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三百四十八章 岁末大战(十四)

崇祯十三年 第三百四十八章 岁末大战(十四)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当兴国寺寺门大开,数千土暴子从中涌出,直冲官军左翼之时,正在左翼督战的赵 荣贵惊得眼眶欲裂。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土暴子早与白莲教匪合营!敌人先前用战力很弱的教匪挑战,只是饵敌之计!自己上当了!

如今敌人凭兵力之优,借地利之长,居高临下,以主力从左翼围攻。如一旦左翼崩溃,前出的右翼部队必将被土暴子合围于渠江边上,那时全军背水,三面被围,必然在劫难逃。

因此,必须立即撤退右翼,让他们在左翼后面列阵,然后两军交替掩护,尽快撤回大营。

这时的赵 荣贵,已经根本顾不得什么首级和财宝了。他眼睛狠狠一闭,又猛然睁开,下令左右道:“传令,左营不得后撤半步,违令者斩!右营向左营靠拢。两营合军后,一起向大营撤退!左右,保护好王大人!”

“王大人?”

赵 荣贵的家丁不屑地哂(sen)笑一声:“王行俭那个龟儿子虾爬(注一)!他看到土暴子大队杀出,早就丢了魂,扔下我们先跑了!”

“这帮该死的文官!”赵 荣贵愤怒地大吼一声。

就在此时,他眼见一飚土暴子的骑兵从山坡上扑下来,直向己方大营冲去。己方大营万万不可有失,赵 荣贵顾不得王行俭的死活,大叫道:“中军骑兵,跟着本将出击,截住敌骑!”

……

到了赵军在西溪河右岸的大营,朱平槿并没有急于进入,而是让廖大亨率领警卫一连先行进去。

钦命四川巡抚亲自驾到,守卫的营将岂敢阻挡?

不多时,便见廖大亨带着警卫一连和数百官军离了右岸大营,通过摇摇晃晃的浮桥,向对岸开去。朱平槿则带着警卫二连进入空荡荡的大营接防。片刻之后,营外马蹄声震,天全土司骑兵营第一连在营长高荣宣的率领下赶到了。

朱平槿亲自出账相迎:“高将军,今日有番大战,你可有兴趣?”

“土暴子,一群山贼耳!请世子留营观战,看末将杀他个片甲不留!”

留守大营的都司邢云泽部一千兵马被廖大亨全部集合起来,结成了两个方阵向战场开去。天全土司骑兵营第一连负责掩护他们。

有了土司骑兵的助阵,官军士卒们都很高兴。战场形势于己方十分不利,那是他们都能看见的。可守营职责重大,不可轻离。没有主将的命令,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前线越来越被动。如今王府兵和土司精骑增援上来,廖抚又命他们出营接应弟兄,士卒们的士气立马大涨。

廖大亨不会亲去前线拼命。他占据了赵 荣贵的帅帐,等着远方那个穿着红色官袍的人逃命回来。

帅帐里,廖大亨阴冷的脸色,让匍匐在地上的王行俭瑟瑟发抖。军令状是赵 荣贵签的,王行俭是文官,打了败仗本与他没关系。王行俭吓得瑟瑟发抖,是因为廖大亨就在大营门口将他的书办随从数人一并拿下,不由分说,统统砍了,尸首丢进了西溪河,连知府大印也落到了廖大亨手中。

廖大亨打量着王行俭佝偻低矮的身影,心中一阵快意。见王行俭穷途末路,还不主动求饶,他便冷哼一声,打破了王行俭的幻想:

“王大人见官军中伏,兵败溃散,悲愤之下,已然拔剑自戕了!”

王行俭闻听此言,顿时脸色姹白,身体几乎瘫倒地面。

“数日后,本抚将亲自拜折上奏,将王大人英烈悲壮之举奏明圣上,请求朝廷典封旌表。王大人在重庆府之妻妾子女,本官也会代为好好照顾。来人呀,请王大人上路!”

