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五百六十八章 大隐于朝(一)

崇祯十三年 第五百六十八章 大隐于朝(一)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4:55:53 来源:笔趣阁

崇祯十五年五月中旬,河南开封府鄢陵县以北,贾鲁河(注一)以西。uu234

烈日当空,尘土满天。

广阔的中原大地上,举目焦黄,看不见一丝绿色。

十数万人的步兵骑兵,行进在蜿蜒的北去之路;

数十万条的人脚马腿,践踏起漫天的烟尘浮土。

正午没有风,只有灼人的阳光。烟尘随着上升的热气流慢慢升至低空,在日光的透射中,呈现为一大团或黄或褐或明或暗的阴霾。阴霾挥之不去,笼罩在平坦干裂的豫中大地上,也笼罩在那些衣衫褴褛前去搏命的赶路人心中。

在一座高大的土砖窑之下,一位身披铁甲的中年官军将官粗暴地扯开脸上的遮灰布,拖着沉重的身躯翻下了疲惫的战马。

战马虽是畜生,实则如人一样,需要充足的食物,也需要充分的休息。在这种酷热的天气下连续行军,要特别注意战马的状况。若是战马出了大量汗水而不及时补充水分和盐,战马很快就会因虚弱脱力而死亡。

大明战乱几十年,中原大地上残存的马骡牲畜已经寥寥无几,所以官贼双方一样的缺马。

闯贼重出商洛山之后,依靠刻意的抢掠和缴获,积累了数万匹马骡。这些马骡中虽然混杂了大量身材矮小只能用于驮载的杂马,山东豫南出产的大青骡以及许多四处撩蹄子的叫驴,但能用于战阵冲杀的合格战马依然不少,起码数量不逊于官军。

闯贼便用这些战马,组成了一支令官军闻风丧胆的精锐骑兵营“三堵墙”。

传说这支骑兵营目前已有数千人,每名骑兵都有一匹战阵冲杀时用的战马,一到两匹用于平时行军驮载人员装具和粮食的马骡。

这样一来,行军时骑杂马,作战时骑战马,骑兵的远距机动性和近距冲击力便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不过传说毕竟是传说,“三堵墙”究竟怎样,官军中也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许只有在战场上才能一睹真颜。

可惜老子现在穷得叮当响!

一个副将营两千五百,连两百匹马骡都没有!从确山县到开封城,整整六百里路,老子的兵要用双脚走过去!

潮热的虎头战靴“砰”地一声踏在滚烫的松软黄土上,腾起一小团烟雾。

将官心痛地摸了摸战马**的脊背,连忙松了战马的肚带,让它放松片刻。他一面大步向土砖窑的窑顶爬去,一面恨恨地朝地上不存在的敌人抽了一马鞭,朝左右大声吼道:别他妈磨磨蹭蹭的,动作快点,给一点白灌清水喂豆子!

这名将官便是楚军副将莫崇文,一点白则是他从四川带去的那匹战马的名字。

从功名不成的私塾学生(注二)到百战余生的官军大将,从贵州军的普通小兵到领兵数千的朝廷经制副将,莫崇文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艰险和苦难。

二十年刀口舔血的厮杀生涯,十数次死里逃生的大风大浪,早已经把这名书生锤炼成不苟言笑的硬汉。

去年底,莫崇文接受五省督师丁启睿的严令,率四千战兵离开了达州讯地,经夔州出川到夷陵。

军队到达夷陵后,已是正月。

未等安置好留在夷陵的续弦李氏和独子,莫崇文便听说了两个坏消息。

一个坏消息是中原战局继续恶化。

莫崇文奉命援剿的城市南阳府,已经失陷了。

藩封南阳的唐王朱聿镆(mo)以及总兵猛如虎、刘光祚被杀,守备南阳府的明军全军覆没。原流贼大盘子,绰号闯塌天的北舞渡副将刘国能自杀;绰号射塌天的襄城守将李万庆城破被杀。

此外,豫西、豫中的大批城市也被闯贼攻破。

十二月底,闯贼二攻开封。丁启睿转而率军去了开封。闯贼大队顺势解围西移,击败援豫陕军,杀了陕督汪乔年。

第二个坏消息是松山被围。

自打莫崇文从军升官后,他弟弟莫崇才也走了投笔从戎的老路。莫崇才原在他营中。崇祯初年鞑子寇边,莫崇才领兵北上喜峰口,结果就留在了据说兵精饷足仕途更顺的辽东军。

此番洪承畴领兵增援锦州,已经升任游击将军的莫崇才也在援军之中。

松锦大败,莫崇文原祈祷着弟弟能跟着溃军逃回山海关,谁知在夷陵才得知确切消息:

莫崇才临战被洪承畴调去督师中军,结果也陷在了松山城里!

松山城小兵多缺粮,能守个多久?

莫崇才身陷松山,最终的命运不是战阵殉国,便是被俘投降!

