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三百一十九章 路桥建设

崇祯十三年 第三百一十九章 路桥建设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在怀口囫囵一夜,第二日早晨,在王府警卫和董卜骑兵营的护卫下,嘴唇上顶着一颗白亮亮青春痘的朱平槿,与廖大亨一起再次踏上艰苦的征程。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冬季少雨,干燥的泥土路面被无数铁蹄践踏,腾起满天烟尘。朱平槿夹在骑兵警卫队中行进。他换下花哨夸张的行头,一件轻便的半旧灰布对襟棉袄,一顶翼善冠,一双厚棉布手套,一个骑兵的制式红布口罩,口鼻还缠了块潮湿的口罩遮灰。廖大亨年纪不饶人,也令人收了巡抚仪仗,换了辆舒服些的马车跟在后头。

数百人马前行百余里,便遇到了一处正在修路的工地。这是四川道路局正在修建中的怀口镇到回马镇之间的道路。此路一成,沱江与涪江两个渡口间便有了条高速快捷的通路。

四川道路局的股份结构类似于机器局,汇通钱庄依然是其最大的原始股东。但因道路修建投资大,投资回报前景不明,招股说明书上的收费公路与收费桥梁也没有得到当地官府的背书,所以招股不是很顺利。连罗雨虹也不甚热心,只准了汇通钱庄三万两银子的投资,另将王府一千俘虏的三年劳役作价两万两,总共投入五万两。老婆的不配合,逼得朱平槿不得不亲自出头,大张旗鼓投了一万两私房钱进去,这才在四川投资界带动了一些人气。

四川道路局的大管事也不是从王庄王店出去的,而是宁川卫指挥何猪头的嫡长子,未来的小何指挥。

何猪头听说道路局有大宗建筑生意,与成都后卫的徐扒皮一合计,决定抛弃前嫌,携手共进,共创卫所美好明天,一起把蜀王府的大生意夺到手。

宁川卫和成都后卫本就是独霸成都建筑市场的大型工程队,对建筑生意再熟悉不过。在朱平槿他爸的府外别院工程中,宁川卫便是最大的建筑承包商。两卫有大量在籍军士,即便不再上街抓人,人力资源依然充足。再说建筑工程肯定会用到大量的战俘劳改犯,卫所带枪搬砖,管理犯人有独特的优势。所以作为甲方兼乙方的朱平槿与原始股东们一合计,便把小何推向了前台。当然,蜀王府的钱也不能由他们白赚。成都六卫的近十万亩公田被朱平槿拿去了田皮,只剩了一成的租子充抵田骨。

小何二十几岁,身强力壮。又圆又大的脑袋,颇有乃父神韵,更继承了他爸自来熟的性格。打前站的吴泰昨日过去,已经通知了小何世子和廖抚即将经过的消息,所以他一大早便停了工程,将军士们集合起来,列队迎接。等到客人驾到,敲锣打鼓,端茶送水,好不热闹。

朱平槿趁此机会,查看了道路工程。

道路是新建的,没用原来的路基。因为截弯取直,新路总长比老路缩短近二十里。路宽两丈到两丈五尺,相当于朱平槿前世的双向两车道。路基垫土夯实,石碾压平。平地尽量加高排水,山丘地两侧挖排水沟。路面铺垫的材料,是小煤窑的炉渣或就地淘选的粘土,与熟石灰和河沙混合而成的“三合土”。

据小何介绍,这条路有三个分包商。宁川卫干一截,成都后卫干一截,蓬溪知县和当地士绅合股干一截。每截大约六、七个工段,每个工段十里。三截合拢,怀口镇到回马镇的道路就修好了一多半。

涪江上的大木桥是个单独的工段,由潼川州一户造桥世家修建。等到明年二月初,这里的工程便要大部分停下来。开春雨水多了,不利于三合土板结,军士们也要回家种田,只留下一千俘虏看守接着修。所以他们正在拼命赶工,争取在停工前多完成几个工段,多拿到一些工银。

“路边要有灯笼杆子,这样晚上也可以驰马!

