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一百五十九章 护卫痼疾(四)

崇祯十三年 第一百五十九章 护卫痼疾(四)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郑安民说的对,人心就是利。顶 点 X 23 U S人心的争夺,本质上就是利益的争夺。领导的艺术,就体现在各方利益的平衡。

朱平槿虽不是皇帝,可也是位具有皇族血统的亲王世子。朱平槿的权利,本质上来源于皇权的延伸。现在他的地盘上,存在如此尖锐的阶级利益对立,阶级斗争一触即发。朱平槿能不能利用他高高在上的威权,将残酷血腥的阶级斗争变成讲究礼贤恭谦让的阶级调和?

内部不能乱,这是朱平槿的底线。天下大乱在即,无论如何,绝不能让自己内部乱起来。否则两个阶级杀来杀去,最后合演一出辫子戏。

阶级调和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采用改革的方法稳步推进,最终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平衡。这考验着朱平槿的政治智慧。

利益平衡,落实在左护卫那里,就是一个官兵的待遇问题。官拿多了,兵拿少了,利益不平衡了,阶级矛盾就凸显了。既然绕不开这个该死的待遇,于是朱平槿和郑安民两人便趴在大办公桌上,将左护卫官兵的待遇情况做了一次认真梳理,同时将王府长史司官员以及未入流的小吏纳入了其中。

两人一梳理,立即发现了更多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新老矛盾、文武矛盾等等。

……

如果把新近成立的护商队、护庄队和天全土司营称为新军,那么原来的左护卫就是旧军。因为新军中包含很多朝廷现任的武官,比如卫所军官和土司军官。为防止政治上的非议,所以新军的饷章制度,最大程度上与大明朝的品官俸禄体系进行了对接。但在对接的同时,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调整。当然这些修改和调整,必定掺杂了朱平槿个人的习惯。

按照朱平槿先前的设计,新军**有军、师、旅、团、营、连、排共计七级十四等主官的军饷待遇,分别对应二至八品官员的俸禄。一品俸禄将来留给战功卓著的正国级、副国级,军校学员在校期间暂时享受九品俸禄。班组两级不是军官,士官和士兵另有军饷体系。护庄队的队员分三类,脱产的与护商队一样待遇,半脱产和不脱产的发放数额不等的补贴。

目前护商队最大的军事单位是团,正团级对应的是正五品。朝廷规定的正五品官员为月俸十六石。朱平槿规定的正团级也是十六石,赏钱和津贴等除外。朝廷给官员们折俸,朱平槿也给将领们折俸。朝廷折俸是花样繁多,越折越少。朱平槿折俸是简而又简,一石粮食便折一两五钱银子,十六石就是二十四两银子。总之,新军的待遇是尽量比着朝廷来,又明目张胆地比朝廷好得多。

具有新军官职和朝廷官职双重身份的人,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或是按朝廷的折俸法,或是朱平槿的折俸法。当然他们无一例外选择了朱平槿的银子,没有傻瓜想要朝廷发的大明宝钞。没有朝廷官职,单纯属于世子府体系的人,比如李崇文、孙洪等人,他们按照朱平槿的习惯,一律参照新军级别享受待遇,比如李崇文现在是正团级,孙洪是副团级。但是那些还没有进入世子府

体系的王府官员,以及旧军武官,他们依旧按照朝廷的规矩拿俸禄。

如此一来,在蜀王府的官员中,就存在了薪饷制度的新旧双轨制。这种双轨制是在进行制度设计之初就必然产生的,朱平槿不可能也不打算一夜之间将双轨制合轨。

既然双轨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要长期存在,所以在过渡时期必须将双轨制带来的副作用尽量减小,避免新、旧矛盾激化。为此郑安民向朱平槿建议,先将王府中有品级的文官和宦官女官的待遇与新军军官统一起来,将长史司那些不入流的小吏与新军士官、士兵统一起来。但是他坚决反对王府小宦官小宫女拿新军士兵的待遇。郑安民的理由是,王府收买的一些小太监小宫女,只有四五岁,根本做不了什么事,相反还要拿饭养着,得养好多年才能使用。

两人一番讨论,基本按照郑安民的建议达成了共识。

“郑大人所想,便是长史司也不要朝廷的大明宝钞了?”朱平槿有点心情开玩笑了。

郑安民早就与朱平槿有了协议,拿世子府的待遇。他压住笑意,故意严肃回答:

“世子知道,臣那点俸禄,折了宝钞便所剩无几。臣一家有几石本色粮食充饥,倒是饿不死。只是下面那些的小官小吏,俸禄微薄,不贪点捞点便活不下去……”

郑安民诉说着长史司官吏的情形,朱平槿手指轻轻点着桌子,若有所思。

高薪养不出廉,低薪只能养出贪。大明朝低得出奇的官员俸禄,早就为官场的全员贪污做好了制度上的铺垫。三百年的时间,那么多的官员读书人,最后只出了一个拍着胸脯敢说自己从没贪污的海瑞!

