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二百九十七章 哼哈二王(二)

崇祯十三年 第二百九十七章 哼哈二王(二)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靖难之变,对大明朝政治制度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太祖朱元璋的国初肇建。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引用太祖《皇明祖训》中关于藩王权利的条款:“如国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起兵叛乱。三年后,谷王朱橞(hui)打开金川门,帮助朱棣夺取了南京。朱元璋亲自指定的继承人建文皇帝或曰自杀,或曰失踪。朱棣自立为皇帝,年号永乐。此后大明的十位皇帝,全是朱棣的燕系子孙。

朱棣起兵的法律依据当然是苍白的。他没有建文密诏,也没有依制“讨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

本来朱棣进了南京,想抓住亲侄儿,然后逼迫他来个事后追认和禅让。哪知道建文更极端,一个火烧皇宫,让朱棣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下那些不怕死的儒生们有话说了,比如蜀藩第一任世子傅方孝孺便是其中之一。方孝孺不仅拒绝起草朱棣的即位诏书,而且当众大骂朱棣为乱臣贼子,最后被恼羞成怒的朱棣灭了十族,还差点连累到蜀献王朱椿。

然而绝大多数的建文臣子还是决定继续在朱棣手下当官,为大明皇朝的稳定和谐继续尽绵薄之力。建文身死以后,太子朱标一脉只剩吴王朱允熥(tong)、衡王朱允熞(激an)。两人年纪尚幼,未能就藩,很快废为庶人,禁锢凤阳高墙。如此一来,朱棣不仅以武力控制了朝局,而且他的身份优势也凸显出来。

太子朱标、秦晋两王先后故去后,朱棣便是太祖朱元璋时存年纪最大的嫡子,即嫡长子,在血统上完全有继承大明皇位的资格。太祖《皇明祖训》中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需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庶子的政治权利与嫡子差别极大,根本没有皇位继承权。因此朱棣在靖难起兵之时,檄文中开篇即称他自己是高后马氏之后。即位之后,他更是再三宣称马后为生母。

然而这种说法很快遭到了时人的质疑。除了个别居心叵测者的流言外,质疑的主要证据是朱棣自己送上门的。

……

南京有座古刹,后毁于火灾。永乐十年,太监郑和(就是七下南洋那位)奉旨于原址重建大报恩寺。按宫阙规制,征集天下夫役工匠十余万人,耗银二百五十余万,历时十九年方才完工。大报恩寺内最有名的建筑,便是那座九级五色琉璃塔:楼高百余丈。飞檐下有金铃,塔心置篝灯。每遇风起,铃声不缀;一入暮色,光照百里。永乐御赐为“天下第一塔”。凡到南京之人,必去此处游玩。

此塔如此盛名,但是却有个奇怪的地方,让众多游人香客疑惑不已。因为塔下正殿之门经年关闭,从不让人上香膜拜。故而此塔究竟供奉何方神圣,便成了时人纷纷猜测的话题。顺着一些蛛丝马迹,官员和文人们逐渐发现,此塔供奉的很可能便是明成祖朱棣之生身父母。

朱棣的生母是谁?不是官方宣传的马皇后么?为什么不能正大光明,供人上香膜拜。偏要如此鬼魅,秘不示人?

内江王三大五粗的汉子,眼睛里却燃烧着熊熊的八卦之火:“小王听到传言,说南京有盗贼进到塔内,看见了供奉灵牌!后来便生出许多街谈巷议,说朱棣生母是个蒙古人!是元朝末帝妃子!”

“还有种更诡异说法,是个朝鲜女子李氏。”朱平槿打了个哈欠,侧身将烟卷灭了,补充道:“总之是汉夷混血,血统不正!”

“原来世子也知道,难道舒师傅这些也教你……”内江王和石泉老王一起恍然大悟。

见他俩对眼神,朱平槿笑笑提醒:燕王生母之事尚是谜团,如今也不到揭开之时。不过,不必光盯着别人家的事,蜀藩出身也不低么!

