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三百七十章 永福禅林(二)

崇祯十三年 第三百七十章 永福禅林(二)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4:55:53 来源:笔趣阁

徽州,号称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m.uu234

这里除了有驰名遐迩的黄山,还有富可敌国的徽商。

人们曾经传说,因为徽州地少贫瘠,所以成年男人都外出经商。因为经商,因为仁义,因为团结,所以都很有钱。

这套骗鬼的理论从明初就到处流传,传了不少年,一直传到朱平槿的前世。徽州又变成温州,翻新出不少的版本。

可中国的穷地方多得很,成群结队外出打工的男人也不少,为什么那些地方没有产生成气候的商帮呢?

事实上,大明朝所有成气候的商帮都与朝廷的政策有关。

闽、浙海商的崛起是因为朝廷禁海,所以海商走私可以获得高额利润;

山西晋商的崛起是因为与蒙古和鞑子边贸走私,同样可获巨额利润。

徽商的崛起,则与朝廷的另一项政策有关,那就是盐的专卖。

徽州因为地少,所以经商;因为经商,便把徽州盛产的木材、茶叶和文房四宝运出去,把需要的粮食和盐运进来;因为运盐,在管盐的朝廷官员中形成了人脉圈;因为拥有了人脉,所以他们便依附着权贵们,成为权贵们在所辖经济领域的白手套;因为要与更多的权贵官员打交道,所以他们急于融入官方文化;因为急于融入,所以让自己的孩子们读书;孩子们读了书,考取了举人、进士,成了官员,又可以在官场中形成徽帮,帮助自己家里赚更多的钱。

通过依附权利,并通过权利寻租钻政策空隙,这就是徽商崛起的逻辑链。

一眼看穿,非常简单,没有什么神秘的文化。

全面放开海禁,海商不可能一夜巨富;朝廷严打走私,晋商迟早全军覆灭;全面废除盐业专卖,微商不可能称霸两淮。等大英帝国携洋枪洋炮来到中国。徽商既不能抗衡之,又不能腐蚀之,只好彻底完蛋。多年以后,重新向谢灵运取经,开发旅游业。

朱平槿两口子在蜀地大干快上,他们也有这样权利依附者。

朱平槿在雅州大搞走私,不到一年,洪其惠就给他老婆汇报说,雅州商人已经形成一个小小的雅商集团。这个集团坚定地支持蜀王府。

洪其惠的话说了前半截,没说后半截。

后半截是什么?那就是他洪家、傅元修家、刘道贞家都是这个雅商集团的领袖。那些曾经反对他们后来又及时转向的士绅也是这个集团的成员。

老婆给朱平槿吹枕边风,说刘道贞为什么急于拿下芦山县和临关?难道不是芦山县和临关控制了茶马古道的临关路,挡了雅商集团的财路?

他老婆还说,既然这个雅商集团是朱平槿权利的附属品,那么就没有必要动它。权利既然租出去,总要收一点租金回来。雅州上下全力支持蜀王府,那就是这个集团缴纳的最好租金。如果将来要消弱这个集团,那只需要多开几个边贸口子就行了:比如都江堰的蚕崖关、龙安府的白水关等等。

朱平槿则反诘他老婆道,收租子最快的办法难道不是打麻将,来一个抄家胡?

……

在明清两代曾经辉煌一时的徽商集团,随着大清帝国的衰败和西方大国的入侵而消亡了。但徽商集团第一次现出虚弱的原形,是在崇祯十五年。

崇祯朝廷缺饷,对盐商竭泽而渔。徽商拿着大量废纸般的盐引,欲哭无泪。

雪上加霜的是,外出打工的人挣不回钱来,家里的人又遭了灾。

受小冰期的影响,从崇祯十二年开始,徽州三年大旱。赤地千里,山木焦黄。当地缺粮食,可以从外地运进来。可这次大灾,不是徽州一个地区的灾难,而是整个江南江北的大灾难。

苏州,这个与杭州齐名的人文荟萃之地,也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灾荒。除了苏州府,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还有松江府。除此之外,南直隶在江南的几个府

