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六百一十一章 传世名画

崇祯十三年 第六百一十一章 传世名画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4:55:53 来源:笔趣阁

后世者,可以轻松掏出黄卡领张免费门票,在大明历史博物院的首个陈列馆艰苦创业馆的一幅传世名画中,一窥蜀世子朱平槿在崇祯十五年夏秋之交,即他率领护**走出四川迈向全国之前那段时间的一些所作所为。uu234uu234

艰苦创业馆空旷而宏伟的中央大厅,总是人头攒动,亮光闪烁。

跨入中央大厅的巨大铜门,一幅用天然彩色碎石镶嵌的巨幅壁画,毫不犹豫地填满了每一位参观者的眼框。

大厅穹顶上的无数盏聚光灯,准确引导光线汇聚在巨幅壁画的焦点。

光芒之中,身材较正常人高大一倍半的蜀世子朱平槿骑在前蹄飞扬、张口嘶鸣的雄壮战马上,左手紧拉缰绳,身体后仰,却依然努力地侧身回首,尽力向地上之人伸出右手。

在世子战马之侧前,一名衣袍破旧、须发皆白的老军半跪于尘土,肮脏的双手高举,含泪的双目仰望,似乎在哀求,又似乎在吟诵。

战马上的世子悲悯而仁慈,宛如红尘浊世里的救世主;尘土中的老军执着且憧憬,一如苦难历程中的朝圣者。

两人指尖触碰之际,犹如天神与凡人,完美合体。

两人目光碰撞那一刻,仿佛**与精神,浑然交融。

此时,一面漫卷飞扬的世子盘龙蜀字旗,一片服色杂乱的行伍军阵,数位表情丰富、动作夸张的将军大臣士兵,所有的一切都成了两位的焦点人物的陪衬和点缀。

更使画面具有神圣而悲怆韵味的具象出现在左上、右上两个角落。

佛道两种主流宗教的象征人物,天蓬元帅和观音菩萨,隐现于青色城墙上方的五彩云霞之中。天蓬三头六臂,驱万圣齐临,致群魔碎灭;观音千手千眼,以大悲愿力,现五浊恶世。

画前铜牌说明,此画名为《殿下与老军》。绘制时间是崇祯十五年冬。

事件原委,是崇祯十五年七月十九日蜀世子朱平槿在眉州城下大阅诸军时发生的一件著名的惊驾事件。

……

眉州收复,朱平槿终于彻底平定四川,成为货真价实的蜀地之王。

可无需讳言,完成四川剩余官军的整编,这才是朱平槿眉州之行的最大收获。四川官军各路高级将领,已经全部表态支持整军。

支持整军不是一句空话,肯定还有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但只要他们服从调遣,这就够了。要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追随效忠,需要时间,需要教育,更需要手段。

在这些少数高级将领之外,许多官军中的旧军官因为政治上可靠,有资历有战功有专长,被大胆启用,调任新职。这种不拘一格、唯德才是举的用人之法,既极大解决了护**军官缺位的老问题,也极大地调动了官军旧将们的事业热情。

如护**第十五团第四营营长、原都司李一进被晋升为重炮兵第一团副团长,既缘于上官杨展的极力推荐,更源于他在巴山之巅大坝巡检司的顽强坚守。

嘉定州罗徽堡守将百户廖佐,也因为善作营垒,实心任事,被监军部破格推荐提拔为护**工程兵第一团基建营营长。

然而,护**自从肇建之日起,他的根便深深扎根于下级军官和普通的士卒之中。

护**的肇建者朱平槿很清楚:只要对他的信仰及于护**的普通士卒,少数心怀异志将领不可能威胁他的统治,即便远在京师的皇帝也不能撼动他的地位。所以他的精力,永远要放在不那么高大上的基层之中。而阅兵,则是他与普通士卒一对多交流的重要方式。

崇祯十七年七月十九日,眉州前线各参战部队、支前民夫以及起义有功人员在眉州北郊码头集结,接受蜀世子殿下大阅。

劫后余生的眉州居民及邻近的彭山、仁寿、青神、洪雅等县士绅贤达也有幸受邀观礼。

大阅之前,世子殿下向受阅诸军颁布旨意,对战役进行了简短的总结。

世子特别强调,官军各部的“精诚团结”,是眉州之战胜利的关键。而对“护国安民、天下太平”伟大事业的无限忠诚,是官军各部保持“精诚团结”的基础。

世子要求各部队,积极开展诉苦运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改造思想,端正行为,整肃军纪,锻造铁的军魂。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残酷大战,必须苦练队列、射击、拼刺、爆破和土工作业五大技术,深入研究流贼的战术特点,最大限度发挥新式兵器的效能。

旨意最后,世子特意嘱咐内宦将眉州参战部队连以上军官以及立下功劳的士兵和民夫的名字,一一眷抄于眉州之战的战功旌表上。

这一不同寻常的殊荣,让全体受阅部队异常振奋。因为此举说明,他们的名字从此写入了历史,永远留在了汗青之中!