噌!宝剑出鞘。

就在王行俭魂飞九天之际,哐当一声,一柄宝剑被扔到他面前。那宝剑弹跳数下,终于安静了。铮亮的剑身,一闪一闪反射着帅帐内火塘的光亮,晃得王行俭双眼迷离。

“王大人还有何遗言?本抚可以代为上奏!”

王行俭终于清醒过来。他扣头如蒜,失声痛哭:“抚台大人饶命啊!”

“本官如何才能饶你?”

“廖大人要下官怎么做,下官无不照办!”

廖大亨隐隐发笑,吩咐道:“那好!这里有几样文书,你签了名字按了手印便可活命。”

文官们对自己签字的文书总是分外敏感,王行俭不由问道:“不知怎样的文书?“

“第一份是原川北道江鼎镇举报原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应熊、王应熙兄弟十项大罪之状子。第一大罪:收受贿赂,暴虐乡民,包办军需,大肆敛财;第二大罪,勾结当朝首辅周延儒,结党营私,欺蒙圣上……”

王行俭听到周延儒的名字,顿时找回了一丝自信:“廖公,周延儒既是首辅,这等状子,只怕下官签了也无用!”

廖大亨大笑起来。

“谁说本官此时便要上奏?以周延儒之秉性才具,其能挽天下之危局乎?以此观之,其再相不过两三年,又是个薛国观的下场。届时江鼎镇领衔上奏,王大人也有一份功劳!”

王行俭还是摇摇头:“皇帝生性多疑,大臣相互攻讦,他多是不信。”

事到临头,还有幻想!廖大亨挖苦道:“王大人之败,就败在自作聪明!天子固然疑心文官,但东厂和锦衣卫,他还是信的!”

原来如此!

王行俭想到正在护**任职的钦差大人,立即泄了气,再次瘫在地上。

痛打落水狗的道理,官场上人人都懂。廖大亨没有打算放过王行俭:“这第二份,是王大人纵兵抢掠、贪贿弄权、意图谋反的自供状;这第三份,是王大人的家书,让家眷乡人移居成都;这第四份,是重庆府请蜀王府屯垦荒田之呈文;这第五份,是……”

宝剑就躺静静躺在王行俭的面前。只有以血涂抹,才不会发出渗人的寒光。王行俭长叹一声道:“下官若是签了,廖公可保下官一家平安否?”

“王大人为国锄奸,那便是大功一件,身家性命何愁哉!老夫不仅要保下王大人,还要上奏朝廷,请王大人以重庆知府兼川东兵备道!”

哦?王行俭的眼睛亮了。川东兵备道是重夔兵备道的俗称,执掌重庆、夔州两府的兵马。王行俭也不管宝剑了,径直爬到廖大亨的案几前叩头。

“除了王大人的举报状子,其余几份东西,本官还未曾备下。适逢年节,不如王大人找个清净之处细细写来。王大人本为宜兴人士,又是东林复社核心,想来可写之处甚多。不知王大人在元宵之前能交卷否?”

“廖公之命,下官自当遵从。不过廖公想让下官去哪里清净?”

“王大人亲历军旅,远了不好。不如就在附近之广门铺寻一园子可好?本抚幕友,自会助你一臂之力!”

廖大亨说着,向帅帐的黑暗角落里一挥手,钱师爷身影闪了出来。

广门铺,这个地名让王行俭全明白了,敢情廖大亨与那朱平槿真是一伙的。他长叹一声,爬了起来。

“世子着本抚传旨:王大人自交卷之日起,享受蜀王府正团级待遇!”

廖大亨说着便咬牙切齿起来:世子待人,何其不公也!王行俭狗一样的东西,竟能拿到正团待遇!本官鞍前马后多时,至今还领着草纸一般的大明宝钞折抵俸禄!

看着王行俭被士兵夹住双臂往外走,廖大亨突然火从中来,怒吼一声,

““扒了他的官衣!什么样的东西,都配穿四品赭袍!难怪世子对本官道,一个六品的把总,也敢穿着个狮子补招摇过市!

礼崩乐坏,此乃亡国亡天下之兆!”

