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一百八十八章 四面楚歌(一)

崇祯十三年 第一百八十八章 四面楚歌(一)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朱平槿在皇城坝大肆假冒护卫,有人却在附近搞事,而且是搞大事。

距离皇城坝不远的一间茶室二楼的雅间里,蛰伏多日的陈士奇头戴东坡巾,一身暗灰色道服,端坐在茶几一端。他捧起白瓷茶盏,蜡黄的脸上露出一丝谄媚鬼魅的笑容,向着对面头戴唐巾的中年人道:

“刘大人,请!”

这个刘大人不是别人,正是新任的四川巡按刘之勃。

他学着陈士奇的样子拂开茶沫,轻品一口,便放下茶盏赞道:“好茶!香而不腻,苦而不涩。茶水入喉,清芬贯脾。好茶!”

“刘大人真乃知茶之人!”陈士奇连忙恭维刘之勃,开始介绍这茶的来历。

“这是峨眉山的雪芽。峨眉山高千五百丈,千丈上下便是雪线。雪线之上,长年积雪,终年不化。在这酷暑三伏时节,山顶依然白雪皑皑,真是煞有情趣。这茶叶,便是生长在雪线之上的茶树。因为吸了雪水的清冷,故入喉格外凛冽清香。下官出身福建,我们家乡的茶是……”

“本官已然说了,陈大人与本官乃是同僚,品级相当,故陈大人自称下官不妥!”刘之勃突然眉毛一扬,打断了陈士奇的介绍,有棱有角的国字脸也沉了下来。

刘之勃出生在陕西凤翔府一个并不富裕的农家里,品茶这等雅事,生就与他无缘。刚才夸茶好,不过是应景之语尔。他应陈士奇之邀便服出衙品茶,不过是想听听这蛰伏已久的兵备副使要说些什么。

这几日,他的事情多得很,尤其是邛州来的一件官司很让他烦心。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来陪陈士奇品茶闲聊。

两日前,上南分巡道胡恒和邛州知州徐孔徒同时向他提交了两份意见完全相左的呈文,随同呈文而来的还有一封私信人称杨天官的原吏部文选司郎中杨伸写给他的亲笔信。

对于杨伸,刘之勃非但不陌生,而且还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刘之勃属于大器晚成的一类人。他是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xu)年三甲赐同进士的出身。中年及第,名次又在两百一十名开外,所以授官时他本不奢望留在京师。谁知授官名册一下,他竟被分到了行人司做了一名正八品的行人。

行人司隶属礼部,负责对外接待,约相当于朱平槿前世的外交部礼宾司。

在京师,行人司虽是个清水衙门,行人一职的官品更低。但是它属于京官,这就把任知县、判官等任职地方的同科进士比了下去。官场中人人都知道,京官的前途远远大于地方官。斯时,杨伸正是吏部文选司郎中。所以,刘之勃对关照自己前程的杨伸很是感激。

果然在此后数年,刘之勃既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操守,也靠着皇帝的赏识,还靠着主管干部的杨伸一路照拂,很快便青云直上,一路做到了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今年下到四川,更是一省巡按,天子耳目。

正因为杨伸曾对刘之勃有私恩,所以当胡恒和徐孔徒的呈文以及杨伸私信同时到来,刘之勃便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件棘手的事情。

果然,胡恒与徐孔徒打起了笔墨官司,而且涉及杨伸等邛州士绅。

胡恒是原告,他的指控振聋发聩。

他认为王府在雅州推行的五五减租是前无古人的仁义之举,完全符合圣人对牧民者的教诲,应该毫不犹豫推行全川。

而邛州知州徐孔徒顽固支持杨天官为首的地方士绅,导致邛州一地重租重税,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士绅锦衣玉食

佃户饥贫交加。从春到夏,邛州已经发生十几起大的抗租抗税暴动。长此以往,邛州迟早要引发大规模的民乱,一如年初之时的可怕景象!

徐孔徒是被告,他的辩解强而有力。

他说,朝廷税收,乃是上官定下的规矩。他作为守土之官,必须不折不扣执行,否则三年一次的考成他就只能得个下下。

士绅收取租子,乃是民间自愿契约,与官府无关,官府不能因此随意去滋扰百姓。

但是,他作为亲民官和守土官,有责任去制止王府借着五五减租之名,巧取豪夺民田!他认为,王府凭借宗蕃特权,肆意侵占民田,占了田,田利都流入了王府,而官府一无所获。“王田多一亩”,则“国税少一分”!

杨伸的私信语气和蔼,一点都没有火气。他除了与刘之勃叙旧追远,主要还是就两位官员的争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以致仕官员和邛州士绅代表的身份,站到了徐孔徒一边。

除此以外,他还提到了年初与朱平槿打赌的事情。杨伸道,他已经完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把租子减到了五成。至于士绅百姓为应对灾年,赈济贫民而自发筹建的义仓,本是件天大的善事,有些人过分夸大义仓的副作用,完全是别有用心。杨伸向刘之勃保证,他从政数十年,阅历无数,只要王府雅州、眉州的王庄不再收留邛州的逃佃,邛州必定山河清晏,内外祥和。一小撮年初逃过惩处的奸民,试图在邛州生事,他们不过是过街老鼠,成不了大事。