二月,怏怏不乐的莫崇文终于领兵赶到承天府,接受了湖广巡抚宋一鹤的校阅。

宋一鹤校阅并犒赏莫崇文部,实际上带着私心,是想把他的军队留在承天府,守卫这座因显陵而升格为府的重要城池。

宋一鹤派人对莫崇文道,只要莫崇文肯留在承天府,他便奏章朝廷保举莫崇文为湖广的援剿副将,积功升为总兵甚至是开府建衙只是早晚的事。

然而,莫崇文不敢也不愿答应宋一鹤。

不敢,是因为丁启睿明令他划归四川总兵温如珍属下,开到信阳与温如珍部一起接受平贼将军左良玉的统一指挥。

若是他违抗军令擅留湖广,与宋一鹤不合的丁启睿很可能拿他这个不楚不川的外系将领开刀,请出尚方宝剑斩了他人头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不愿,是因为杨文岳也在拉拢他。

钦命协同丁启睿剿贼的兵部右侍郎,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的杨文岳是四川南充人。

因为杨文岳是正宗的四川人,所以他除能指挥总兵虎大威的保定兵、杨德政的蓟州兵之外,他还能指挥监军佥事、南孔嫡脉孔贞会所领的四川兵。

而莫崇文在川征战期间,曾经机缘巧合,在一次土贼袭城的慌乱中,派兵保护过杨文岳的家眷。故而杨文岳一直对能征善战的莫崇文青眼有加,还曾经试图将他调入河北。

这次莫崇文奉调北进加入中原战场,既有丁启睿的军令如山,也有杨文岳的私信殷切。莫崇文与其是看在丁启睿的军令份上,还不如说是看在杨文岳升官发财的承诺份上。所以,莫崇文理所当然拒绝了宋一鹤的邀请,执意北上。

拒绝了宋一鹤的邀请,就意味着拒绝了来自湖广的兵源和粮饷的支援。

失去补给的莫崇文部要生存,只有去抢。

在襄阳,在信阳,在确山,在莫崇文部经过的几乎所有地方,士卒都像一群失去人性的野狼以抢为生。不仅他在抢,而且整个左军都在抢;不仅是左军在抢,而且整个大明官军都在抢;不仅穷苦人要抢,连士绅大族也要抢!

以前官军抢劫,作为朝廷经制之军的他们总要戴上一个羞答答的面纱:那不是抢,是“劝捐”!

如今这层遮羞布在饿瘪的肚皮面前已经毫无意义了。

况且皇帝本人也默许了官军的抢劫,那官军还有什么顾虑呢?

就这样,莫崇文部和他的将士熬呀熬,忍受着物资匮乏与人性鞭笞的双重煎熬,终于熬到了这次援汴之战的到来。

朝廷要救援开封,而闯贼必然阻援,主力会战是必然的。

一战而定乾坤,是所有军人的梦想和追求。

但就在出发之前,莫崇文收到了义弟贾登联派亲兵送来的私信。这封信,将莫崇文的梦想和追求,变成了藏在心底的困惑,变成了压在心底的恐惧。

……

贾登联的私信,一如他的好恶和文化水平,通篇直白绝无拽文,外加狗 爬般歪歪扭扭的字迹。一看便知道是贾登联的亲笔真迹。

在信中贾登联开门见山,说他现在已经投靠了蜀世子朱平槿,吃得饱穿得暖,战功多多的,军饷足足的。蜀世子对义兄念念不忘,不仅多次召见他垂问义兄近况,而且专门嘱咐护**大将陈有福照顾在夷陵的嫂子和侄儿。

如果义兄有意重返蜀地,贾登联作为义结金兰的生死弟兄,愿意向亲自蜀世子保荐莫崇文,义兄的地位必不失于朝廷,而士卒的待遇绝对会比朝廷更好。

陈有福派兵保护莫崇文的妻儿和族人,严禁流民骚扰,莫崇文的续弦李氏已经写信告知。莫崇文也按照礼尚往来的规矩,正儿八经地写了封言辞恳切的信去感谢陈有福。但莫崇文与蜀王府的交往也基本上到此为止。

莫崇文从小受到的教育,便是“忠臣不侍二主”。既然当了朝廷的将官,拿了皇上的俸禄,自然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与一个没有什么政治前途的远支藩王拉拉扯扯,即便那藩王很有本事,也很有银子。

但效忠对象不同,并不会伤了生死兄弟间的感情和信赖。

接下来,贾登联在信中写下的一段故事,引起了莫崇文的浓厚兴趣。

贾登联说,早在他加入护**之前,便听闻那蜀世子是神佛转世,有神明护体。

那时他和身边许多人一样,以为那是无稽之谈,不过是世子周围小人的阿谀奉承之辞。但是,作为亲历者见证了一件事之后,他被震惊了。

那是在川北的栓子山之战中,世子亲领贾团和另一团共数千人进攻川北绝险之地栓子寨。

寨匪负隅顽抗,两军在山梁上展开激烈的对射。

山梁狭窄,战况陷入胶着,护**进退两难。

当时,正在用千里镜观察战局变化的世子随手向太监要了张润湿的帕子冰脸。就在此时,贾登联亲眼所见,蜀世子有如神明附体,突然扔下帕子,下严旨令中军变长蛇阵为方阵,抵抗敌人的大规模冲击,并以前后左右诸军四面包抄,合围冲击中军之敌。

接到旨意的那一霎那,贾登联还以为世子得了失心疯敌人冲击中军?那敌人在哪儿?

