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二百零八章 下乡调研(一)

崇祯十三年 第二百零八章 下乡调研(一)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八月九月,是四川农民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俗称“农忙”。

川谚有云:八月里,打谷子、收冬水。蜀地之人习惯将稻子称为谷子,便将收割脱粒晾晒收仓等一连串工作都叫做打谷子。收冬水是指山田,要储存夏秋季的雨水河水,为冬季农作物的用水做准备。

都江堰灌区是平坝,农民用不着收冬水。因为干渠的流水长年不断,只需把木闸提起或放下,从堰坝截下的水就会自动灌到田里,轻松省力不少。

打了谷子,烧了谷草,粮食还要晾晒收仓,然后紧锣密鼓便是九月第二轮冬麦夏粮的耕作播种。

按照灌区农民原来的说法,第一季的秋粮是为东家干,那么第二季的夏粮就是为自己干。

一年的租税在秋收后开始征收。交了租税后,秋季的收获除了种子粮之外几乎颗粒不剩,所以冬种夏收的第二季夏粮就十分重要。全家人一年所有的口粮要靠夏粮,秋收里欠了租税的要靠夏粮。若是想年底有几个铜钱花,还得靠夏粮。

夏粮一般都是冬麦,其产量远低于秋粮的稻子。即便在成都平原上这样肥沃的土地上,在风调雨顺的最好年景里,冬麦的亩产至多只有一石多点。为了应对老天爷降下的灾荒,农民在夏粮种植时还要分散风险,即尽可能利用土地资源,增加粮食和作物的品种,免得单一作物受灾绝收。所以夏粮除了早稻、冬麦这样的粮食作物,还要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比如油菜、胡豆(蚕豆)和许多蔬菜品种。

但是,崇祯十四年的情况与往年大不一样。因为成都与其他地方的王庄都开始实行五五减租,秋粮农民也能落下不少。

……

在农业经济社会中,所有的事情都要为农忙让路,不管是官府施政还是百姓的嫁娶。唯一我行我素照样进行的,也许只有东北的宁锦大战以及河南湖广的官贼拉锯了。

朱平槿在这个重要的农忙时节,也暂时放下了所有的工作,穿了身短打,盖了顶草帽,大清早跑到巡抚衙门向廖大亨请假,说他要亲自到农庄割稻打谷,翻田下种,为蜀地万民表率。

一国世子,亲自下田打谷,堪称大明三百年的一大壮举。廖大亨没有理由不准。他好一阵唏嘘,拉着朱平槿唠叨嘱咐:为国保重身体,莫要中了暑热,更要小心镰刀把手割破了,染了刀毒。

朱平槿出了衙门,便领着随从打马向北而去。走到半路,一名也头戴草帽身着短打的人牵马拦住了他的去路。朱平槿定睛一看,这不是巡按刘之勃吗?

刘之勃自从查抄傅崇奇后,工作重心来了个大转移。原来以监察地方亲民官为主,最近却集中力量盘查起盐道衙门残存的账目来。

情报局判断,傅崇奇家中抄出的巨额财物使刘之勃认识到,盐务一条线官商勾结、官员贪腐的情况严重。刘之勃是想通过查账,达到既清除贪官,又能从贪官身上抄出钱财的双重目的。若是能再抄出五十万两银子来,今明两年的四川财政形势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朱平槿对刘之勃在哪儿捞钱不感兴趣。按照刘之勃的秉性,捞了再多的钱,最后也是廖大亨在花。但朱平槿对刘之勃坚持充实官军实力的动向却高度重视,他已经为此召见了贺有义、高安泰、刘红婷和刘名升等总参官员,就应对策略进行了讨论。

难道刘之勃今天不查帐了?朱平槿好奇,便勒住了缰绳,听刘之勃要说些

什么。刘之勃施礼毕,便道他要下乡查看今年农情,正好路遇世子。

塞了儿子塞老子!朱平槿心里骂道。

现在刘之勃属狗皮膏药了,贴哪儿哪儿便揭不下来。只是朱平槿口中还假装惊喜,盛情邀请刘之勃同往王庄同吃同住同劳动。刘之勃立即顺水推舟,于是两人一路聊着各色话题,向新繁县方向而去。

……

朱平槿此去的目标,是他在农业口的联系单位位于新繁县的崇义庄。

二月底,朱平槿率宁川卫、成都后卫及抚标董卜骑兵轻松平息了新繁、彭县两地的民乱。此后,他便选定了一个农庄作为直接联系单位,以便能实地了解农业生产情况,掌握民风民情,并通过这个窗口观察王府各项农业政策在王庄,乃至整个四川农村的实施效果。所以朱平槿此行,名为下乡劳动,实为下乡调研。

蜀地宗室王庄统管后,大庄设在州县,中庄设在乡镇,小庄设在村社。庄户们为大中小的三级王庄另取了名字,叫做县庄、乡庄和村庄。

县庄是管理和协调机构,小庄实行庄户自治,庄主自行推举。而中庄,就是代表王府管理庄户,收取租子,运输和仓储粮食的最基层单位,地位非常重要,是朱平槿王庄管理模式的核心层级。

此外,按照朱平槿“寓兵于民,寓兵于庄,寓兵于左护卫;大头放在护庄队,小头放在王府左护卫和护商队”的建军思路,中庄还是各基层护庄中队的所在地。只是因为这些基层护庄中队除了少数几名军官之外都是不脱产的庄户,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很差,而且还没有点检过,所以总参在实力统计时直接将他们忽略了。

