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二百三十章 利力入仁(四)

崇祯十三年 第二百三十章 利力入仁(四)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田骞的方案,是要朱平槿摒弃投献的思路,利用四川官府的软弱,转而推行税收包揽,并通过税收包揽控制财政,进而实现对全川的掌控。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要想包揽地方税收,就目前王府与四川各级官府的复杂关系而言,可以利用的机会很多。只是如此一来,势必对大明朝极为紊乱的税收结构和税收征管来一个快刀斩乱麻,建立和推行一套新的税制。洪其惠在雅州,已经把王国臣架空,在官府税收上实行了变相的税收包揽。只是这种包揽,是旧**装新酒,官府老税制、老粮额继续沿用,税率却是在王府投献一成的基础上加了两分。

田骞的海吹神侃,让朱平槿找到了灵感。他希望能在雅州包揽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在那些没有动乱的地方,通过与官府自愿不自愿的合作,达成税收包揽的目的。于是朱平槿假设田骞包揽了一县之赋税,然后提出问题让田骞回答,看田骞的建议到底是今天脑袋一热,还是早已思考成熟。

“原来之乡吏、柜头、总书怎样?”

“一律革退!”

“士绅若联合抗税怎样?”

“以大明律治之,捆绑至衙门枷号打板子!”

“如此他们必不肯干休。上告朝廷怎样?”

“让与王府不想干的当地人当这总书、柜头、乡吏。即便士绅告准了,也是无妨!”

“士绅聚众反抗怎样?”

“那最好!以匪类除之!”

“我大明对士绅有优免赋税之待遇,怎样?”

“依律行之!举人、监生、生员各免粮二石,人丁二丁!在京及地方官员优免不等。”

唔!朱平槿满意地点点头。税收措施强而有力,可以保证税收的实现;出了事情有人顶包,牵连不到王府;依法对士绅减免税收,既可缓和矛盾,又可避免留下把柄。

可是朱平槿并没有因为满意而停止提问,新问题如雨点般接踵而至,而且难度在不断增加。

“征本色还是折色?”

“当然是本色。如今粮贵银贱,征取折色极为吃亏。”

“不能乘机压低粮价赚上一笔?”

“世子,万万不可!百姓已有倒悬之苦,岂能再有变相加税之举?”

唔!朱平槿又满意地点点头。有了好的执法思想,才能有好的执法效果。让歪嘴来唱戏,只会把一部好戏给唱歪了。

……

从现在起,朱平槿已经把他的问题难度加到了九级。

“代征税赋,税率按朝廷成规办,还是另起炉灶?”

“臣以为应该另起炉灶!税率本应与王庄收受投献一致,皆一成也!可我们既然以官府名义征税,那自然要比王府投献费高些。臣以为可以征到一成五!如此,士绅百姓算来算去,还是觉得投入王庄划算!”

雅州征到一成二,田骞加到一成五。

朱平槿没有直接否定田骞,只是问道:“如此便高过朝廷正税不少,名目是什么?”

“名目自有官府编造,我们不过借官府之名!他们强征各类苛捐杂税,哪样没有编造名目?”

田骞答得非常完美,朱平槿心里已经给出了七十分。就看他最后一个**oss问题如何回答了。如果他能对上一半,那就按自己和老婆商议的计划用他。

“既然先生建议征收本色,那就要上缴朝廷官府折色银子。廖抚之幕府曾估计,蜀地百余州县,一年之赋税杂役之总和约三百万两白银,这相当于汇通钱庄全部准备金!如此,我王府帮官府做事,岂不亏死了!”

朱平槿一字一句,清晰表达,让田骞声声入耳。

……

税收包揽,让自己的人出面征税,那是傻子,最起码也是包揽的初级阶段。高级的税收包揽,就是让县官包揽本县的税收,有谁知道县官是王府税收包揽的代理人?让廖大亨包揽四川的税收,有谁知道廖大亨是朱平槿税收包揽的代理人?所以高级包揽,就是让官府自己包自己!

可作为老练的领导,朱平槿并不急于推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他还要进一步考察田骞。

朱平槿刚才的问题,已经突破了包揽一县税赋的局限,而是把包揽放在全省的范围。他的问题可分解为三个小问,每个小问里又有隐藏问题:

一是如何确定税收标准的合理水平,才能做到盈亏平衡,起码不“亏”。隐藏的小问是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才能把税收如期征收回来;

二是如何与地方官府进行合理的分账,做到朝廷(中央)过得去、地方有分润、王府还能存些银子和粮食下来。隐藏的小问是,地方官府那些苛捐杂税如何才能革除,还能让官府无话可说;

三是**oss问题里面的**oss小问,即货币流向的管理与分析,这在现代财政管理学和金融学中也是高级问题。昨晚朱平槿刚就此问题与老婆讨论许久,此时正好拈来考人。

田骞为人机敏,他察觉了世子的意图,或许这就是世子大用之前的最后考校吧。他默默凝望远方,手里的鹅毛扇子轻摇,头脑中迅速整理思路,组织语言。

“不知先生以为如何?”世子再次发问,逼着他立即回答。

“臣以为,只要按照一成五征收,我们王府绝对不会亏。一州县之田地,少则数万亩,多至数十万亩;一田之产,少则一石,多至四石;各县赋役,一石粮额折银,有少至一钱,有多至数两。臣试以均数而论之:蜀地应税田亩约千余万亩,蜀地一年之赋税杂役之总和约三百万两白银,分摊到蜀地应税田土之上,如此每亩折银为三钱。以每亩产粮二石计,征收一成五即为三斗,按粮价可折银六钱。如此,收支相抵,多出一倍……”

田骞的话被朱平槿打断了。朱平槿向田骞指出,这样仅仅只能做到不亏而已。税收征管必须付出人力物力,实物税收的征管成本远远高于货币税收,这是很大一块支出。更何况粮价并不稳定,如最近秋收开始,粮价已经迅速下跌至二两。等到秋粮全面上市,王庄的掌柜们估计粮价会短暂跌到一两五钱下方。这样一来,税收全部交了朝廷,朱平槿一分没落下,岂不亏得慌?