然而数息之后,中军所在地的周围便响起了满山遍野的喊杀声:

原来数千悍匪的藏身处,就在百步之外的荒草灌木之中!

你说世子是不是有通天的神通?

不仅如此,斯时世子立定方阵之中,双手持铳,左右开弓,连斩土贼九级。中军士气大振,顿时稳住了阵脚。这等英武盖世,绝不逊太祖高皇帝!

……

故事讲到这里才开头。

所有人都没有料到,就在栓子山大捷后的那天夜里,蜀世子突然于梦中高烧不退,昏迷不醒!

严审蜀世子当晚随侍太监与护兵,太监与护兵军言之凿凿:蜀世子当晚并无任何征兆,只是曾于梦中数次大喊“八戒”!

世子梦中魂游云天,护**的将领们自然大难临头,惶惶不可终日。护**的将领们只好采取紧急措施,连夜将昏迷不醒的世子转运保宁府就医。谁知三天之后便传来消息,蜀世子又突然醒来,康健如初!

后来,贾登联曾经重金贿赂当晚给世子把脉的随军医士,打探世子病情。

那医士道,世子昏迷当晚,其脉相有如赤龙神游,飞走全身。他从医三十载,从未见过此等神奇脉相。医士还道,世子脉相定是传说中的乾卦,也就是八卦中的纯阳之卦飞龙在天!

贾登联在信中还说,世子于栓子山梦言八戒,此后便有传言,世子在当晚所喊“八戒”,不是别人,正是天蓬元帅猪八戒!

保宁府真武观的王道人称,蜀世子乃是天蓬元帅转世。

天蓬元帅乃北极四圣之首,真武元帅乃北极四圣之末。

蜀世子既是天蓬元帅转世,一句话,蜀世子便是上天降临大明乱世的拯救者。将来蜀世子登基大宝,必是天命所归。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贾登联说他从来不信什么天蓬盖真武,他更相信他亲眼看到的事实。

就在蜀世子送医保宁府后,他密令亲信杨维栋悄悄重返栓子山战场,找到了那块绣着龙纹的丝绢帕子,并归还给随侍太监张公公以便确认。

在将此物归还世子张公公之前,他和杨维栋曾将帕子细细查看,确认并无密信的字迹。那么世子当时是如何得知土贼就埋伏在周围呢?唯一合情合理的解释,要么蜀世子是天生将才,要么是蜀世子本人便如神仙一样,能够未卦先知!

莫崇文读着他义弟贾登联的来信,品味着信中故事的精彩有趣。但当他读到信之末尾时,这种精彩有趣的感受就变成了惶惶不安的恐惧。因为贾登联在信尾恳求莫崇文,千万相信他一回:

世子曾亲口对他道,如朝廷令莫崇文随左平贼救援开封,切不可搏命死战。若莫崇文能从开封脱险,便向长江边撤退,比如湖广的荆州府。

承天府千万去不得,那里是死地!

倘若莫崇文按蜀世子吩咐行事,将来必得贵人相助,逢凶化吉!

开封脱险?

此去开封,真的会败吗?

为什么要向深远后方的长江之滨撤退!

难道整个长江以北,都会陷入贼手,包括当今皇上的祖坟?

莫崇文就这样带着深深的困惑,带着他的两千五百儿郎,踏上了前往开封的官道。

注一:贾鲁河,传说即楚汉相争中的“鸿沟”。贾鲁河在明清时的河道与现在不同,流经了朱仙镇。明清时的贾鲁河既是重要的农业灌溉水道,也是重要的漕粮运输水道,故又称“运粮河”。清末黄河多次决堤,导致贾鲁河故道淤塞,舟楫不通。花园口事件后,黄河水灌入贾鲁河,使贾鲁河故道淤积似平原,故道渐废。

因为史料中记载了贾鲁河断流一事,有人复原朱仙镇之战,便将明军大营定位于朱仙镇以南,进而推论在朱仙镇之战中,是李自成控制了朱仙镇。响木对此不以为然。要知道那时尚在“黄河夺淮入海”时期,豫中河道走向变化较大。

注二:莫崇文上过私塾,能写会文,是明军将领中知识文化较高的一位。

注三:从莫崇文的回忆录中,可以察觉莫崇文与杨文岳的私人交集颇深。如张道士一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