郑安民说完,朱平槿也有了主意。

“郑大人所议,准了!长史司先做一个预算,一岁一月本世子要花多少银子,拿银子的人有多少,列出详细的清单。但有两点本世子要事前说清楚,一则只能选一头。选了王府的待遇,朝廷发下的俸禄就归王府所有;二则不要声张,免得省里的官员眼红了生事!”

“我们当然只拿一头!”郑安民哈哈笑起来。他眼珠一转,立即给朱平槿出了个主意:

“可臣建议声张一番也好!目前市面上物价涨得厉害,粮价都快三两一石了。王府诸官迫于生计艰难,在端礼门前集体请愿,要求王府优恤也属合情合理。事关诸臣切身利益,本官也是要带头的。如此这般,世子就算把我们的俸禄折了银子,也不算擅改国法,而是合乎于理,发乎于情的仁义之举。这样还有个额外的好处,让我们王府官在外官眼里也有点面子!”

朱平槿笑了,看来郑安民的鬼点子也不少。面子是假,帮着朱平槿用银子收买外官是真!

“可是,左护卫的军官另当别论!”郑安民收了笑容,将言语拉回今天两人的主题。

“凡未入商、庄两队,亦未在卫中见任者,除朝廷俸禄外,再不能享受任何王府之待遇!”

太阳已经升起老高,将谨德殿的窗户纸映得通亮。郑安民与世子对坐在办公桌两边,

详细为世子解说大明的武官制度以及优弊。朱平槿手持夫人亲削的鹅毛笔,在一迭纸上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快速流利地书写记录。

大明朝的武官,爵止六品为止。流官八等,都指挥佥事以上高级军职由朝廷任命;世官九等,指挥以下军官和士兵实行世官世兵制,父死子替。世官世兵的卫所制是大明朝的基本军制,无论是流官还是营兵招募制,都是以此为基础。这种世袭制度,让大量无法胜任的世袭军官充斥营伍,官兵比例失衡,武官职衔贬值,军队变得极为臃肿,国家财政更加困难,最后成为大明朝军队**堕落乃至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

郑安民道,景泰年间某个兵部给事中就曾经因京卫武职泛滥而上疏称:京卫带俸武职,一卫至两千余,通记三万余员。岁需银四十八万两,米三十六万石。并其他折俸物,动经百万,损耗国储。因为世袭武官太多,职缺有限,所以后来朝廷将武官分为两类。一类叫见任官,就是实际任职的;一类叫带俸官,就是不任职,光拿钱的。一个拥有五所的标准卫,见任官只有六十四员。见任官人人都争,因为见任有权,工资基本不花。

郑安民又道,从景泰年到崇祯年,时间又过了百余年。目前朝廷中的在职武官人数到底有多少,恐怕已经无人能够知晓,但是十余万人肯定是有的。而现在两京诸省的文官总数有多少?仅两万余!武官数量超出了文官数量的数倍之多。

“我们左护卫五千六百人编制,有多少见任,多少带俸?”朱平槿问郑安民道。

“臣上任时,曾经查过武职选簿。刘尽忠谋反,清理了很多武官。喻指挥上任后,见任官留任加补缺共计四十七。带俸官少了一半多,可仍有六百余……”郑安民凭借脑中记忆和腹中推算回答道,以目前入值王府的仪卫为例。三百余仪卫中,百户以上的带俸军官便有一百零五人,官兵比例一比三!

听到这里,朱平槿把鹅毛笔插回墨水瓶,对郑安民道:

“我蜀王府只管用兵。养兵、练兵是卫里管,军官俸禄由朝廷发给。朝廷要搞那么多带俸武职,那是朝廷之事,本世子管不着,也不想管!只是这带兵的见任官,我们定要仔细遴选。否则体仁门故事,恐怕还要重演。一个士兵,他的军饷至少应能养活两个家人。因此入府戍卫的兵士,他们的待遇必须与护商队一样。刘尽忠和其他犯罪的军官,没收的土地有余田的,要分给入府戍卫的军士家人耕种……”

“左护卫没有余田,所有的田都种上了。即便没入王府的犯官之田,原来也是有佃户的。”郑安民摇摇头道。

人多田少,人多粮少,这是中华农业文明的死穴。即便朱平槿从天而降,短期也解决不了这个难题。

“就算没有田,也不能亏待军士。暂时没有土地耕种,也要想法折了粮食银子发放。郑大人说得好,政事人事无非一个‘利’字。只要我们将“利”字用好用足,左护卫就能脱胎换骨,重新成为我蜀王府一支劲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