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五百六十二章 中隐于市(三)

崇祯十三年 第五百六十二章 中隐于市(三)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4:55:53 来源:笔趣阁

周淑英找罗景云,那是少男少女间的情爱。uu234

看着心急火燎一点都不安生的周淑英,被扰得无心说话的两个大人只好趁着天光尚早,安排可靠的伙计带路,让那辆卡在巷子中间的马车把她送去码头,然后渡过宽阔的大江,去武昌府找她的情郎。

周文正与吴谦毅碰面,那可有正经的要事。事情的起因,与周文正的使命有关。

汉口的盐商行会明确拒绝了周文正以川盐替代淮盐的提议。

这个拒绝及其严重。

川盐无法替代淮盐,川盐在湖广便是微利薄利,便无法获取充足的资金来购入四川越来越紧张的粮食。这样一来,周文正这位“特命商务参赞”的头一回出川办差,便以彻底失败收场。

周文正大热天地跑到这个穷巷子里找吴谦毅商量对策,就是想利用吴谦毅对湖广各方面情况的熟悉,尽快打开局面。

“……想不到汉口这地方的商家倒富豪得很,看他们的排场比世子爷都大!”

新政坝的大盐商大地主地头蛇兼土霸王周文正说起汉口巨商们场面上的奢华,也是吃惊不小。

已来了此地小半年的吴谦毅对汉口商家的一掷千金更为熟悉:

“……听说他们吃饭不叫吃饭,叫进膳;走路不叫走路,叫摆驾!这帮子人,僭越得那是明目张胆!

这也难怪,汉口八大行会垄断了附近数府所有油水丰厚的好事,触角伸向了湖广、江西、南直、河南、四川、贵州、广东数省!衙门里的官员们如同商人府中门客,商人们反倒是官员们的衣食父母。

兄台想想,谁敢去找商人们麻烦?他们自然是狂得不知天高地厚!”

周文正想到自己遭受的非人待遇,便恨得牙痒痒。

一名蜀王府任命的堂堂“特命参赞”,代表着一家王府,代表着四川这个产盐大省,头顶炎炎烈日在汉口盐商行会黑黢黢的八字门前站了一刻钟,最后竟被一名三等师爷给冷冰冰地打发了!

打发的理由,是湖广为两淮盐厂的行盐区。行会的商家,都是有朝廷执照的正经盐商,绝不会违反朝廷的规矩,与那些来历不明的外地盐商打交道!

“差一点就说为兄是私盐贩子!没把为兄绑了送官,已经是很客气了!”

周文正说着,便恨恨端起茶碗,一口而尽,把里面的茶汤倾了个精光。几片湿漉漉的茶叶,粘在周文正嘴角处,分外显眼。吴谦毅也不好提醒,只好让伙计重新给周文正泡茶。

周文正徒然不觉,兀自骂着:

“世子爷早晚会让他们吃苦头的!

最近川内正在大镇反,收拾那些不知趣的土豪劣绅!为兄带着淑英路过重庆,听说重庆大商家十有六七被抄了家。如今那里是家家过关,人人自危。还好,还好,李家兄弟和为兄早早便看清了蜀中大势……”

周文正想借着自己的遭遇给好友吴谦毅透露些许川内大镇反的讯息,顺便给吴谦毅一些提醒。孰料他的话刚刚开头,便被吴谦毅的问话给打断了:

“兄台,川盐是井盐,颗粒精细,色白味正;淮盐是海盐,颗粒粗大,色青味涩。两相比较,百姓自然不喜淮盐。不知兄台此来,船上有川盐几何?到岸之价几何?淮盐出货之价又是几何?”

这个吴谦毅,罗姑娘知道他是世子爷的人吗?

应该知道,周文正暗想。

世子爷与罗姑娘,非能以平常之王、妃度之!

……

作为大明朝最大的产盐地,也作为川盐争夺湖广市场的主要对手,淮盐是两人今日乃至以后一段时间都绕不过去的话题。

淮盐是通俗说法,在广义上往往泛指隶属于两淮、两浙、山东、长芦各盐运司等以海水为原料采用晒盐法或者煎盐法出产的食盐。因为海盐业大抵以两淮为龙头,盐业资本和盐业生产也集中在两淮,因此民商不约而同将其俗称为淮盐。

湖广盐商集体抵制四川的井盐,是因为盐业市场供大于求,或是淮盐质优价廉,抑或是他们自己所宣称的那样,不敢违了朝廷的行盐疆界?