胡恒是监察系统的官,也就是刘之勃的直接下属。按官场惯例,刘之勃应该支持胡恒,以维护自己系统的权威。但是,这次他犹豫了。

一是他新官上任,还不太了解情况;二是徐孔徒说得很清楚,事涉王府的庄田,又事涉巡抚、布政司两衙门的赋税政策。年初除五蠹民乱的情况,刘之勃也初步了解到一些说法,其中便有廖大亨追征带征过急,这才引发全省民乱的传言;第三当然是杨伸的倾向性意见。杨伸为宦数十年,这话还说得言之凿凿,不由得他不信。

所以,刘之勃接了胡恒、徐孔徒的呈文和杨伸的私信,并未马上轻率表态。这两日他已经吩咐下去,让下属官吏了解一些下面的实际情况回来上报,尤其是王府的庄田和邛州的民情。三十几年农村的生活经历让刘之勃对百姓的真实想法特别注意。

他私下认为,民以食为天,这才是天大的道理。不管什么理由,不管什么政策,不管什么官员,能真的让百姓吃饱穿暖,那就是最好的理由、最好的政策,最好的官员!

……

刘之勃不准陈士奇自称“下官”,表面谦虚,实则极不客气,让陈士奇心里咯噔一下。

陈士奇本来准备以茶喻人。把刘之勃比作霜雪打过的雪芽,把自己比作温润清香的铁观音,给刘之勃带顶高帽,然后再展开今日的正式话题,谁知刘之勃根本不接他的茬。

这在官场的潜规则中,分明就是拒绝了陈士奇的投靠。

陈士奇心中当然气恼,但是蛰伏数月,已经让他的修为更上了一个台阶。若是他被刘之勃一句话噎死,那他也别来这里了。

“刘大人!”陈士奇不动声色,依然微笑道,“衙门人多嘴杂,我家附近又常有神色诡异之人莫名流荡。事关重大,是故本官冒昧,特将刘大人请到此闹中取静之处来叙谈。”

刘之勃的回答非常简短直白。

“既然事关重大,那就请陈大人尽快细细说来!”

下官与四川盐茶御史傅崇奇要具章奏明朝廷,弹劾蜀府世子朱平槿,商请刘大人领衔。”陈士奇说明了今天的主题。

他从袖中摸出一张叠好的白绢递给刘之勃,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字。

弹劾王府、弹劾世子!刘之勃心头大震。

刚到四川就任,就遇到这等大事!

他不及细想,连忙将白绢接了。雅间幽暗,他便离座拿到窗下展开细读。

一读之下,刘之勃更为吃惊。陈士奇的这封奏章,不仅弹劾了蜀世子朱平槿、蜀王妃邱氏,而且还牵连了巡抚廖大亨、藩司参政兼守西道陈奇赤、雅州知州王国臣、飞仙关巡检副使贺有义等十几名地方和王府官员。另有宁川卫指挥何某、成都后卫指挥同知徐某、雅州守御千户所署印副千户陈法杰等武官以及天全、董卜等土司,甚至连朱平槿的未婚妻罗雨虹及她的弟弟罗景云都没有漏过。

如果朝廷准了这封弹劾,那蜀地的天可就换了一半!

在陈士奇的奏章中,弹劾了朱平槿三项大罪:编练私兵,有违祖制;藩抚勾结,荼毒地方;交通土司,意图不轨。三大罪之外,还有七宗小罪,如侵占民田、走私茶马、哄抬粮价、擅立军制、暗造军器等等,最后一项是指控朱平槿大逆不孝,公然于丧期勾搭民女罗雨虹,并且留宿寝殿奸 淫等等。

每一项指控后都详细地列明了蜀世子朱平槿的犯罪事实。如东市购买精壮、碧峰峡秘密练兵、亲身前往天全、雅州趁乱敛财、陈有福冒籍官军、最后到护商队在雅州大肆扩编等等,时间从崇祯十三年底到十四年五月初。

指控的证据项项清晰翔实,让刘之勃看了心惊肉跳。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朱平槿就不是简单违反蕃禁的问题,而是谋反之罪!

刘之勃转身离开窗户,也没有回座,就在室中沉声道:“陈大人!大明律法,诬告反坐!此事确实吗?”

“本官和傅大人以项上人头为保,件件属实。”

“事涉宗藩,可有人证物证?天子廷审,定要问起的!”

“人证自然是有的。从正月到二月底,乱民把成都府围得水泄不通,本官与廖抚等官俱被困城中。这些隐秘之事,本官何从得知?自然有熟知内情之人举报才可!至于物证,王府编练的护商队、护庄队便是物证!”

刘之勃的声音越来越阴沉,感觉有如冰水欲滴。

“此等人证本官可以见到否?”

陈士奇却微笑回绝道:

“如刘大人决定领衔上奏,此等重要人证自然是可以见的。只是事情太大,本官为防消息走漏,有人要杀人灭口,所以把证人保护了起来……”

没等陈士奇说完,刘之勃已经把白绢折好塞进了自己的袖中。

他打断陈士奇道:“事情太大,本官不能偏听偏信!陈大人先保护好证人,待本官先核实后再说。十数日之后,本官自然会给陈大人和傅大人一个回音。倘若事情果真如此,纵有亲亲之谊,陛下也保不住那朱平槿!本官舍得一身剐,也要把他拉下马!”

刘之勃说完,向陈士奇草草一拱手,转身推门走了出去。

一抬普通的布帘小轿正等在茶室楼下,刘之勃沉着脸坐了进去。

他对老仆挥挥手。老仆连忙吩咐起轿回衙。

那小轿没走大道,却躲进窄巷里。

小轿在巷子里东弯西拐,很快没了踪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