几乎个个难以幸免。

徽州的主要运输通道是新安江,江水依然,杭州的粮船可以直达屯溪。可浙江的情况虽比南直隶好些,但以一个自顾不暇的浙省,又能向徽州调去多少粮食?就算调去了,也是苏州、松江这些距离较近的地方,绝不会舍近求远。

徽州这个南京的后花园,顿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连续三年五两以上的粮价,瞬间吸干了徽州三百年积聚的财富。她就像一个曾经阔过的破落户,露出了其底蕴的薄弱。

……

信阳大败之后,张献忠避开左良玉部的主攻方向,向东进入安徽,依托安徽、河南、湖广三省交界处的英、霍山区,即大别山区,与长期在这一地区作战的革左五营时分时合,严重威胁到南直隶的庐州、安庆等府。

南直隶是大明的第一个首都区,配置了大量卫所,总体军事力量并不弱于湖广。为了剿灭献贼,南直隶能打的官军都上阵了,最近黄得功部、刘良佐部一直在穷追流贼,时有胜负。

官贼拉锯与江东大灾,是邱子贡掌握的第一手时局材料。他经过反复思考,在船上亲自动手给朱平槿写了封密信。

江东地区不仅是朝廷税赋的根本,也是南直隶官军的主要供应地。仅苏州和松江两府,粮税正额就高达二百五十万和九十六万石,形成著名的“江南重税区”。如今直浙大旱,朝廷依然不肯减免税赋,就算不至于酿成大乱,南直隶官军的战斗力必然被重挫。所以他对江东地区未来的预判,那就是“江北大乱,江南小乱”。

虽然对江东的未来悲观,但邱子贡也认为,直浙富庶,骤遇天灾,几年后必然恢复,而且恢复的速度远快于中原,甚至快于四川。因此朱平槿欲得天下,绝不能坐视江南江北各主要城市被流贼或鞑子夺去,成为他们饷军扩军的基地。就算将来蜀军不能长期坚守这些地区,也应与之来回拉锯,反复争夺。

这时,邱子贡从一个读书人的角度,明确提醒朱平槿,历史上的的东晋和南宋,都是在中原全失的不利局面下,依托江南的财富,最后稳住了脚跟。

而大明朝的太祖朱元璋,更是首先以淮泗定江南,然后北伐成功定鼎天下。

作为最后的结论,他向朱平槿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建议:“划江而治”。

而朱平槿在收到他的信后,用鹅毛笔批了一句话,并批转若干心腹大臣传阅。

朱平槿批的这句话是:“守江必守淮!安蜀必安汉!”

……

在这封信中,邱子贡还用所见所闻论证了朱平槿在江东“布点布仁”的战略远见。

邱子贡认为,四川“如陷锅底”,很容易被外面的世界封锁。若流贼或鞑子囊括天下,四川以一省之力,无论如何也难抗全天下之力。

因此,应该着力于长江水道控制,着力于长江水师建设,并在三峡外寻找几个可以长期坚守的要点城市。如湖广、江西境内的夷陵、荆州、岳阳、武昌、湖口或九江等几个沿江城市。

邱子贡道,占了夷陵,便控制了三峡出入口;占了荆州,便屏蔽了常德;占了岳阳,就守住了洞庭湖和湘江;占了武昌,就威胁了汉江上的襄阳;占了湖口和九江,便可凭借赣江窥视整个江西。

这些要点城市依水而建,可用水师决胜;盛产粮食,可以养活足够多的人;城大而坚,可以屯重兵控制重要的地区。

邱子贡建议朱平槿立即着手拿下夷陵。夷陵是三峡的出口,一座耸立于江心的南津关,威胁着所有进出川江的船只。如果不趁早及时夺取,四川有被溺死在锅底的危险。

关于灾民处置的思路,邱子贡认为这几十万灾民对四川不是包袱,而是宝贵的财富,是“上天以之资世子”。

理由他讲了三条:人心向背、身体素质和丁壮比例。

这些灾民千里跋涉,阅尽人间悲苦,若是及时市恩,必能让他们感恩戴德;能走到江边的人,身体素质都是极好的,因为身体差的早已在路上被淘汰;丁壮比例高的出奇,大约三至四人里便有一名。