也许是,也许不是。周文正没有掌握充分的情报,不敢就此确认。

然而周文正以确认的是,汉口镇的这帮盐商既非奉公守法的模范公民,也非故意假装与真金白银有深仇大恨的文艺青年。

汉口盐商行会不敢接招,一定是在哪个地方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那问题是什么?

战争、动乱,是所有社会生产力的敌人,盐业也不例外。

淮河以北有两个主要的盐场,山东与长芦。

吴桥兵变之后,山东大部分的海边盐厂都被破坏,盐田或毁或弃,盐工或死或逃,生产能力一落千丈;

鞑子三次入寇,同样对位于渤海边的长芦盐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但长芦、山东的产量在淮盐中的比例较小,且其余盐行销区在北中国,所以对湖广盐市影响甚微。

决定长江中上游地区盐市行情的地方,依然是两淮和两浙的盐场。

若是两淮两浙产盐多、积盐多,则盐价下行;若是天时不好,连月阴雨,供不应求,或是运输线路上出了大匪大贼,导致销售地供应不上,那么即便有开中、纲盐、余盐等律法制度有形之手的干扰扭曲,那么供求关系依旧会通过价格链传导,逐渐使销售终端的盐价上行。

根据周文正掌握的讯息,去年南直大灾,对两淮两浙盐场产量确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大。南直的灾主要是旱灾,客观上反而有利于海盐晾晒。

产量影响不大,但运输成本的越发高企,却让湖广的盐商叫苦不迭。

湖广远离两淮两浙,食盐这种沉重的大宗商品几乎完全依靠水路进行长途运输,因此水路运输的成本至关重要。

但穷凶恶极的官府却在扬州、镇江、南京等地的水面上设关建卡,对来往货船征收银子。一道关卡一道钱,就算是出示盐引也不管用。

若要逃避税卡,只能借用官船或者干脆打上宫里的旗号。

商场传说,以前京营提督内官卢九德的旗号最为好使。卢九德提督江淮诸军多年,多次大败秦贼,素孚威望,连近来风头最盛的总兵黄得功原来也不过是他一名帐下中军。

只是卢公公奉旨守护凤阳后,最好使旗号的主人变成了诚意伯刘孔昭和忻(xin)城伯赵之龙。

诚意伯刘孔昭乃刘基之后,崇祯十一年领南京右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在长江上那是说一不二的土皇帝。

忻(xin)城伯赵之龙为赵彝之后,职为南京镇守勋臣,与刘孔昭相善。

两人有权且贪,若是给足了银子,军船旗号都可以使用,沿途绝无税吏盘查。

贪官与盐商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只是苦了这些湖广吃盐的百姓。

行贿给出去的银子,最后还是要落在盐价之中。

如此这般那般的正税外费,七加八加,廉价无比的劣质淮盐到了湖广汉口,食盐外销批发价已经高达每斤一百二十文。

请注意,每斤一百二十文只是汉口盐市的批发价。

到了零售终端市场,盐价往往会高达三百文以上!

……

“汉口盐商拒绝行销川盐,难道是我们的出盐价太高?”

周文正自言自语想了想,圆溜溜的脑袋摆了摆。

“绝对不是!贤弟有所不知,今日蜀中盐市,与以往你在新政坝所见,已是天壤之别……”

四川食盐的统购统销,只是保证盐业专卖的一个制度保障。

对四川盐业大发展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还是每斤食盐高达五分五厘的统购价和罗姑娘三年无条件敞开收购的承诺。

在巨额利润和预期确定的驱使下,在安全形势渐趋稳定的保障下,川内存量的井口迅速恢复了出卤,挑工灶工马帮航船等井盐业必不可少的外围产业也同步恢复起来。

作为新政坝的土财主,周文正对新政坝、碑院寺区域内的井盐出货量如数家珍。以往,该地区的出盐量最多不过每月十万斤。可统购统销一实施,该地区的出盐量便逐月上升,到了两月前,即崇祯十五年三月,出盐量已经达到了每月十五万斤以上。

