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一百七十二章 行营奏对(二)

崇祯十三年 第一百七十二章 行营奏对(二)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最后出场的,往往是最重要的。uu234孙洪便是那最后出场的人。

夜深人静,蛙虫齐鸣。孙洪快步走进简易的木板房,立即跪下行了大礼。

“数月不见,孙先生又瘦了!”世子道。

世子一句简单的关怀,差点让孙洪哭鼻子。

四月初,孙洪的妻妾在巡抚衙门口被书生殴打,正好被回家探亲的孙洪遇到。他盛怒之下令王二牛杀了人,世子为他出面,保他过关,请罗神医为其诊治疗伤,还将她们接到王府避风头。孙洪对此感恩戴德,从此摒弃了在王府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念头,转而一心投靠了朱平槿,要在蜀王府作出一番事业。朱平槿要在川南的嘉定州打开局面,孙洪便自告奋勇,带着宣传队到嘉定州配合唐默搞宣传,收投献。

嘉定州是个很重要的地方,朱平槿在拿下雅州之后,第一时间便盯上了它。

《禹贡》称:“岷山导江”。大明的地理学家们在《大明一统志》中,确认岷江才是长江正源,所以嘉定州就成了长江第一城。

嘉定州本身是个大码头,载重千石的粮船可以畅行无阻。沿江而下,直面半个中国,一路劈波斩浪,顺风顺水,十几天内粮船便可直达上海县。军事地形学上所谓的必争之地,正是嘉定州这样的地方。

除了军事上的理由,农业上的理由更充分。四川有三个大的冲击平原,除面积最大、条件最好的成都平原,还有绵州的涪江平原和嘉定州的青衣江、岷江、大渡河平原。这三个平原互相连通,构成了川西平原或者广义上的成都平原。嘉定州所处的冲击平原,大致上呈三角形。南北两个顶点分别是夹江县和峨眉县,东南那个顶点是后世的五通桥。在这个三角形平原上,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两岸分布着上好的水田旱田几百万亩,是四川重要的传统农耕区。

在蜀王府土地投献政策在四川各地遭遇挫折的大背景下,孙洪和唐默在嘉定州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孙洪一到,没有坐在州城里当翘脚老板,吃翘脚牛肉,反而一头沉到了县乡村镇。

四月到六月,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孙洪和宣传队的足迹留在了风景秀丽,号称“天下秀”的峨眉,留在了因盐生财、富甲一方、号称“金犍为”的五通桥,留在了嘉定一州六县的山山水水。一路风餐露宿,辛苦非常人可知。

据唐默报告,目前嘉定州的投献已收了近六万亩。这个成绩可了不起!

要知道,这个数字几乎是邛州、眉州、汉州、简州、资州等地投献耕地总数的两倍。而且如果有张大地图,就可以看到这六万亩地星星点点,散落在嘉定州士绅田庄的缝隙之中。

一眼可知,那投献的收受过程近乎于在士绅的虎口中拔牙!

除了广泛宣传王府的土地政策,孙洪还按照朱平槿的秘密指示,在嘉定州各地收买穷苦无依的青年壮丁一千五百人作为护商队的补充兵源。千名新兵月前已经移交松林山,近两百人补齐了经过雅州到泸州的谭思贵第五连以及王竞的嘉定州基干护庄中队,还有近三百人分别补充雅州和彭山、双流等县的基干护庄队。

孙洪在嘉定州做出了成绩,是朱平槿单独接见孙洪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孙洪的平民出身。

孙洪在首次奏对中,提出了高举太祖朱元璋伟大旗帜,证明他在政治上的精明。他没有功名

出身于寒门,混迹于市井,这在朱平槿手下的高级干部队伍中是个异类。所以,朱平槿将孙洪视作一个很重要的平衡力量,刻意拉拢,并且给了他一个许多人包括孙洪自己都可能未意识到的实权招兵权。目前护商队近三千士兵,孙洪参与或者亲自挑选的士兵达到三分之二。剩下的一千,才是朱平槿和他的小舅子罗景云亲自挑选的。

每个普通士兵,以及从这些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士官和军官,他们对朱平槿的信仰和忠诚,才是朱平槿在军队中的根基!

“这些日子孙先生辛苦了!嘉定王庄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孙先生功不可没!这批嘉定的兵员,素质也不错!”

朱平槿先对孙洪前期的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然后沉吟片刻,斟酌后面的话如何表达才能清晰传递自己的意思。

“如今蜀中士绅,对我王府土地投献之策多有抵触!大明养士三百年,国家有难,这些人仍是执迷不悟,不肯与本世子同舟共济,共度时艰!哎,且为之奈何!

本世子也曾愤愤发狠:既然这些士绅如此不知好歹,那本世子不如随他们便罢!等那些流贼土匪来了,便将他们杀光抢光!可本世子转念又一想,流贼土匪来了,最伤的不是那些士绅,而是无辜之百姓!本世子现在是瓷器铺里捉老鼠这也碰不得、那也碰不得,进退两难!”