路中间要用石灰标出白线,防止车辆越道行驶!

以前的路都是沿着河修的,现在路边没了河,人马饮水吃饭饲料问题要解决!

路边还要栽上带刺的篱笆,防止不交钱随意用路!

破坏道路设施的,抓住要罚款。交不出钱来便游街!

至于饮水吃饭,那也是商机,可以每隔几十里搞个服务区嘛。把马店、小吃摊都整合起来!”

见小何的手下都在拿着小本本猛记,朱平槿不失时机灌输他的现代交通管理理念。最后,他向小何强调道:

“质量很重要!三年保修期内出现了问题,再来修修补补,多的银子都会花出去!现在主要是军用,收费倒是其次。路烂误了军机,仗打输了,什么都没有了!”

这个小何倒是机灵。他见朱平槿一面严肃,连忙拍着胸口保证,宁川卫的质量一向上乘,蜀王府各项重大工程便是明证。再说这次宁川卫是总承包,他爸是世袭军官,他本人又是道路局的大管事,绝对没有逃脱责任的可能,所以请世子放一万个心。

“不可虐待军士,把俘虏看紧!”朱平槿更加严肃,“工地出了乱子,要拿你何家的脑袋试问!”

“哎哟!世子爷你不知道:如今变天了,这些军士才是爷,小的就是个奴才!现在别说虐待他们,小的连重话都不敢说!”小何顿时叫苦起来。

原来最近的人手不好招了,连成都各卫最擅长的一招——城外抓流民,也已经完全失灵。原因很简单,王府“四川填泸州”,一次性运走了约十万流民。川中地区局势的稳定和垦荒优惠措施的推出,消除了川内流民的重要源头。茶马贸易的兴起,四川机器局、织造局、肥皂局等工业企业的兴起,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相比较而言,商、庄两队招兵和宁川、后卫军士的逃籍,反倒不是川西地区人力资源紧张的主要因素。

小何道,希望世子这次出征,能给他们多抓些俘虏。这些俘虏无需支付工钱,无需支付烧埋银子,也无需回家种田插秧,一个俘虏能当两三个军士使,是最好的工人。如果人手足够,他们可在明年四月前将这条路全线修通。

消除流民,也消除了土暴子的重要来源,这是朱平槿喜闻乐见的。但是人力资源的过度紧张,又会带来过高的薪资成本,不利于刚刚兴起的工商业发展。

朱平槿略一思考,便笑着对小何道,冯如虎最近在川北大竹、邻水两县最近抓了俘虏八千,其中壮丁有约三千。这三千壮丁都可以作价折股,运到这边来修路。道路工程周围的农民非常贫困,挣钱的路子很少,在农闲时节也没有多少事做。如果他们愿意,可到工地上来帮短工,这就是“以工代赈”的法子。

要想富,先修路。目前四川道路修建的计划非常庞大。怀口到回马这条路只是牛刀小试。回马经顺庆到广安、渠县、达州的大道;绵州经成都到嘉定、雅州的南北大通道;成都府经中江、潼川、南部、阆中到广元、巴州、百丈关的川北大道;成都经龙泉驿经重庆、梁山到万县、夔州的川东大道以后要陆续开工。再以后,还要把巴山蜀水的条条道路修通,做到县县通大道,乡镇通小道。总之,护**打到哪里,哪里便要修路架桥。

可见,一两个道路队、一两年时间、一两万俘虏根本不够。四川道路局不能消弱,还要大力扩充。工程在春季不要轻易停工,要说服军士们留下来,充作看管苦工的工头。

朱平槿还承诺,等到他出征回来,争取再给道路局补充三五千俘虏。三合土路质量不错,但施工效率太低,以后要想法改进,比如用水泥铺路行不行?

世子之言,自然让小何喜出望外。世子说护**打到哪里,哪里就要修路架桥。以护**日渐壮大的态势,很可能意味着这路桥将来要修到省外去!