……

廖大亨借机泻火,有人却借机轻松。此刻,朱平槿正躲在赵军右岸大营中,围着大账里的火塘,享受片刻的温暖和舒适。

世子偷懒,他的大秘程翔凤自然也跟着偷懒,陪在他身边闲聊。

程翔凤笑道:“世子,今日廖抚在您身边那番话,先说杨嗣昌,说做人做事难。又为王行俭和赵 荣贵求情,说他们还有可用之处。臣以为,他是在借题发挥,为自己辩解,为自己求情,想来他对那份投献助饷协议已经后悔万分。不过廖公说的也是实情,如他这般出仕多年之高官,哪人身上没有些龌龊肮脏的事情?”

程翔凤的话只是让朱平槿翻了个白眼:“出污泥而不染!说得好听!大明朝这些官员,平日里个个道貌岸然。脱了裤子,屁股上全是屎!廖大亨还想怎样?本世子不是许了个青田先生给他吗?”

“李善长还是韩国公呢!最后结局怎样?端礼门城楼上,那具金装人皮像……”

蜀王府的端礼门城楼上供奉有一像,公侯品服,金装人皮质,头与手足俱肉身。

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正是朱平槿的嫡亲祖先,首任蜀王朱椿的老丈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大明朝的开国元勋凉国公蓝玉。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被太祖朱元璋以谋反之罪诛之,剥皮实草,传示各地。深究其党羽,牵连而死者万五千人,史称“蓝玉案”。

蓝玉的人皮从云南传到四川,蜀献王朱椿把心一横,和妻子蓝妃一起上奏,请留蜀王府供奉。好在朱元璋准了,于是这东西从此以后就留在了蜀王府端礼门城楼上。

朱平槿小时候跟着他父王母妃朝拜,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后来明白了,心中恐惧,没事便不上端礼门。待到他自己坐殿承运,便命人以红布覆之,省得看了难受。今日程翔凤重提此事,宛如揭开了大明王朝三百年血雨腥风中最深的那道伤痕。

朱平槿迅速反应过来:程翔凤不是说漏了嘴,他在说一个大的政治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那些大明旧臣!

朱平槿处处以太祖朱元璋为榜样,在别人面前装得有模有样。这样一来,难免会让他的臣子和潜在臣子,将自己的命运与朱元璋臣子的命运做比较。这一比较,就像端礼门城楼上的金装人皮像一样,令人毛骨悚然!

朱平槿沉了脸,撇下程翔凤,站起来在大帐中踱步。

“臣以为,时至乱世,世子自然当学太祖。然世子不可全学太祖,亦当学献王也!臣斗胆妄言,世子在蜀地之所作所为,还是献王之仁贤多些!”

程翔凤这个主意好!

如此一来,太祖朱元璋身上的血腥气,就被献王朱椿身上的书卷气冲淡不少!那些愿意靠近朱平槿的蜀地文武,就不必过于担心朱平槿对他们以前的黑历史进行秋后算账了!

“以先生之意,本世子应当如何化解蜀地文武心结?”

“世子聪颖无双,法子必是有的。”

“这样可好?”朱平槿思索着提出个方案,“正旦将至,本世子准备在复兴报上发表一片讲话。学习之对象,太祖与献王并提。”

“世子,并提不妥。这样违了父子伦常,更违了君臣礼制。如此可好,找几个官员士绅,写几篇怀古之文,既颂太祖英明神武,又念先祖仁慈贤明,然后发表在报纸上。”

“甚好!只是要辛苦程先生操办了。”朱平槿笑着点头。

这是纪念专刊的格式,透露出来的政治信息足以让那些熟悉政治的有心人明白。

“此事臣不敢推脱。只是臣以为,还是由廖抚出面为好。”

“对!请廖大亨写头一篇,刘之勃写第二篇,宗室里也写几篇。他们带了头,其他人才好跟进。这次嘛,廖大亨还是当坏人,刘之勃当好人。”

注一:成都方言,怕死鬼、软骨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