随着煎盐铁盘(注一)的大量供应,火龙灶的大量修建,盐业工人的数量持续增加,新、碑井盐区的食盐产量有望继续上升,实现年产两百万甚至两百五十万斤的历史高产。

新碑井盐区的快速发展,曾经让利益攸关的周文正喜不自禁。但当周文正就任四川盐业专卖公司副总,站在四川盐业全局的高度上重新审视,他才沮丧地发现新碑井盐区的发展速度是最慢的。

在出盐增加量、新井开工数等衡量近期发展速度和中远期发展潜力的指标上,新碑井盐区不仅比不上新贵富荣盐场,而且被迅速恢复起来的老牌大哥三峡盐场迅速超过。

富荣盐场目前的出盐量虽与新碑盐场大致相当,但发展潜力大得多。

自统购统销以来,富荣盐场已开工的新井超过五百口,新井数量已经远超新碑盐场现存的盐井总数。

第一口成功出卤的新井已在周文正动身离川的四月间凿成,而这口新井的施工承揽方,正是周文正入股的凿山社。

主持富荣盐场的文骞,为了迅速提高产量,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保证新井的凿进速度和出卤率强制正在采卤的盐井对所有的凿探公司无条件开放凿探记录。

地质结构、凿探深度、卤水质量等凿探记录,是各盐商家用时间和银子积累起来的无形财富,是各盐商家的核心机密。无条件开放凿探记录,老盐商当然不愿增加竞争对手,但却不得不屈从于盐业专卖公司的压力。否则,他们不仅保不住自己的事业,而且保不住自己的家业甚至脑袋。

三峡盐场的迅速恢复,则有赖于魏辰的不懈努力。

在三峡腹地的大宁盐场(注二),自古以来便有长流不竭的天然盐泉。宝源山的盐泉之水注入龙池(注三),各盐商历来按照灶数取卤引卤。

除了宁场这个主力军,三峡地区还有开县温汤、奉节碛(qi)坝、万县长滩、城口明通、忠州涂井等的中小盐场。

由于三峡盐场的盐泉稳定,只要强化管理,加大投入,增灶添工,就能极大提升出盐量。

根据实地调研结果,魏辰恢复了盐泉官管制度,引入数万流民补充逃散盐工,推广火龙灶等节能技术,以煤炭等新燃料逐步替代柴草。

新举措取得了大效果。据四川盐业专卖总公司统计,仅在今年正月一个月,就从三峡盐场各分场统购食盐一百五十万斤,超过当月四川总购盐量的四成。三峡盐场,当之无愧重回到四川最大产盐区的宝座!

川盐业专卖总公司大多数高管估计,以此速度发展下去,仅仅三年以内,四川井盐产量就会突破亿斤大关。

而按照每人每年十斤盐的传统计算,三年内川内食盐市场总和绝对达不到亿斤。

这就意味着,用不到三年,四川急剧膨胀的产盐量就会造成川内市场饱和。

未雨绸缪,及时开拓湖广江西市场,确是有远见的一步棋。可既这样,罗姑娘为什么会将湖广出盐价定的如此之高?那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吗?

川盐在省内的统销价仅有每斤五分五厘,而湖广统销价竟达到令人乍舌的一钱六分,高了近三倍!

一袋五十斤的盐包,售价高达白银八两,足可以在湖广买到稻谷五石!然而就是这个出盐统销价,依然比湖广目前的食盐零售价整整低出一倍。

老盐商周文正无法理解罗雨虹的定价政策,那是可以理解的。

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祸乱湖广之前,借川盐来最大限度掠夺湖广的财富,是罗雨虹两口子的既定方针。但如何来掠夺,可就考校周文正的手艺了!

注一:在古代井盐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消耗品是铁锅。

这种煎盐专用铁锅又称铁盘,从大到小一套**个到十几个不等。铁盘沿火道前后排列,前大后小,蜿蜒形若火龙,以便充分利用热量,故又称火龙灶。

由于高温高浓度的卤水对铁盘的腐蚀非常大,因此铁盘的供应直接关系到食盐的生产量和成本。具体情形,请参看自贡盐业博物馆相关资料。

注二:大宁盐场在康乾时代达到顶峰,曾号称“万灶盐烟”,后来逐渐衰落。但宁场古法煎盐的最高历史年产量是在抗战时达到的:一万吨,即两千万斤。

注三:此古迹现在仍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