建筑业的行话道:金桥银路草房子。造桥修路是比建房子更赚钱的生意。小何心里一扒拉,顿觉对于几千上万里路的大工程来说,两个军卫的人手过于单薄,或许连看管俘虏的人手都不够!小何立即决定给他爸写信,请他爸出面斡旋,将成都剩下四卫甚至是都司的直隶部队一并拉进来!

有钱大家赚么,赚得最多的还是我们何家么!要想富,先修路,世子这话分明就是针对我何家说的呀!

离开喧闹繁忙的工地和笑逐颜开的小何,朱平槿一行继续赶路,天黑时终于赶到了回马镇。潼川州蓬溪和射洪两县的知县和官绅都在路旁跪迎,欢迎的人群中还有三个远道而来的人:

顺庆王庄的正副管事江鼎镇、李四贤以及西充县的致仕巡按御史李完。

他们三人所来,正是为了西充县的叛乱。

……

四川地处西陲,虽自号文风鼎盛,但实际与江浙荟萃之地仍有相当差距。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四川人的脑袋比江浙人木瓜,而是比起江浙之广大富庶,四川要穷困不少。

在大明科举制度下,精英层层选拔,从童生到两榜、从县学到太学,没有百十两银子是喂不出一个进士的。绝大多数的四川读书人,往往受困于家庭经济的窘迫,被迫止步于秀才功名之前。表面公平竞争的科举制度,反倒成了利益固化的制度根源。而朝廷狭隘的文官铨选观念,又进一步限制了很多有潜质有能力的贫困读书人出仕为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与“知识改变命运”。没有银子为支撑,两个不同时代的口号,同样沦为一个的美好肥皂泡。

正因为如此,在四川一个县级地区,能同时拥有多名进士高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定然是个小概率事件

而西充县,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县。

西充县位居顺庆府治南充县之西北,同为顺庆府之直辖县。县域横跨嘉陵江和涪江的分水岭,境内丘陵密布,沟壑纵横,但多为低山浅丘。

西充县属于传统缺水地区,县境内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河流。小河藏身沟谷,细如鞋带、若有若无。县境内也几乎没有大块的便于耕作的田地。长条状的水田分布在沟谷中,依靠屯水和山泉来耕种水稻。这样的自然条件,与嘉陵江边拥有大块冲击平原的南充县相比,那便是天上地下了。就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县,却有个地方,能出现一个科举世家,那就是凤凰山槐溪沟的李家。

李家祖姓蒲,因为当了李家的上门女婿,所以子孙都改姓李。李完,字光岳,天启二年进士,官至两淮巡按。其父李友柏,出身岁贡,曾任贵州石阡府(治所今石阡县)推官。其弟李兆,字可见,与兄李完同科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

李家曾与西充县的马、刘、何三家,并称西充科场的四大家族。如今其他三家日渐式微,而李家却如日中天,一门亲兄弟,同科两进士,堪称光耀门楣。

李家出了两位高官,按照地方规矩,自然就是当地最大的地主和最有影响力的士绅。这样一位重量级士绅连夜来访,而且是由江鼎镇和李四贤联袂引见,必然不止是礼节性拜访那样简单。

朱平槿以路途疲惫为名推掉了射洪知县和蓬溪知县的帖子,让他们先去拜见廖大亨。射洪知县李允义各方攀附,人品不堪,但能为朱平槿所用,因此朱平槿毫不吝赏,给他报了长平山大捷提调之功,让他升署邛州同知兼蒲江知县,在邛眉两州间埋下颗棋子。蒲江知县江夏人朱蕴罗虽与蜀王府素不往来,但官声不错,改任嘉定州最富庶的犍为县。

朱平槿简单用过晚餐之后,在奉母命重新归队的曹三保的侍候下,换上了他正式的世子蟠龙常服,宣江鼎镇、李四贤和李完三人觐见。

三人拜过,却是由李四贤先禀报。先前的随侍小太监一说事情大概,就让朱平槿沉思起来。他在脑中将近期发生的事情一项项串联,试图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