得了世子提醒,内江王顿时醍醐灌顶:“蜀、代、谷三王,本是同母兄弟(注一),皆出自郭惠妃。郭惠妃乃滁阳王(注二)与次妻小张夫人之亲女,而马氏不过为滁阳王之养女,身份只高不低!就凭我们身上有滁阳王血脉这一层,我蜀藩身份就比他燕藩贵重!他朱棣能凭刀枪入继大统,我蜀藩为何不能?如今燕藩一脉误了太祖传下来的花花江山,那他们还有什么脸面继续坐在那个位置上!”

“老朽所恨者,倒是京师的刻薄寡恩!”石泉老王跺着拐杖来帮腔,“你父王下葬,京师那个吝啬鬼竟然连一文钱也不给!平民百姓死了,买不起墓地棺材,街坊邻居还要凑几枚铜子,备床破席裹了,这才扔进化人场!你父王好歹也是亲藩国主!这钱能省么?这钱能省么?京师不要天家脸面,我们还要呢!好在世子纯孝,给了你父王风光大葬,也给我蜀藩挣回了脸面!要不然,外头那些官员百姓一定会说朱家快败了,天下要易姓了……”

石泉老王说话时怒不可遏,样子好似他百年之后,他的不肖子孙们把他的残躯用破席草编胡乱裹了,扔进化人场喂野狗。

朱平槿看看石泉老王,又瞧瞧内江王,心里点点头。该给他们说点实质性的东西了。朱平槿笑道:

“燕藩世系如何,如今尚不到穷究之时。宝塔扔在,将来找个机会进去看看,便可真相大白于天下。皇帝既是天子,上天若要惩罚皇帝,自然会有凶兆降下。本世子以为,天意叵测,人心难猜。我们与其坐等天意降下,不如趁早收拾人心,以顺天意。”

两位郡王都知道戏肉到了,呼吸急促起来。

“如何收拾人心?请世子明示!”

“人心么,其实最简单。只是知易行难,能做到的很少。孟曰,人有恒言,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太平安康、衣食富庶,娶妻生子、病老有养,这便是人心所求,百姓所欲。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谁便能收拾人心!”

“那我们这些老家伙该怎么做?撒钱出去?”

世子没说具体的,石泉老王有点心急了。

两位郡王懂政治,但不善于搞政治。朱平槿下了这个结论,默默地笑了。

在中国,政治这东西,永远都要放在经济前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政治搭好了台,经济才能唱戏。“仁义”大旗始终要高高举起。见面就说钱,太没政治素养,也太掉档次。不过,只要你们能与我合伙求利,这些枝末细节鄙人都可以忍受。

感受着左右两边灼热的目光,朱平槿看了左边,又盯了右边。他一字一句道:“蜀地,我一藩之根本。本世子要蜀地宗室,与我蜀王府一道,出人出银,与万民共进退!胜,则坐拥天下,其利子子孙孙尽享,无穷尽也。败,则生死国灭,尸骨无存!”

……

朱平槿终于率先向蜀藩宗室中的两位重量级人物:石泉王和内江王,明确宣布自己的政治目标是夺取天下。而在谋夺天下的团队中,以石泉王和内江王为首的蜀藩宗室扮演的角色,首先便是经济领域的急先锋。

朱平槿抛出了他和老婆蓄谋已久的经济大杀器——全民持股计划。

全民持股计划,与战略调整中的政治和军事部分一起,共同构成了三驾马车。该计划借鉴了清末川汉铁路公司的融资模式,通过搭建一个开放式官方融资平台,打造一个四川投资界独一无二的航空母舰。这个投资平台大量吸收社会资本,然后根据朱平槿的产业布局,向最需要的农业生产、科技研发、道路交通、民用和军事工业发展提供资金,从资金源头上保证四川产业的绝对领先地位。

