承租方一概不变。侥幸保留下来的万亩军田,作为左护卫名下的公田,依旧按此处理。

但是,利益格局没有大的变化,并非意味着不进行微调。

蜀王府在王庄全面推行五五减租,左护卫的五五减租也势在必行。伍元康等部分政治嗅觉灵敏的军官已经提前动作。除此以外,朱平槿还决定左护卫在五五减租基础上,全面推行余粮强制收购,即田土产出,佃户五成,地主一成,其余四成均按市价由蜀王府收购。。执行日期就定在今年秋收。

此外,因为左护卫地少人多,左护卫的人力资源还将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向手工业和原始工业转移。王府主控的几个制造局,将优先从左护卫中招募,这就是所谓“分业”之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