如果将这些灾民尽迁蜀地,虽会在短期内会给蜀地粮食供应造成很大压力,但经过一两年,当他们开荒垦地种出粮食,那么就会为蜀地持续带来更多的利益。

除了开荒种地,这批灾民还是庞大的兵源。他估计,起码有丁壮十万以上。若“三签其一为兵,则须臾间可得兵三万。教以战阵,旬月可得强军数支。使之驰骋江南,何人可当其镝?”

如此丰富的一笔人力资源,蜀地不拿,官军拿了,将来必成后患;若是流贼裹挟,那就会危及大明天下。

最后邱子贡以他见到的五千石大船提醒朱平槿。

“若要恢复朱家祖业,需不忘蒙元以马背得天下,而太祖以船撸得天下!”

他再次建议朱平槿,“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提早培养水师人才,建设大型船厂,打造大型、精良的水师战船。

邱子贡发出这封密信,立即求见了皖抚郑二阳,答应他运走全部灾民。但官府除了负责将灾民 运输到夷陵外,还要送给他十条两千石以上的大船,以便他有足够的船只将灾民 运回蜀地。否则这些灾民滞留夷陵,定会祸乱荆州。那时湖广方面闹起来,蜀王府和郑巡抚都落不下好处。

蜀舅爷的慷慨应允,让为难民问题心急如焚的郑巡抚喜出望外。他立即答应了邱子贡的要求,甚至还多给了他几十余条五百石到三千石的双樯大船。其实这位巡抚最担心的,就是英、霍流贼下山,将这些灾民裹挟为贼。那样一来,庐州、安庆两府必然烽火连天、生灵涂炭。

可郑二阳并没有到过四川。他不知道超过一千石的船,在冬季枯水期绝对不可能通过三峡浅滩。邱子贡搞来两千石大船,用途绝不是拉走流民。

留下人手处理灾民的事情,邱子贡便继续启程,与黄锦、于的钦差官船一起到了南京。

“六朝金粉之地”的南京才是邱子贡的主要目的地。

南京虽然没有藩封,但拥有大量的开国勋贵和文武官员,因此一家上档次有背景的钱庄是要开的;南京户部代京师户部征税,关系到蜀世子朱平槿金融计划的实现,因此相关重量级官员是一定要拜见的。

邱子贡在南京逗留了十余天,通过黄锦的引荐紧锣密鼓地拜见了南京兵部和户部的官员,又请几位以后不免要打交道的勋戚和太监喝了花酒,其中的重量级人物包括魏国公徐宏基、诚意伯刘孔昭、忻(xin)城伯赵之龙、成安伯郭祚永等勋贵及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等人,送上了些许蜀地所出土特产,还买了几个美女送人。

在南京收获了官场的支持和民众的好感,邱子贡便轻车简从离开南京到了镇江,转官河(江南运河)继续南行,经苏州直到运河的终点杭州。

他到杭州的目的,一来到闻名已久的西湖游玩,放松自己;二来是履行朱平信对他的嘱托,通过接触江南名士,宣扬蜀王府的仁德,并寻找一个合适的“点”。

邱子贡在南京忙于交际打点,于则以钦差官船开路,带着朱平槿委托的重要事务以及肥皂、粮食等物资到了苏州。

在南京,每石粮食二两八钱,两万石粮食一天卖完;而在苏州,两万石粮食一个时辰卖完,每石粮食三两二钱。

最后剩下的一万多石粮食跟着于的官船经运河北上,它们将在徐州与兖州之间地区发卖。山东那边的粮价已经高达七两到十五两,每天饿毙冻死的人数以千计。

但是比起灾难的中心河南,山东又算是天堂了。在河南的某些地方,纵有金山银山,也换不来一米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