世子的言外之意并不难懂。关于士绅的问题,孙洪在嘉定的山野中曾经认真思考过。行营里只有君臣二人,正是直言进谏的好机会。于是孙洪直言道:

“士绅不知好歹,臣在嘉定州,已经深有体会!臣和唐先生在嘉定州收受投献,每日里公所附近总有几十个无赖流氓蚁附骚扰!臣四方打听,方知那是城里士绅雇来的,内中竟有进士罗国献(注一)之家人。他们不敢自己出面,便用了此等下三滥的手段!臣带着宣传队到犍为县,他们还雇人冒充土匪打劫。好在王二牛警觉,率着护卫杀了几个,这才把他们吓跑!”

“尔僚敢如此猖獗!”

朱平槿拍了桌子,动了真气。

“微臣之所以未敢及时奏报,正是怕世子动了杀心!”孙洪拱手正色道。

“既如此,孙先生可有教我?”

“世子可知汉光武故事否?”

……

孙洪说的汉光武,是指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

这个汉光武不仅朱平槿知道,许多四川百姓也知道。在三国时期,四川是蜀国的大本营。

蜀国不过是世人所称。其实蜀国的真正国号为“汉”,史称“蜀汉”。蜀汉国祚,乃是继承东汉;汉昭烈帝刘备做的,乃是东汉的皇帝。蜀国宰相诸葛亮在其名篇《后出师表》中有句名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里的“汉”,也是指刘秀传下来的东汉。

刘秀原是河南南阳人,西汉皇族远支,父亲刘钦做过县令。新莽篡汉,刘秀与其兄刘(yan)率南阳宗室起兵,后加入绿林军,立更始帝刘玄,并在著名的昆阳之战中大破新莽四十二万征讨大军,为新莽覆灭立下首功。此后,其兄刘被更始帝所杀。刘秀韬光养晦,受命抚兵河北,开启了他争霸路上的新征程。

在去河北的路上,挚交邓禹向刘秀建议:“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之虑,天下不足定也!” 邓禹的意思,是希望刘秀彰显自己重兴汉室之

意,兴儒学、崇气节,积极争取河北世家大族以及刘姓宗亲的支持,省刑宥民,释放奴婢刑徒,鼓励耕种,与农民军和其他割据势力争夺民心。

此后,刘秀破铜马、降赤眉,得陇望蜀,重兴汉室天下,邓禹之议贯穿始终。

“东汉起自豪强,故地方豪强肆意兼并土地,一郡一县之地十之**入了豪强私囊,百姓之地不足一二。官府税赋难收,度田之令难行,各官负债亿万,终有汉末大乱焉。先生重提光武故事,不知意下如何,还请大胆讲来。”朱平槿平静地对孙洪道。

“世子不可一叶障目,不见其余。”见世子脸上没有一丝波澜,孙洪吃了定心丸,说话也大胆起来,“汉光武起兵之初,兵少将寡,兵简甲陋,因曾骑牛打仗,人称牛背天子。然数年之后,即祭天称帝,中兴汉室。何也?顺时趁势而已。土地兼并,西汉末年已经蔚然成风,汉光武并非始作俑者。地方豪强其势已成,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新莽,腐儒书生耳!泯然不知世务,逆势而动,复古改制,推行井田,天下骚然,不数年身死黄金台,徒为天下笑柄!

此一正一反,或为世子借鉴矣!”

“先生之意,是让本世子停止土地投献否?”朱平槿心里已经有了些怒气,“先生难道不知:没有投献之策,我护商队、护庄队根基顿失,顷刻间便要土崩瓦解?”

见世子神色不豫,孙洪知道世子误解,连忙便解释:

“非也!土地投献,乃是世子神来之笔,岂可轻言废之?以臣在嘉定州收的那六万于亩耕地为例,仅一成投献费,一岁即达一万两千到一万四千石,足可养精兵两千。以此推之,王府拥良田万顷,则可养强军十万。此乃平定天下之资,岂能拱手相让!臣之本意,乃是那些士绅,世子既不能一概杀之,何不抚之,为我所用?”

“如何抚之士绅,为我所用?本世子鲁钝,孙先生不妨明言!”

世子再三要求孙洪把话说出来,孙洪咬咬牙,终于把心中所想倾囊道出:

“臣观汉光武,拨乱反正之主也!重名教、兴儒学、申气节、定尊卑,重现汉官威仪,秩序俨然,天下由此归心;让士绅、释奴婢、省刑法,轻徭薄役,天下由此同利。有此二者,天下定矣!方今天下,大乱之象已现。辽东鞑子,屡屡叩关。京畿一带,抄掠殆尽;中原流贼,屡败官军,戕害藩王!又有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朝廷惶惶,束手无策,唯知加饷一途;将娇兵惰,屡战屡败,唯知抄掠扰民一事!

臣以为,燕藩一脉气数尽矣!

我蜀地者,虽偏安西南一隅,已然祸乱丛生。闯贼、献贼、土贼、匪寇、乱民,各个乘势迭起,屡剿不绝。此诚我蜀藩生死存亡之时也!世子负蜀府三百年贤名,天资聪颖,英武果决,善待将士,优恤百姓。外有土司交好,内有百姓归心。府库充盈,兵精粮足,此诚我蜀藩大有为之时也!”

又一个明确提出要朱平槿谋反上位的人!

这是第几个了?

朱平槿暗想,贺有义算一个,郑安民算半个,这又添孙洪一个,总共两个半了。

等到自己举旗那一天,到底能有多少人上表劝进?

注一:罗国献,乐山人。明史记载,罗国献后任云南巡按,死在曲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