崇义庄便是个中庄。在灌区十一县,这样的中庄共三百余个,平均每县三十个。每个中庄管理土地约六千至八千亩,人口两千到五千。

崇义庄与省城路程近,庄外有座桥,就叫崇义桥,素有“成都北门之门户”之称,水土条件具有成都灌区王庄的典型性,又是年初闹事的中心区域。还有一点更重要,这里有位朱平槿认为能说老实话的老熟人。所有这些有利条件,促使他将联系单位定在了崇义庄。

……

一大早,杨二叔就在老娘老婆的督促下,在儿子女儿的打趣围观下,换了一身干净簇新的衣服出了门。

这身衣服,是杨二叔当年娶媳妇时置下的。二十几年来一直压在箱底,从没舍得穿。因为放的时间太久,所以被虫子舔了好几个洞。得知世子第二天便要来庄上视察,昨晚他老婆连忙将衣服找了出来,连夜把大洞小洞都补上了。

杨二叔出门不久,便在庄口碰见了从县里赶来的曹公公一行。

曹公公名叫曹三顺,原是蜀王府出来的,当过郫县的副庄头。年初庄户闹过之后,新繁县的大小庄头都被打跑了,他被派来新繁县收拾局面。这曹公公面白无须,说话轻言细语,对杨二叔这等庄户出身的中庄头倒还客气。

曹公公今天身着青纱,头戴三山帽,典型的太监装束,与平日的员外模样大不一样。

“世子亲到崇义庄来调研,是我们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咱家让杨庄头连夜准备,不知道杨庄头准备如何了?”曹公公见到杨二叔,便从滑竿上直起身来,没等他跪下,便招手让他过去回话。

回溯杨二叔当上崇义庄这个中庄的庄头,整个过程完全既莫名其妙,也充满了戏剧性。

杨二叔二月底下田,路遇世子。回家后他挥舞着世子给他的那张纸到处向人诉说,一个富家大公子亲口向他宣布,从今往后,他们这些苦哈哈的庄户只交五成的租子了!若是家里人多,口粮不够,还可以参加护庄队,挣回每月二十斤谷子的补贴和年底二两银子的例赏。

杨二叔是个老实忠厚的人,会种地,人缘也好。庄上的人听他说完,以为他在发梦癫,非要到县上纯阳观给他请个道士驱邪招魂。可跟着出去的年轻人都跳出来作证,说杨二叔没发昏乱说,庄上的人这才将信将疑。

一名原庄头的狗腿子建议,能否将纸片送到隔壁庄上找梅先生认一认。大家虽然鄙视这名狗腿子的为人,但是他说得确实有道理。于是庄里几百号人一起涌到了隔壁庄上的私塾先生梅先生家。

梅先生突然遇到这事,当即被这阵势吓住了。他以为五蠹除完了,现在要将教书先生当第六蠹除了,死活不肯开门。

大家伙急得没法,有人性急,大叫梅老头你再不开门,老子就要点火烧房子!

好说歹说加威胁,这才把梅先生吓了出来。

梅先生给庄户们念了告示又解释了意思。庄户们欣喜之余,还是觉得不靠谱,于是派遣这事的始作俑者杨二叔到县城去打听。

杨二叔受众人之托,不敢怠慢,连忙带着数名精壮后生前往县城。刚走了几里,便看到县城方向有许多人往这边跑。杨二叔拦住一名认识的人询问,才知道世子亲自到了县城,用箭射进去许多告示,说王庄今后实行五五减租,县城就降了。世子打发他们登记,然后各自回家好生种田。

这个熟人还说,早知道王庄减租,那他们还闹个屁!现在减租了,但他们这些人登了记,留了案底,不知道会不会秋后算账!

杨二叔等人确认消息无误,连忙跑回庄子报信。全庄男少爷们一片欢腾。

原来,杨二叔遇见的那位富家大公子便是世子爷本人!

杨二叔能与世子爷本人说话,说明杨二叔有天大的面子!杨二叔能把五五减租的好事带回庄上,说明杨二叔有天大的福缘!

庄户杨二立即成了崇义庄的第一红人。

很快,小庄选庄头,杨二叔毫无悬念地被大家推选为小庄头。县里大庄的曹公公下来选中庄头,又点中了杨二叔。

曹公公明面上的理由非常简单:庄户杨二是崇义庄的本庄人,人缘好,老实肯干,了解本庄情况。

但他暗地里的理由便没有那么简单。

为了选出合适的中庄头,曹公公调查了当天所有见过世子爷的人,详细询问了世子说的每一句话,露出的每一个神态。结果曹公公发现:

世子原话中尊称杨二叔为“大爷”,而且面露微笑,分明十分欣赏。

世子原话中,只有“可以让你的儿子”一语。即杨二叔的儿子“加入庄里护庄队”,而不是所有想进护庄队的人都可以进去!

于是,曹公公力排众议,坚决向上面推荐了杨二叔。

杨二叔顿时成了崇义庄这个拥有七八百户人家的中庄庄头。

杨二叔在其他庄户口中的称呼,从此变成了“杨庄头”或“杨大爷”。

杨二叔的三个儿子,一个不落地加入了庄里护庄队。杨老大甚至还入选了县城附近的基干中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