“朝廷之税,亦可用于地方!大明田土之弊,在抗税,在隐田!士绅抗税依律惩处,这隐田,既然仓促间难以重新清丈,臣以为要派人分片承包监督,一人百亩至数百亩,打了谷子立即征税,有如我们王府收租一般。有摸黑偷割者枷号示众,并处罚款两倍!”

“先生好办法!”朱平槿抚掌笑道,好像他面前站着一排垂头丧气,肩上扛着大木枷的士绅。

“此外,必须革除税收入田的弊政!田土之税得粮,工商之税得银!取粮留川,取银完税!何以得银?粮出于田,难得!而银出于工商,易得!

如开征房产税。大凡府州县城城墙以内房产,以间架为准征税,一间一架即征银若干……

如开征商税、市税和关税……

如开征山泽之税、矿冶之税……

故而税银短缺几分也不要紧。臣就不信了:既有征税之权,竟然还会折了裤子!”

田骞的回答有趣,朱平槿哈哈大笑起来,第一小问给了及格。其中工商税必须与农业税分离这一点,就可以给五十分!

世子的大笑,明显是在鼓励。田骞的性子上来了,他越说越快:

“至于官府,我们可不能由着他们性子任意索取。我们替官府征税,花了自己银子,省了官府开销,他们应该倒给我们银子才是!臣以为,既然包揽,得和官府谈出一个过得去的总数,我们每年足额缴交即可。至于如何收税,那是我们之事,官府不要管。他们若要帮我们征缴,那更好!”

朱平槿冷哼一声:“税银短了,他们就不会管;要是税银多了,他们就会像恶狼一般扑来!故而还要多为官府分些担子!

李先生曾经在仁寿县搞过护城队,后来统一整编为了护庄队。谭思贵应南溪官绅之请,在县城也搞了护城队。本世子想了想,觉得在包揽之地弄个护城队也不错。既可帮着我们征税,也可让城里官府承担军费花销。如今土贼流寇肆虐,大难临头,我们练出来的护城队,总好过那些士绅临时招募的民壮吧!”

朱平槿在说这番话的时候,盯着田骞的脸色看。只要田骞神色有异,或者眼神闪烁,那么这个人就只能暂时列入观察名单。

可田骞顾盼神色泰然自若。

“既然包揽一县税收,则一县之政尽入我毂矣!护城队仅是个名号。臣以为,凡我蜀地百姓,均为世子之赤子!一县无论大小贫富,均为我王府王业!护国安民,当首先用于我蜀国!”

嗯!朱平槿轻轻从鼻子里发出声音,既未点头,也未颌首。在官场中,这说明领导知道了。但是我不发表意见,或者是不方便发表意见。

“至于朝廷那边,两税三饷所需甚巨,臣请世子勿忧。”田骞抱拳拱扇,脸上带着隐隐的坏笑,“只需廖公一道折子而已!”

……

田骞对货币流向这种高级问题的解决办法简单得出奇:高价向江南出售四川余粮。

按照朝廷的成规,四川的赋税应直接上缴到京师户部。田骞认为,只需四川官府以陕西、河南、湖广三条赋税进京的通道不靖为由上奏,要求四川的赋税交到南京户部,朝廷一定批准。通过高价向江南出售四川余粮,再向南京户部解交税银,那么一两银子也不用出川。

田骞做出判断的理由是什么,朱平槿当然要问清楚。这么重大的事情,岂能三言两语,随随便便

“世子可知南京户部的职守?”

大明朝有南北两京,两个首都,两套中央机构。北京叫京师,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南京也有六部。北京比南京多的,就是皇帝及其秘书班子。

朱平槿是舒师傅的好学生,大明会典熟得很,南京户部职守张口便来。

“南京户部,负责征收南直隶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征收和漕运。此外还有盐引勘合。”

“南京六部,首重户、兵两部!户部管着江南税粮,几乎占了全国之半;兵部管着南京四十九卫,挂‘参赞机务’衔,会同南京镇守太监与南京守备勋臣一起,守着我大明朝半壁江山!”

田骞慷慨挥洒,扇子一挥,天下尽入扇底。

“南京六部职司之重,与我税粮转售江南何干?又岂能做到一两银子不出川?”田骞的答案与标答不同,且抢了朱平槿的风头,这让朱平槿很不高兴。

“世子可知否?去年五月,南直隶苏、松、湖诸地暴雨成灾,大水毁堤,屋宇倾倒。斗米银三四钱!

自今夏始,又数月大旱不雨,飞蝗蔽天。

两月前,苏州府米价每石银三两二钱、麦价二两二钱、油每斤八分。流丐满道,多枕籍死。民间以糟粮腐渣为珍味,或食树屑榆皮。各处设厂施粥,吃者日数千万!

徽州米价更贵,其地山浮于田,故苦旱。去年五两二钱一石,今年略微下降,尤要五两一石(注一)!”

“江南鱼米之乡,天下富庶之地,出产极丰,何至于此!”朱平槿瞪眼张嘴,尤不自知。

注一:数字取自《明季北略志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