该计划的最大特点,是自愿和强制相结合,入股与借债相结合。宗室以王庄分成和俸禄入股,官员以俸禄入股,士绅和百姓以税赋入股。投资者没有任何身份限制,自世子宗室和巡抚巡按以下,四川人人都是股东,个个都有利益。

为了让更多的人有能力入股,股份分得极细,一股仅一钱银子。对于那些不愿强制入股的资金,则采用入股与借债相结合的办法。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吸引资本流入四川,流入朱平槿控制的融资平台。

然而融资筹钱,并非该计划的终极目标。通过全民入股借债,绑架全体股民,绑架全体债主,绑架所有宗室官绅百姓,这才是朱平槿“与万民共进退”的真实含义。蜀王府、四川官府和士绅中选出来的代表共同组成持股会,对资金使用进行监督。但最终还是大股东说了算,也就是蜀王府。

万事开头难,这个计划最大的困难在于启动资金的筹措。

朱平槿和罗雨虹设想,要从最有钱的蜀藩宗室开头。宗室带了头,那么王庄庄户就会全面跟进。取得了官府支持,并与税收包揽结合,那么普通的士绅和民众就会主动被动地被卷入。随着时局的变化,通过汇通钱庄在湖广、南京等地的布局,以持股发债的方式,逐渐把长江中下游各种势力集合起来。这样不仅解决了朱平槿急需的产业发展资金问题,而且能把不甘心国家沦亡的正义力量都团聚在朱平槿的“护国安民、天下太平”的旗帜之下。

两位精明的郡王听完朱平槿细说,立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俸禄和王庄分成一点没讨到,世子反而要把蜀藩全部家底都押上去!

难道大明的江山社稷真的危殆如斯?若是将来输了怎么办?小宗有人反对怎么办?

两位郡王顿时陷入了沉思,一时间空旷的谨德殿里鸦雀无声。

朱平槿也有些紧张。

如果蜀藩宗室集体反对,即便自己以族权王权强行压制下去,也会留下许多后遗症。

一母生十子,十子各不同。蜀藩宗亲万余,什么样的人都有:知书达理与蛮横无理的,谨小慎微与胆大包天的,遵纪守法与横行无法的。一下推行如此激进的政策,这么多的人,会不会造成大规模的反弹?一旦发生千人跪哭宗庙,百人进京上访等群体性 事件,朱平槿如何应对?

朱平槿扯了扯袍子领口,让空气能够自由顺畅通过呼吸道进入胸腔。

“若是不好决定,两位郡王要不先回府议议?”

啪!朱平槿右边的沙发扶手被猛地一拍。

“妈的个x!”内江王爆了句粗,“干了!与其在猪圈里窝囊一生,不如跟着世子干票大的!反正献贼进来也是死。等死,不如死国!”

他从沙发上蹦起来,走到朱平槿面前,甩平挽起的袖子,行了个大礼。

“世子,小王愿阖宗从戎,倾家荡产,追随世子!”内江王说着抬起头来,双目炯炯盯着朱平槿,“只是要说好:我内江国买的股份,不是那什么持股计划!”

成了!朱平槿大喜过望。

他赶忙离座将内江王扶起来,亲切地笑道:“本世子知道,内江国买的股份,就是本世子!”

眼见世子即将转头看向自己,被逼到墙角的石泉老王以与他年龄和身体状况不相称的速度跪到了地上。

“石泉国亦愿追随世子,护国安民、天下太平!”

注一:蜀王朱椿为朱元璋第十一子;代王朱桂,朱元璋第十三子,就藩大同;谷王朱橞(hui),第十九子,朱元璋分封宣府,后迁长沙,因罪废为庶人。

注二:滁阳王,即郭子兴。朱元璋本是郭子兴的部将。因为娶了郭子兴的女儿,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女婿。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凭借女婿的身份继承了郭子兴的主要遗产——军队。从某种意思上说,郭子兴才是大明王朝的第一奠基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