上午巳时四刻,大阅准时开始。

在炮一团五十四门大炮整齐而有节奏的的轰鸣声中,蜀世子朱平槿隆重出场。

他金盔金甲,头插红白两面盔旗;腰配战刀,马挎火铳,骑着四蹄包缠金带的白马,以其独有的神武英姿出现在所有受阅部队和观礼人员的视野中。

他在军机大臣马乾、舒国平、孙洪,眉州前线司令刘镇藩,阅兵总指挥宋振嗣等人的陪同下,在红底金边五彩七章金织蟠龙蜀字长三角旒旗的伴随下,骏马飞驰,直奔受阅部队的排首而来。

在那里,矗立着护**血染的军旗。

全军欢声雷动,齐声高唱《天佑大明》。

世子弛马向前,依次向各部队将士问好。将士们则高呼“大明万岁!”“护**威武!”“世子殿下千岁!”等口号回应。

本来,这场胜利大阅兵就会在这样**的气氛中顺利结束。可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惊驾事件,反倒使朱平槿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

现场观看名画,与书本上浏览图片的感觉完全不同。

画中的开国者一如天神下凡,人类最优秀的品德皆浓缩于一身。后世参观者站在庄严肃穆的中央大厅底部,站在这样伟大的人物面前,顿觉自己的渺小与猥琐。

翻开免费附赠的游览手册,此画有一整篇的说明和介绍。

原作乃一幅六尺长卷。绘制者两位:吕潜(时为世子文案)、利类思(时为耶稣会成都教会司铎)。中央大厅的巨型壁画是原作放大若干倍的高仿。

不过参观者用不着翻开游览手册便知道此画的名字,并且知道它乃大明历史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何以众人皆识此画?

因为此画赫然出现于大明中学教科书,列入了必考大纲。

何以为镇馆之宝?

因为此画不仅清晰见证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具有十分典型的文物价值;而且在绘画技法上率先进行中西合璧,从而催生出了统治世界画坛数百余年的所谓水墨油画派。

该画派的开山始祖吕潜曾一语道破了该画派的主要技法特点:

“西法为皮,中法为骨”。

不过,由于该画派的主要绘制对象不是神仙菩萨,便是君主大臣,带有浓烈的宗教或政治氛围,所以诟病者又称其为“色色体味画派”。这个莫名其妙而又意味深长的画派别称,传说便出自对吕潜既重用又打压的蜀世子殿下朱平槿本人。

游览手册还介绍,蜀世子朱平槿平定眉州之乱后,终于一统四川。欣喜之余,他在眉州北门外码头大阅诸军。

孰料,世子一行进至护**第十一团方队前,一名老军突然冲出队列,跪在了世子战马前。战马受惊,差点将世子摔落马下。

按照大明律法,冲撞君驾,形同阵中谋反;按照护**法,擅自出阵,也当军前斩首。

然而世子耐心听完老军申辩,却没有惩处老军。

原来那老军自述道:他少小离家,从征奢安。嗣后耕种川北,守备边关,转眼便十五六载。年初参加川北大战,幸而不死。如今年逾五旬,终于获入护**。从此安家立业,娶妻生子。这全是世子的恩典,这全是上天的赏赐!

老军此生的夙愿,便是请求让他触一触世子,让他把世子的福气和灵气带回家去,从此家人一生平安,开枝散叶。

世子听闻老军诉说,竟不假思索地伸出了右手,让老军双手紧紧握住!

世子从上天和祖宗那里得来的福、灵二气,从此便通过他的手传递到老军的手,再通过老军的手传递到老军的家人,老军的乡亲,老军的战友,老军下半生接触到的一切生灵万物!

在文字的最后,游览手册特别说明:

画作者之一的吕潜在他的个人回忆录《回忆与思考》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斯时诸军感奋,痛哭流涕者不知凡几,万岁之声响彻岷江之滨……”

另据其他史料记载,实际情况比吕潜的描述更加恐怖。

全军将士见此情景,欢声雷动,数万人争相恐后涌上前来,尽力伸出手去

其中最幸运者寥寥,能够被世子亲手握住;

次之者,能够触碰到世子殿下龙袍之一角;

再次之者,或能抱抱马腿,或能拍拍马屁;

最而不幸者,抑或只能遥看世子尊荣。

一位年老体弱的民夫因为被别人挤出人堆,痛苦得捶地号哭。伴随世子校阅的开国元勋孙先生无意看到这一幕,下马垂问,才知这位老丈是位毁家抒(shu)难的支前模范。

孙洪先生为老丈的义举所感动。为满足老丈与世子对面说话的心愿,孙先生竟在校阅结束后亲自将老丈带入了世子的大帐。

而世子面对老丈的问好,道出了他此生最有名的一句话:

千好万好不如百姓好。

百姓好,才是真的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